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15: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孙中山上书清政府某要员,要求改革中国政治。此要员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袁世凯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李鸿章,提出自己的改良主张,但上书未获成功。故选B。
点评:考查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
2、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答案:A
解析:
分析: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民权主义
3、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的观念是(  )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B.“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
C.“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干指出了主权在民思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主权在君主的思想。A项宣扬君权神授,为君主专制辩护;B项表达了民本思想;C项鞭挞了君主专制;D项反映了关注民生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播共和龙种,收专制跳蚤”这一评论所反映的历史进程是(  )
A.从金田起义到天京变乱 B.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
C.从武昌起义到北洋军阀统治确立 D.从国民党一大召开到“四一二”政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播共和龙种”说明推动了共和政体的建立,共和观念得到传播,“收专制跳蚤”说明并未实现真正的共和,依然是专制独裁,由此判断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农民起义,B项属于地主阶级改革,D项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与失败,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考查孙中山建立共和政体
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
A.粉碎袁世凯独裁和帝制企图 B.维护真正的共和制度
C.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 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要紧紧抓住辛亥革命后的时代特征,对象是北洋军阀,关键词核心目标。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独裁,进行政治革命,维护共和政体。故选B。
点评:考查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核心目标
6、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B.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一曰“土地国有”
C.“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通过具体材料考查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注意关键词“民生主义的进步性”。A项属于民权主义的内容;B项旧三民主义就已经提出这一观点;D项孙中山没有没收地主土地,而是实行渐进的土地政策。C项反映了“耕者有其田”的进步思想。故选C。
点评:考查民生主义
7、有学者认为: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原因之一是如图的三把利剑,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其史论、史观和史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英雄创造历史 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④领导阶级的先进与否,是革命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引文“清帝国不亡于洪、杨,而亡于孙文”可知,突出了资产阶级的作用,故④正确;“三剑一击,清王朝就玩完了”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巨大作用,代表了资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抗争与探索,故①正确;材料中的图片(代表三民主义的三把剑相互交错)可反映出③。故选C。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的作用
8、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时间限制可以排除A项。由“创举”可以排除B项,由“变局”可以排除D项,只有C项符合上述三个限定词。
点评: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
9、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带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题时可以结合各选项阅读材料逐项分析。孙中山关于民族革命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应排除①项。故选B。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10、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是(  )。
A.缺乏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B.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C.政府内部有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D.没有采取措施扫除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当时的孙中山寄希望于得到外部资本主义国家和内部封建残余势力的支持,从而最终导致革命果实的丢失。故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考查南京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
11、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辛亥革命结束的是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2、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顺应的“世界潮流”是(  )。
A.民族主义 B.政治民主化 C.社会主义 D.经济全球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孙中山的阶级立场和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综合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13、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
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题是一道否定式选择题。旨在考查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是因为,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就解散了国民党,所以1915年的护国运动、1917年的护法运动都不是国民党领导的。三次斗争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捍卫民主共和政体而进行的斗争,从反帝反封建的最终任务来看,都失败了。体现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故选A。
点评:考查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14、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 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中提出的限制条件有两个,一是武装斗争措施,二是1924年采取的措施,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D项;A、B两项不符合时间限制;C项不符合军事措施的限制。故选D。
点评:考查国共两党合作
15、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分析:因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材料反映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的报刊、书籍等都在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应该选择B项。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6、促使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反清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
A.上书清政府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分析: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但上书如石沉大海。孙中山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故选A。
点评:考查孙中山放弃改良
17、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是因为 (  )。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②它的成立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③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 ④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其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他们领导的革命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故选B。
点评:考查同盟会
18、“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课外知识的运用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五色旗”。五色旗含五族共和之意,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由此可见,最早应该是辛亥革命时期。故选B。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
19、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分析: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在当时资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反封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解决的主要矛盾
2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
分析:B、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没有确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点评: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答案:材料一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材料二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答案: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解析:
分析:第(1)问,关键信息是“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和“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第(2)问,注意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思考问题。
点评:考查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答案:问题: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原因:出身农民;农民人口众多、生活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
答案: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解析:
分析:考查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根据材料结合孙中山生平以及民生主义的发展即可解答。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即可;第(2)问,要将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注意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
答案:“本”是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在辛亥革命前组织上有什么重大行动?思想上用什么来体现他的革命主张?
答案:组织上是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思想上提出了三民主义。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理论上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有:孙中山在一系列捍卫共和运动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关键在于明白“本”是全面的变法;第(2)问重点考查孙中山组织政党的活动和三民主义的提出;第(3)问重点考查孙中山思想上的转变即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及影响其转变的因素。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2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 1919年孙博士已经系统地制定了他的发展中国经济计划的包罗万象的大纲。这个大纲要求:铁路十万英里和碎石路一百万英里;修浚现有运河和开挖新的运河;一个规模巨大的治河工程;开辟商港……具备公用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民生主义”的主张。
答案: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新主张。材料三中他认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新主张:大力发展实业;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重点:交通运输。原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或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原因: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认识到工农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4)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答案: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这一历史人物。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变化与重点,原因可从社会性质入手;
第(3)问,结合材料回答孙中山新民生主义的内容即可,变化的原因与孙中山思想认识的变化有关;第(4)问,从孙中山先生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的角度回答。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答案:君权神授。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案: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二中“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确认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解析:
分析:第(1)问抓住关键词“君上神圣尊严”、“用人之权操之君上”可以判断是君权神授,至高无上。第(2)问注意关键词“属于国民全体”、“国国民一律平等”、“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的进步意义是体现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点评: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