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校园夕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校园夕歌》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5-03-25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艺版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校园夕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熟练演唱《校园夕歌》,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能够通过歌曲的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技巧,如节奏感、音准、气息控制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视唱、跟唱、齐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运用对比聆听、小组讨论、合作演唱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歌曲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和歌词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珍惜时光、树立理想、努力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校园夕歌》。
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学堂乐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
歌曲中部分节奏的把握,如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以及气息的合理运用,确保演唱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示范法:教师通过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范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演唱示范,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风格。
练习法:通过反复的视唱、跟唱、齐唱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歌曲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播放与“学堂乐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展示历史图片等,增强学生对歌曲背景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展示课件、图片等)、音响设备。
教学资源:《校园夕歌》的音频文件、伴奏音乐、相关视频资料、歌曲歌词及乐谱的课件、与“学堂乐歌”相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播放台湾校园歌曲《童年》,让学生聆听。
提问:“同学们,这是一首什么歌曲啊?”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校园歌曲《童年》。校园歌曲通常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学生们的感受和情感。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经典、非常有意义的校园歌曲——《校园夕歌》。”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校园歌曲《童年》,唤起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自然地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学堂乐歌”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学堂乐歌’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讲解:“‘学堂乐歌’是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成果。《校园夕歌》就是一首典型的‘学堂乐歌’,它的歌词由李叔同先生填词,曲调源于我国民间传统乐曲《老八板》。这首歌曲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还激励着少年们珍惜光阴、树立理想、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学堂乐歌”的概念和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校园夕歌》奠定基础,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文化内涵有初步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新课教学(25分钟)
初听歌曲,感受旋律(5分钟)
播放《校园夕歌》的音频,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旋律清新流畅,节奏明快,情绪饱满而热情洋溢,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初听歌曲,让学生对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识,为后续的学唱和理解奠定基础。
学习歌词,体会内涵(5分钟)
教师出示歌词,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提问:“同学们,歌词中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歌词的内涵:“歌词中提到了‘好男儿,有志气,学成报效国家’‘惜光阴,莫虚度,努力努力’等语句,这些都表达了少年们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念。虽然这首歌曲创作于百年前,但它的歌词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同学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歌词和讨论歌词的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演唱时能够更加投入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学唱歌曲(15分钟)
视唱乐谱:教师用电子琴弹奏歌曲的旋律,学生跟着琴声用“啦”或“咪”轻声哼唱旋律,熟悉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走向。
学习歌词演唱:教师逐句教唱歌曲的歌词,注意纠正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节奏等问题,特别是歌曲中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较难把握的地方,要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完整演唱:学生跟着伴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演唱的姿势、气息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要求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分组演唱与合作演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演唱练习,然后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全班学生一起齐唱歌曲,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视唱乐谱、学习歌词演唱、完整演唱、分组演唱与合作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演唱中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比聆听其他“学堂乐歌”
播放几首经典的“学堂乐歌”,如《送别》《春游》等,让学生对比聆听。
提问:“这些‘学堂乐歌’与《校园夕歌》在旋律、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这些‘学堂乐歌’虽然在具体的内容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明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通过对比聆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堂乐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其他“学堂乐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这一音乐形式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创作表演
提出创作要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演唱《校园夕歌》,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这首歌曲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表演形式,要求能够体现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排练,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各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进一步升华。
(三)拓展延伸(续)(10分钟)
创作表演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通过自己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校园夕歌》的意境和情感。这种创作表演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歌曲,还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通过创作表演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总结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校园夕歌》,谁能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还了解了‘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歌曲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百年前少年们的理想和抱负,也明白了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布置作业
演唱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继续练习演唱《校园夕歌》,并尝试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评价。
创作作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为《校园夕歌》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或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拓展作业:建议学生课后去了解更多的“学堂乐歌”,并尝试学唱其中的一首歌曲,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演唱、讨论、创作表演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学会了演唱《校园夕歌》,还对“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音乐的魅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创作表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歌曲演唱技巧的训练方面,部分学生对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此外,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对比聆听和讨论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更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音乐形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