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
第2课历史藏在哪里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中国古代史书众多,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文献,这主要得益于( )
①笔墨的发明 ②官方垄断了史书的修订
③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 ④造纸术的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古代史书即包括官修史书也包括私修史书,官方并未垄断史书的修订。
点评:考查中国史书资源
2.传统史学的史料主要包括 ( )
①官修史书②地方志③私人修史④报纸杂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报纸和杂志是近代才开办的,因此不是传统史学研究的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3.下列史料不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A.电子邮件 B.野史笔记
C.报纸杂志 D.艺术产品
答案:D
解析:
分析:艺术产品属于实物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4.实物史料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
A.年代久远,难以识别 B.保存较少,种类单一
C.只反映历史的一个片段 D.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物史料种类繁多,难以识别也是受制于个人素质,不仅仅是实物史料的局限,实物史料做为历史的一个碎片,并不能反映历史的全部,是其最大的局限性。
点评:考查史料
5.对于著名的《荷马史诗》描写的特洛伊战争是否确有其事,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但谢里曼1871年依据史诗记载的考古发掘,却证明了特洛伊城的存在,由此你认为( )
A.文献史料可以作为信史使用
B.实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
C.史料越早,价值越高
D.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了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A项表述错误,C项和D项和题干没有关系。
点评:考查史料
6.右图甲骨文不能做为下面那种史料类别使用(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第一手史料 D.第二手史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骨文做为商人的占卜记录,反映了商朝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属于第一手史料,不是第二手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7.关于孔子根据鲁国史书修订的的编年体史书《春秋》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私人修史 B.文献史料
C.第一手史料 D.第二手史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必然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不属于第一手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8.下列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的是( )
①清代《石氏族谱》②希罗多德的《历史》③明代建尧王庙④《毛泽东传》⑤电影《南京南京》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历史著作、传记作品和电影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感彩,应该属于第二手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9.以下几种史料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一般是( )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田野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实物史料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点评:考查史料
10.小明在秦兵马俑博物馆看到的下列展品,哪些是第一手史料 ( )
A.跪射俑 B.《兵马俑》
C.复制的铜车马 D.《秦俑坑试掘第1号简报》
答案:A
解析:
分析:跪射俑是实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其他复制品和影视以及研究作品,都加入了个人感彩,应该属于第二手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11.判断下列材料,哪些是口述史料 ( )
A.《史记》
B.《李宗仁回忆录》
C.《清明上河图》
D.司母戊鼎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口述史料的概念。口述资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史记》是文献资料,《清明上河图》和司母戊鼎都是实物史料,《李宗仁回忆录》属于口述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12.判断下列材料哪些是第一手材料 ( )
①《丘吉尔回忆录》②《丘吉尔传》③《清实录》④《清史稿》⑤《鲁迅全集》⑥《鲁迅传》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的概念理解。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材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丘吉尔回忆录》《清实录》《鲁迅全集》都是当事人或者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资料,所以是第一手史料。《鲁迅传》《丘吉尔传》《清史稿》都是后人的撰述,属于第二手史料。
点评:考查史料
13.《周谷城学术精华录》中说:“史学成立的经过,当在求真;其存在的理由,则为致用。”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真实历史和史学研究的区别 B.史学方法与实用价值的矛盾对立
C.广义历史与狭义历史的关系 D.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桥梁”。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由材料可知,作者的主要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故选D。
点评:考查古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
14.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式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 )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即古代)的无知,而对“现实”即(今天)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贯通古今,把古代和今天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完整的认识历史,答案就是D。
点评:考查历史学原则
15. 一日本学者在2004年对中日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中日战争的认识,90.6%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侵略战争,在日本青年学生中持同样看法的为66.5%;在回答靖国神社是什么样的神社这一问题时,64.8%的中国青年学生认为是军国主义的象征,而71.3%日本青年学生则认为是祭奠战死者的神社。材料表明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的差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进行抗日战争教育
B.日本政府没有反省侵华战争,有意歪曲侵华战争
C.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复活军国主义
D.部分中国青年忘却历史、部分日本青年扭曲历史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学生对上述内容存在历史观念上的差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才是客观和全面的。
点评:考查史观
16.“就历史学而言,如果说它是一门科学的话,它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历史学的功能是价值判断 B.不存在客观的历史
C.历史学的研究没有科学的方法 D.历史学与历史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材料突出的是历史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可知历史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客观事实,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对历史事件做出相应的评价,即历史学的功能是价值判断,所以选A
点评:考查历史学价值
17.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社会变迁只适合于《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现代化无从体现,社会思潮只适合于《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而材料中涉及到了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所以选D
点评:考查史学研究的角度
18.2014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邀请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共同作客。在节目中,刘晓明以史实驳斥林景一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所作的辩护,获得在场观众的广泛认同。这说明
A.日本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
B.中国所持立场得到所有英国人的支持
C.反对右翼势力抬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D.中国运用史实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选项,A与现实不符,日本并没有认识到“参拜靖国神社行为的错误”,故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不可能“所有”英国人都支持;C说法也过于绝对;D符合题意。
点评:考查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某学校准备了下列一组BENT的宣传图片,依据图片信息判断,其中明显与主题不符的是( )
INCLUDEPICTURE "http://imggzls..cn/files/down/test/1980/12/1/6521.jpg"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imggzls..cn/files/down/test/1980/12/1/6521.jpg" \* MERGEFORMATINET
A.步枪里的玫瑰 B.向新纳粹主义说"不"
C.施罗德给遇难者献花 D.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本题的关键词是"战争之痛,和平之声",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则是日本法西斯势力抬头的表现,故本题选D项,ABC都是符合题干的关键词的。
点评:考查对战争的反思
20.对下图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日本是亚洲的恩人)最有力的驳斥的证据是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答案:C
解析:
分析:1937年—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12 月13日侵占南京,南京城陷落后,日军以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杀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至少三十万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日军的侵华历史和罪行铁证如山,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点评:考查抗日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21.(2007年海南单科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察,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斯坦利的叙述
早8点左右,我们看到一个市场,附近停泊着许多独木舟。人们立即集合起束,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逼近: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制。但最后他们因我们的镇静而鼓起勇气,当某个人因此高叫“穆提”(投)、他们一齐向我们投掷木矛时,我们才被迫开抢,对他们予以回击,迫使他们惊惶逃窜……下午2点,我们从两岸树木茂密的河道中驶出……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停在河中央。那些船民发现我们后站起泉,高声喊叫,把角吹得异常响……在5分钟里,我们全力射击,无暇顾及别的事。但最后我们人正在距我们约200码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我们热血沸腾。这简直是杀戮。他们第一次感到我们憎恶居住在这里的这些丑陋不堪的食尸鬼们。
材料二 摩基姆巴的叙述
当我们听说那个白皮肤的人(指斯坦利)要来的时候,我们不禁惊奇地……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淹死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一切生命都来自水中,在水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要回到我们中间来,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我们……陪伴他高高兴兴返回村庄……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对,听到喊声:“土匪!土匪!并向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的弟兄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土匪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 为什么
答案:时间、地点、人物、流血冲突;(指出三项即可)。双方叙述一致。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答案:若指出斯坦利的观点可信或酋长的观点可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 若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的说法可信,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可得满分。
解析:
分析:本题是海南2007年单科历史试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当事人的叙述,虽然属于第一手史料,但是还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阶级立场和感情因素等,所以我们本着“孤证不立”“无征不信”的原则必须客观看待,留待新的证据才能做出判断。
点评:考查史料
22.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I部分章节目录对比
INCLUDEPICTURE "E:\\WCFUpload\\Upload\\2015-05\\11\\Local Settings\\Temp\\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673422339\\QQ\\WinTemp\\RichOle\\TU{B$6KSE6ZYH_Y20BIHRI7.png" \* MERGEFORMAT INCLUDEPICTURE "D:\\Local Settings\\Temp\\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673422339\\QQ\\WinTemp\\RichOle\\TU{B$6KSE6ZYH_Y20BIHRI7.png" \* MERGEFORMATINET
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两个版本的部分章节的目录,选取任一版本指出其体现的史观,并结合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答案:岳麓版版:近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该版本较多地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或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单元中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第三单元中的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则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经济近代化的曲折过程。
岳麓版: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该版本教材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整合到一起,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以及交通与通讯的冲击,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请结合目录进行具体论证)
解析:
分析:首先审清题意:选取其中一种版本,提炼出里面的史观,加以说明,说明的内容包括原因。岳麓版版:通过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工业革命等词可以看出是近代化史观。第二单元中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第三单元中的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则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经济近代化的曲折过程。岳麓版:通过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等可以看出既谈到了世界,又把中国放在世界史去研究,谈到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可见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点评:考查史观
23.2015年3月11日德国总理访日三次提及历史问题:正视历史,才能被国际社会接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十年努力。到1877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日本侵略朝鲜、中国……是为了实行“强兵富国”,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明治初年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材料三 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他还曾说:“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1970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其对对亚太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变化:由“富国强兵”变为“强兵富国”。原因:明治初年,殖产兴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把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带来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解决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
影响: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给该地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原因,应将“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改为“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理由: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制定蓄谋已久的侵华方针:大陆政策。
修改建议二: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
修改建议三: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人中国”改为“入侵中国”。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
答案:态度:反省认罪;主动赔偿;道歉、请求宽恕;正视历史教育。影响:促进了欧洲的和解与联合;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德国成为欧盟核心力量。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牵涉到三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变化”,比较简单,即由“富国强兵”变为“强兵富国”。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进行解读,重点从以下维度展开思考:A.明治维新所取得的一定成效;B.明治政府的统治理念(对外掠夺,转移人们视线)等。关于第三小问的“影响”,从材料立意来看,重在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重点强调带来的消极作用:A.把日本进一步推向战争;B.为后来日本的对外侵略埋下伏笔(祸根)。(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解读,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错误”和“建议”答案不唯一);第二,对“修改建议”,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属于本材料题的最高立意,即要凸显“正视历史,勇于承担战争罪责,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国际间的友好交往”主题。关于第一小问的“态度”,比较简单。第二小问的“影响”,围绕“正视历史,勇于承担战争罪责,推动本国社会进步与国际间的友好交往”维度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考查各国对战争的态度与反思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钱穆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作者认为:创建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吸收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留有许多宝贵遗产。如“汉承秦制”促成了西汉的强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继承发展传统儒家而形成等。
中国国情与外国不同,立足国情是创建新文化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了“井冈山道路”;近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导致革命失败;中共坚持俄国“城市中心论”使革命遭受损失;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最后应该说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
点评:考查史观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9世纪7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坦利率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考查,与当地土著相遇。对此事件,斯坦利和当地土著酋长摩基姆巴分别有自己的叙述。
材料一 斯坦利的叙述:早8点左右,我们看到一个市场,附近停泊着许多独木舟。人们立即集合起来,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逼近:我们长时间保持自制。但最后他们因我们的镇静而鼓起勇气,当某个人因此高叫“穆提”、他们一齐向我们投掷木矛时,我们才被迫开枪,对他们予以还击,迫使他们惊惶逃窜……下午2点,我们从两岸树木茂密的河道中驶出……看到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停在河中央。那些船民发现我们后站起来,高声喊叫,把角吹得异常响……在5分钟里,我们全力射击,无暇顾及别的事。但最后他们人正在距我们约200码的地方重新组织力量。我们热血沸腾。这简直是杀戮。他们第一次感到我们憎恶居住在这里的这些丑陋不堪的食尸鬼们。
材料二 摩基姆巴的叙述:当我们听说那个百皮肤的人(指斯坦利)要来的时侯,我们不禁惊奇地……我们对自己说,这人的皮肤是白色的,一定是从河流王国来的,他是我淹死的弟兄们中的一个。一切生命都来自水中,在水中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要回到我们中间来,他要回家了。我们要举行一个宴会,我下令将去迎接他们……陪伴他高高兴兴地返回村庄……但是我们靠近他的小舟时,听到喊声:“土匪!土匪!并向我们喷射铁雨,我们一时惊呆了……那天晚上我们回来时看到了可怕的东西,我的兄弟死在血泊中,我们村遭到洗劫后被焚烧,水中飘满了死尸。那些强盗和土匪消失了。现在请告诉我,那白人对我们公平吗?
(1)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答案:时间、地点、人物、流血冲突;双方叙述一致。
(2)就此事件的起因而言,你认为谁的叙述可信,为什么?
答案:若指出斯坦利的观点可信或酋长的观点可信,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得分。若指出双方各执一词,究竟谁的说法可信,还需要其他材料证明。
解析: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读取信息,加以对比引证、推敲。第(2)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