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1单元
第3课研究的过程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历史研究的前提是 ( )
A.了解前人的见解,明确问题
B.看在材料、观点和方法上能否超越前人
C.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
D.对史料以及反映出来的历史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A
解析:
分析:了解前人的见解,明确问题,在此基础上看在材料、观点和方法上能否超越前人
才能避免历史研究的盲目性。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2.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
A.二重证据法
B.孤证不立
C.读史征信
D.跨学科研究
答案:C
解析:
分析: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3.谁都认为,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但是2006年,这一结论受到了一位来自六朝古都南京的建筑学家的质疑,他提出秦陵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嫁于秦惠文王,统治秦国达41年之久的芈姓楚国王族——秦宣太后,因为在一些陶俑身上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氏。当然这位建筑学家的说法在史学界并未引起巨大反响,因为他主要违背了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
A.二重证据法
B.读史征信
C.无证不信
D.孤证不立
答案:D
解析:
分析:这位南京的建筑学家的质疑根据一点事实而立论,他违背了史学研究的原则应该是孤证不立。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4.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是
A.史料
B.问题
C.解释
D.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主要依托。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5.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主要是采用了( )
A.考古发掘
B.地理空间学
C.个人和集体心理学
D.多学科交叉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夏商周断代工程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历史学 )、考古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考古学 )、天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天文学 )、科技测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科技测年 (尚未撰写) )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采用的是多学科交叉法。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6.读完《论语》后,小张和小李各写了一篇论文,小张的题目是《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性论》,而小李的题目是《浅论孔子“礼”的观念》,上述不同主要说明( )
A.他们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认识不同
B.他们都没有读懂《论语》
C.他们研究《论语》的问题各不相同
D.他们对《论语》的解释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张和小李不同的研究题目并不表明他们对孔子核心思想的认识不同,主要是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思考角度不同,研究问题的不同造成的。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角度
7.司马迁写《史记》把项羽做帝王,写了《项羽本纪》,但是班固写《汉书》并没有给项羽单独立传,而是把项羽和陈胜写成合传,这说明( )
A.阶级立场的差异
B.历史观念的差异
C.社会环境的差异
D.个人喜好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他们的社会环境差别不大,这种不同,关键是他们二人的历史观不同造成的。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主观性
8.对待前人的研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
①看史料是否真实②看观点是否正确③看解释是否相同④看方法是否恰当⑤看论证是否严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不同的人研究历史,因为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不能看解释是否相同。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9.《汉书》记载的《尉缭子》一书因为只有宋代版本,长期被认为是伪书,但是银雀山汉墓发现了数篇与《尉缭子》相同的竹简,从而证明了宋版本的真实性,我们由此得到的判断史实的启发是( )
A.孤证在没有反证时暂时保留
B.年代越久远的史料越有价值
C.无征不信
D.孤证不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前,《尉缭子》一书只有宋代版本就是孤证,此后证明是真书,体现的史学研究原则应该是A。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10.考古工作对于认识历史真实的主要作用是( )
①丰富研究手段②验证历史文献③补充历史实物④提供新视角⑤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⑥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丰富研究手段是目的而非作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表述不正确。
点评:考查考古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11.2009年9月27日在水下沉睡千年之久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终于露出了它神秘的面纱,研究证实,“南海Ⅰ号”是水下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宋代双甲板实物船体,同时200多件文物出水。“南海Ⅰ号”的考古不能说明的是( )
A.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
B.考古可以补充历史记载
C.考古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D.考古也可以创造经济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并未体现“南海Ⅰ号”的发掘是依据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而且“南海Ⅰ号”属于历史文物,不是历史文献,因此A项表述不正确。
点评:考查考古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12.北京时间2009年9月28日消息,据英国《卫报》报道,1946年,苏联人发现了所谓的“希特勒头骨”,但经过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研究人员对头骨中提取出DNA样本进行检测,这个带有弹孔的头骨竟然属于一位身份不明的女性,而不是罪恶昭昭的纳粹德国领袖希特勒。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
A.文献学的方法并非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
B.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
C.要想接近历史真相,跨学科研究非常必要
D.二重证据法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希特勒头骨属于历史实物,而不是文献,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研究人员对头骨中提取出DNA样本进行检测,也不属于考古学研究。新的结论的得出是新手段的运用,体现的是跨学科研究重要性。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13.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的历史研究方法,所以A的说法错误。结合一般历史知识,可知B、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是错误的说法。
点评:考查二重证据法
14.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均属于纸上资料,神话传说并不属于纸上资料,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均属于纸上史料,搭配正确的只能是A.
点评:考查史料
15.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B.王国维“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C.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史书上记载的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被证明是错误的。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只是根据史书一家之言,对于史书中的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要批判的来看待,多找其它资料进行印证,“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因此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正确的。选择B。ACD表达不够全面,排除。
点评:考查二重证据法
16.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 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C.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再结合题目的 “证明《史记·殷本纪》 ”说明当时研究的是商朝时期的历史,根据其历史特征,最符合的是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所以答案选A。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方法
17.作为实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况包括
A.青铜铸造和农业生产
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
C.青铜铸造和文化艺术
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
答案:C
解析:
分析:注意关键词:直接反映。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和青铜艺术,故C正确。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排除干扰项A。
点评:考查史料
18.有学者提到:“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下列关于该学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康梁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事件带有一定主观性
B.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是同一派,仅凭他们陈述很难构成信史
C.研究戊戌变法仅凭文献资料而没有实物史料,不足以采信
D.戊戌变法的研究需要多方面收集史料证据进行甄别和辨伪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在史学的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包括实物和文献资料,而实物比文献更为可信)和第二手史料,材料中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虽为一手史料,但却是文献里面可能个人观点和立场因素影响对客观历史事件的评价,因而单凭这些不足以还原历史也就不足以采信。
点评:考查史料的甄别
19.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类。下列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
A.西周编钟 B.宙斯神殿遗址C.《资治通鉴》 D.《尼克松回忆录》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相对简单,口述史料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D项符合题意。AB项是实物资料;C项是史学著作。
点评:考查史料
20.下图是宋朝交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曾是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 B.流通地域仅限于四川省内
C.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该图实物属于第二手史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交子是发行于北宋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再结合图片中的文字“除四川外许诸路...流转行驶”,所以ABC说法正确。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所以D说法错误。由此选择D。
点评:考查史料
二、材料分析题
21. 材料一 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 ,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答案:根据材料一,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始于张骞;材料二表明西域地区与祖国内地某种形式的经济文化联系在张骞之前就已存在。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考古资料可以印证、丰富、改变人们从古籍文献中已获得的认识。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史征信”的能力和对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问对考古和文献史料之间的关系应该认识到,考古可以验证历史文献,也可以补充历史记载,并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点评:考查历史研究的方法
22.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加文孟席斯:英国人,1937年生于上海,有深厚的中国情结。1953年加入英国海军,曾任战略核潜艇艇长,现居伦敦。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哥伦布、迪亚斯、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伍后,曾多次走访中国和亚洲国家,专注于中国明代郑和航海的调查研究。孟席斯历时14年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和野外所收集到的有关郑和航海的大量史料、遗存。
2002年从伦敦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学术信息,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加文孟席斯在一个又200多人参加的学术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明代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他给出三大结论:
一 各种地图、卫星图、航海图等资料
二 当地人的有关记载和遗留下来的遗物,比如他在佛得角上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表明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曾早于欧洲人到过此地。
三 物种的相似。孟席斯表示,两位秘鲁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美洲土著人的DNA与广东人相似,同时期明代皇宫里出现过袋鼠,而且中国还出现过美洲的玉米。
综合上述材料,对加文孟席斯“郑和到达美洲”的历史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分别展开论述。
答案:研究方法:
观点一 打破传统观点,精神可嘉,论据充分。
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大量史料,进行合理论证;进行合理联系、比较。
观点二 推论不严格,论据不充分,有待商榷。
他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缺乏史学研究的严格训练。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本质性差异实际上了解不深。没有掌握中西传统地球观和地图系统本质上的不同。推理不严谨,美洲土著人的DNA与广东人相似的原因亦有可能出自早期移民。
研究价值:
观点一 其研究及结论为历史学界增添了新成果;研究成果意义深远,打破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使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走向整体过程的早期阶段,对世界发展为统一整体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观点二 郑和及其船队到达美洲与否,研究价值不大。如孟席斯研究成果成立,从历史发展来看,并未对美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突出影响,未对中国传统的地平大地观产生影响。哥伦布到达美洲则加快了美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世界连接为一体。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本题的答题思路已经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一定要从历史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两个角度对加文孟席斯“郑和到达美洲”的历史研究进行论述即可,关键是一定要做到自圆其说。
点评: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
23.理论指导、史料研习、问题讨论和社会调查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一次成功实践;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问题讨论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答案: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4)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感受。请参照示例回答: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中国的改革开放
调查理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调查题目:戈尔巴乔夫改革
调查理由: 。
答案:理由: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发展出现曲折(或苏联解体,苏联模式失败)。
解析:
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2)史料研习中的文字内容从三个方面评价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对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俄国农民获取土地,③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均产生直接影响;(3)仔细观察两幅图片的内容不难发现中俄两国的不同革命道路;(4)对比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后果是苏联解体。
点评: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
24.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1)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按照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注:以上答案均要直接摘抄文中的语句。
答案:①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②实行责任内阁制。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请回答: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答案:可从以下几点考虑: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问题研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答案: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言之成理即可)
(4)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①调查题目:
②调查目的:
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考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第(1)问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知识依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第(2)问考查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第(3)问考查学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这是一道理论性和现实意义都比较强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第(4)问属于探究型试题,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点评:考查史料与史学研究方法等
25.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诗经·大雅·大明》
材料二:上图是西周的青铜利簋,高28厘米,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现在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材料三:武王克商是“上古三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料记载不甚清晰,武王克商的年代长期不能确定。两千多年来,中外学者根据各自对文献和西周历法的理解,形成了数十种看法,最早的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近年来,专家们对周人的都城进行考古研究,确定克商之年应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间,前后差距缩短至30年。专家们又通过现代天文学方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得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27年三个克商年的方案。其中公元前1046年与文献、金文历谱等记载大致符合,因此被认定为首推的武王克商之年。
——《教材》
(1)属于文字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材料_______。
答案:一|二
(2)上述三则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材料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
(3)史学家王国维把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研究的研究历史方法命名为________。
答案:历史二重证据法
(4)在通过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都无法对相关史实获得确凿年代的情况下,还可运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取得突破?
答案:对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进行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等方法。
解析:
分析:(1)(2)(3)三项共同反映的史料的价值与史学研究的关系,结合所学不难直接回答出材料一属文字史料,材料二属实物史料,当然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字材料,尤其是考古发掘出的史料价值最高,王国维把史学研究与考古发掘结合起来的方法称为历史二重证据法。(4)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也大量吸取和运用了科技成果,如对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历法记录,通过现代天文学给予计算从而推定其年代;进行必要的发掘,获取样品后进行碳14测年等方法。
点评:考查史料价值与史学研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4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