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学校正在筹备一场以“责任的力量”为主题的文化展览,请同学们作为“责任传承者”,深入探究不同时代人物所肩负的责任,研读课文中的榜样人物,收集他们坚守责任的故事,并以朗诵、演讲、文字等方式传递“责任精神”,为展览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全校师生都能在这场展览中感受责任的力量。
本单元核心任务
古韵中的责任回响
——“古诗里的
责任”主题
朗诵会
捕捉身边的人物瞬间
——多角度描写
人物当时的
表现
革命先辈
的责任丰碑
——红色故事我来讲
“责任的力量”主题文化展览
9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
第一课时
从古至今,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都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学习一组古诗,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藏在诗句中的家国情怀,去体会那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感受诗人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忧思……学完后,我们将开展“古诗里的责任”主题朗诵会,评选出朗诵小达人。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内互相检查朗读情况,派代表朗诵。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学习提示:
(1)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2)小组内互相检查朗读情况,派代表朗诵。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出节奏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了解作者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描写了恶劣的边塞环境,有的展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的刻画了英勇的戍边战士,这样的诗就是边塞诗。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指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穿:磨破。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请你说说古诗大意。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借助图片,想象画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结合图片再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玉门关历来都是军事重地,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诗人多借“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等的感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借助关键字词,体会情感。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透过“暗”“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暗”字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也写出了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暗淡的心情。
“孤”字写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透过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助关键字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从这些词语中你又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保卫国家的意志和豪情。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他们想到两鬓斑白的双亲、呼唤父亲的儿女、留守家园的妻子,他们不想回家吗?为什么“终不还”?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即使环境再恶劣,他们依然不会动摇他们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思考:诗人一开始写边塞风光,仅仅是为了写景吗?这对表现戍边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气氛,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活动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学习提示:
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关注标红字的读音,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
(2)分享你了解到的相关背景资料,并倾听他人看法,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心情。
(3)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与他人分享你的理解与体会。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展示读,读出节奏。
篱:lí
仞:rèn
岳:yuè
摩:mó
遗:yí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背景资料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组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陆游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的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遗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内心惆怅,做出此诗。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结合资料、注释,解诗意。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秋夜天快亮了的时候走出用篱笆围成的院门感受到凉意心中有所感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和“五千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入”和“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
黄河和华山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壮丽的河山,如今都被金人占去,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悲痛叹息?表达了诗人的悲国之情。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又”说明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年年失望,读来令人心生酸楚。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诗人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遗民之泪。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
诗中的“泪”是谁的泪?诗人内心什么感受?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再次朗读古诗,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他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活动三:自主学习,分享体会。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昌龄和陆游的诗,这两首诗虽然创作背景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家国、人生的深刻思考。王昌龄的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而陆游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怀。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呢?继续搜集爱国的诗词,理解并背诵,准备参加朗诵会。(共24张PPT)
9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
第二课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人历来都把国家的兴亡与自身的荣辱结合在一起。这节课,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杜甫,走进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
请注意红色文字的读音。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读好节奏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读题目,了解题意。
闻:听到。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的南北两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根据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涕泪:这里专指眼泪。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
纵酒:纵情喝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请说说古诗大意。
活动一:朗读古诗,读正确。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背景资料:
《春望》作于唐肃宗757年三月。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学习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春望》,朗读诗歌,分享你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
(2)结合背景资料,思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谈谈你的发现。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大意: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公元763年,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当他忽然听到河南、河北一带相继收复的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了这首诗。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再读古诗,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喜欲狂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点出了写作的缘由。
“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
【思考】“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怎样的泪呢?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书是诗人最珍爱的物品,如今却毫不在意地卷起,“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
从“漫卷”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
“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诗人想象的返乡路上的情景。
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写出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愿望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诗人和家人这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的表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之后对祖国和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活动二:对比阅读,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活动三:回归任务,举行“古诗里的
责任”主题朗诵会,争当朗诵小达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历史长河中的古代爱国诗人们,他们心怀家国,创作出一篇篇不朽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你准备了哪些爱国诗词?
评价内容 评价星级
突出爱国主题 ☆☆☆
配合内容,声调或低沉、缓慢或轻快、迅疾或沉痛或高昂,内容熟练,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感情饱满真挚,动作表情自然大方 ☆☆☆
获得八颗星以上的授予“朗诵小达人”称号哟!
活动三:回归任务,举行“古诗里的责任”主题朗诵会,争当朗诵小达人。
课堂总结
王昌龄笔下的保家卫国之志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立下的誓言,陆游的忧国忧民之心是秋夜将晓出篱门时的无尽悲叹,杜甫的爱国爱民之情是闻官军收复失地时的欣喜若狂。中国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均“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夙求”,这种强烈的家国责任感绵延千年,根植在每一代中国人的骨子里。让我们从小胸怀一颗爱国心,誓做祖国栋梁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