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五第3单元
第8课民族文化的摇篮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距今约7000—5000年,活跃在黄河流域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繁荣阶段的是( )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 A
解析:
分析:距今大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活跃着仰韶文化的先民。
2.仰韶文化在当时的东亚最为发达的是( )
A.畜牧业B.手工业C.商业 D.建筑业
答案: A
解析:
分析:仰韶文化的农牧业在当时的东亚最为发达。
3.距今4500—4000年间,黄河流域各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般称为( )
A.仰韶时代 B.龙山时代
C.二里头时代 D.河姆渡时代
答案: B
解析:
分析:距今4500~4000年间,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时代”。
4.龙山文化手工业发达,陶器的制作水平达到新石器时代的顶峰,流行( )
A.白陶 B.灰陶 C.彩陶 D.黑陶
答案: D
解析:
分析:龙山文化流行黑陶。
5.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包括我国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中原地区 D.淮河流域
答案: B
解析:
分析: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6.右图中的文物“玉猪龙”出土于( )
A.良渚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答案: C
解析:
分析: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些玉龙饰品,其头部表现为猪首的特征,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玉猪龙”。
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
②仰韶文化出土的主要是白陶;
③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文化;
④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分析: ②仰韶文化出土的主要是彩陶,所以仰韶文化也被称为彩陶文化;④长江流域才是我国在世界上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8.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动物原型是( )
A.鳄鱼 B.蟒蛇
C.鹿 D.多元的
答案: D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龙形象的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兼有兽类的四足,猪或马的头、鬣尾、鹿角、狗爪和鱼的鳞、须,它的动物原型是多元的。
9.有龙形图案的物品和龙形饰物曾发现于( )
①中国北方②中原地区③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
A.①② B.②③ D.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不仅在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不断出土各种龙形图案的物品,在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各种史前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多种多样的龙形饰物。
10.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
A.并列发展,互不影响。
B.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
C.互相吞并,由多元走向单一
D.单一发展,不断传承
答案: B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特点的总体把握。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俸”格局。
11.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下列哪种作物的地区之一( )
A.粟 B.麦 C. 大豆 D.水稻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B、C三项都是北方种植的作物,只有水稻主要于南方种植。
12.良渚先民对玉器特别钟爱,他们制作的玉器造型独特,雕琢精细,种类较多,大多用于( )
A.礼仪场合 B.战争武器 C.货币流通 D.生产工具
答案: A
解析:
分析:良渚先民对玉器特别钟爱,大多用于礼仪场合。
13.某同学在暑假实地考察了我国境内最早人类遗址,他去的地方是( )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答案: 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内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以及大量的碳屑、小块烧骨。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4.在传说中,有一个人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人类从此可以方便地烧熟食物了。这种生活与下列哪种人的生活类似(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 B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的相关史实。根据课本知识,山顶洞时期人已会人工取火,能把食物做熟,增强居民的体质。他们仍使用打制的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了爱美。选择答案B。
15.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干里的“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距今约6000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属于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故选C。
16.下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 )
A.云南省 B.北京市 C.陕西省 D.浙江省
答案: A
解析:
分析:根据课本知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选择答案A。
17.科学证明,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个进化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 B.直立行走 C. 使用文字 D.使用火
答案: A
解析:
分析: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动物再高等也不会制造工具,所以他们还是动物。人会制造工具,所以人告别动物,称为真正的人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
18.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都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 D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还未过上农耕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所以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河姆渡人。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9.考古挖掘的遗址实物是研宄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哪种农作物的国家( )
A.粟 B.水稻 C.白菜 D.芥菜
答案: A
解析:
分析: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半坡遗址”。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据考古发现,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水稻最早由河姆渡人种植。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20.假如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 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答案: B
解析:
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水稻是河姆渡居民的作物,甲骨文商朝出现,棉布衣服出现时间很晚,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此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是什么?
答案:北京人
(2)该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
答案: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人类已在使用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答案:火,作用:熟食(烧烤食物),缩短消化过程,增强人的体质;驱兽(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防寒取暖。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4)你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答案: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京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京人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3)从材料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
可以看出北京人已在使用火。火的作用:烧烤食物,缩短消化过程,增强人的体质;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防寒取暖。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从材料“周口店的山洞里,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
22.观察原始房屋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最早建造图A房屋和图B房屋的分别是哪种居民?
答案:半坡人、河姆渡人
(2)图A和图B中的原始居民分别种植哪种农作物?
答案:粟(或粟、蔬菜)、水稻
(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气候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一道识图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居住的房屋。根据图A判断,这是半穴式房屋,半穴式房屋是地穴建筑。是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发现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房屋正面挖有斜坡或台阶,以供出入,屋内有灶坑,有利于取暖和炊煮。这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根据图B判断,这是干栏式房屋,南方地势低洼,气候炎热潮湿,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用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再架设横梁,铺上木板或竹板,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用梯子上下。这样的结构既通风又防潮。(2)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今天陕西西安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和磨光的石器耕地,石刀收割庄稼,种植粟。(3)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时期所居住的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所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闷热高温,半穴式房屋是地穴建筑冬暖夏凉;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南方,地势低洼,气候炎热潮湿,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用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再架设横梁,铺上木板或竹板,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用梯子上下。这样的结构既通风又防潮。故导致这两种不同房屋结构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不同。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神农时,民方食谷。
——《礼记》
材料三:“彩陶形制美……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四: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哪一经济部门的情况?
答案:经济部门:农业。
(2)材料二中的 “谷”在我国远古时期长江流域的代表是什么?黄河流域的代表是什么?
答案:长江流域:水稻;黄河流域:粟。
(3)材料三中“彩陶”应当是什么原始居民的制品?
答案: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材料四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什么房屋类型?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
答案:房屋类型:图一:干栏式房屋。 图二:半地穴式房屋。原因:气候、自然条件不同(或写出南北方气候特点)。
解析:
分析:(1)本题通过材料考查远古时期农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可知为有关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神话传说。根据这段神话传说可看出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农耕生活。题文要求写出这段文字反映的历史现象,据此可答材料一中讲述的是农业这一经济部门的情况。(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原始农耕时代居民所种植的粮食作物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距今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六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最早种粟的国家。(3)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远古农耕时代的特征。在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生活着半坡原始居民,他们以种植粟为主,使用磨制的石器,并饲养猪狗等牲畜,而且普遍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上面绘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居民的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建筑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最早的半地穴式建筑出现在半坡遗址。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还可以抵御野兽的侵袭。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干栏式房子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的原因是气候、自然条件不同。
24.假如你是河姆渡氏族中的一员,你收到了半坡氏族诚挚的邀请。临行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你应该去现在的哪一省份?你会捎带什么特产作为礼物?
答案:陕西省。稻谷。
(2)他们可能会用哪些饭菜招待你?晚上,你将会住在怎样的房子里?
答案:饭:小米饭;菜:鱼、肉、蔬菜。半地穴式房子。
(3)半坡居民为招待远道而来的你,要把猎取的野猪后腿剁下进行烧烤,他们使用的工具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4)在生产生活方面,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哪些不同之处:(答出三点即可)(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种植粟和蔬菜;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建造半地穴式房子居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状态的认识,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的区域在陕西省,河姆渡居民种植的粮食为水稻,所以应去的地点是陕西省,要捎去的河姆渡居民的特产为稻谷;因为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和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半坡居民招待河姆渡居民的饭菜分别为,饭:小米饭;菜:鱼、肉、蔬菜,住在半地穴式房子中;半坡居民为招待远道而来的你,要把猎取的野猪后腿剁下进行烧烤,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因为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故选A项;在生产生活方面,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不同之处有:种植粟和蔬菜;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已会纺线、织布、制衣;建造半地穴式房子居住。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5年,我国冰川学家在云南省元谋盆地进行科学考察,在地层中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后经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门齿。后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几件打制的石器,以及一些零星散布的炭屑,两小块烧骨。
材料二 至2009年6月,中国已有38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遗址?它距今大约多少年了?
答案:元谋人遗址。约170万年。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这个文化遗址是什么?在这里还发现了什么远古人类的遗址?
答案: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3)作为中学生你如何看待材料中提到的中华文化遗址?
答案: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等。
解析:
分析:本题为材料问答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共设两则材料分设三个小问进行考查。(1)此题主要考查元谋人的相关知识内容。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云南省元谋盆地,门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元谋人位于云南省境内,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2)此题主要考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内容。由题文材料信息:北京猿人,北京人可知,材料二提到的文化遗址为北京人遗址。在北京人(北京市周口店)活动过的地区,还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也说明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原始居民的文化遗址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我们要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