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9端午粽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点明每年的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第二自然段运用叠词来描写粽子的样子,将粽子的样子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并运用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描写,向学生渗透了一种描写的顺序。通过运用“一……就”、“真是”等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写出粽子的香气和味道,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激发起朗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介绍了粽子的花样多,十分好吃,人物内心的高兴通过“美滋滋”一词形象地呈现出来,这里的美有三层原因:其一,是因为吃到了外婆包的香甜的粽子。其二,是因为在这样的传统节日中一家人能够团聚,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其三,就是分享带给人的美好享受。第四自然段用简练的语言告诉读者端午节的来历,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总、粽”,学习多音字“了”,正确书写“节、米、间”等6个字。学习在语境中理解字义的方法。
2.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验找准停顿位置,读好长句子。
3.运用联系上文、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端午节风俗及来历,感受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总、粽”,学习多音字“了”,正确书写“节、米、间”等6个字。学习在语境中理解字义的方法。
2.运用联系上文、想象画面等方法,了解端午节风俗及来历。
教学难点
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验找准停顿位置,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节日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有一个还被称为“诗人节”你们猜猜是哪个节?跟诗人有关的一个节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过节日的话题引出课题,对端午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环节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⑨端午粽。
2.出示:米字旁。
今天我们将认识1个新偏旁—— “米”,“米”字旁的字很多都与粮食直接相关,比如“粮”;还有一些和饮食文化有关,比如“粽”。大家还知道哪些字是米字旁的字吗?
预设:粽、粉、粮、糕、糖。
注意,当“米”在字的左边做“米字旁”时,最后一笔的捺要写成点。
3.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读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自己尝试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赛读。
【设计意图】读课文,认读生词,引导学生有梯度地识记生字,逐渐扫清阅读障碍。
环节三: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习课文第一段并识记生字“端”“粽”“节”“总”“煮”“盼”。
(1)读课文并介绍文化常识。
课文的第一段,谁来读。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最早叫“端五”,后来改为“端午”。
(2)识记生字。
①“端”和“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生活中还在哪儿听过这两个字?
端正、端庄、尖端、开端、诡计多端
粽子、粽叶
②生字“节”谁有好办法记住呀?在哪儿听过这个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节日是?
③生字“总”是上下结构,也是一个常用字,我们口语里经常用,大家组个词吧。
预设:总部、总共、总之、总是、汇总、总而言之
④生字“煮”,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是“者”,下半部分是“灬”。“灬”在这个字里表示“火”,因为“煮”的意思是把东西放在水里用火把水烧开,所以“煮”离不开“火”。大家还知道哪些字因为意思离不开火所以有“灬”呢?
预设:煮、热、照、煎、点、烈、熟。
⑤生字“盼”是左右结构,谁有好办法记住呀?
预设:
加一加:“目”+“分”=盼。
换一换:“份”的左边,把“亻”换成“目”就是“盼”;“粉”的左边,把“米”换成“目”就是“盼”。
2.学习课文第二段并识记生字“米”“吃”“枣”“甜”。
(1)引导读课文并理解内容。
在端午节大家都要吃“粽子”。
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孩子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样啊?谁来说一说。
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比一比谁能读好。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引导学生按照外边、里面、中间三层读,找准停顿的位置。
看这就是箬竹叶(出示箬竹叶图片),包在粽子外边的是箬竹叶。箬竹的叶子还可以包粽子,真神奇!再读读。
(2)识字生字“米”“间”“枣”“甜”。
①识字生字“米”。
吃过粽子的同学举手,什么感觉?
黏黏的还带着清香味的就是——糯米。
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糯米,跟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很像。“米”字谁能带大家书空?
②识记生字“间”“枣”。
“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粽子中间的红枣。
这句话里有两个生字“间”和“枣”。
“间”字是半包围结构,谁有好办法记住呀?
预设:
加一加:“门”+“日”=间。
加一加:“问”字中间多一横,就是“间”。
换一换:“问”的里面,把“口”换成“日”就是“间”;“闪”的里面,把“人”换成“日”就是“间”。
“间”字很常用,大家组词来记住它。预设:房间、课间、人间、时间、间距、字里行间。
说到“枣”字。有谁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在粽子里包上红枣呢?对,因为好吃,因为对健康有好处。其实还有一个文化寓意,就是红枣粽子谐音“早中”,意思是“早日高中”,古时候很多读书人要参加科举考试,考上了叫做“高中”,所以人们就用红枣粽子来讨个好彩头。
粽子从外到里有三层,谁再来读读。
③识字生字“甜”。
这么用心包的粽子,尝一尝味道怎么样?
出示: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甜”字生活中在哪儿听过?
“甜”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舌”,右边是“甘”,“甘”在古时候就表示“食物是甜的,美的,跟苦相对”,所以舌头尝到甘味就是“甜”。
3.学习课文第三段并识记生字“分”“鲜”“肉”。
(1)引导读课文并理解内容,读好停顿。
红枣粽真好吃,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粽子还有其它花样呢!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同桌两个人先读读,这部分也有长句子,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根据句子的意思找准停顿的位置,读好这个长句子。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识字生字“分”“吃”“鲜”“肉”。
①识记“吃”字。
外婆包的粽子有两个特点,分别是什么呢?
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常用的词“好吃”。
“吃”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口,表示“吃”这个动作和嘴巴有关。右边是“乞丐”的“乞”,注意不要写成“气”。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转折要圆转自如,钩底要平,出钩向上。
老师范写,同学们注意观察模仿并书空。
②识记“鲜”字和“肉”字。
除了红枣粽,粽子还有哪些花样啊?
粽子中间还可以放红豆和鲜肉!
“鲜”是左右结构,左边是“鱼”,右边是“羊”,注意左边的“鱼”字最后一笔的横要写成提。为了记住这个字,大家来组个词吧。
预设:新鲜、鲜红、鲜艳、鲜花、鲜血、海鲜
②识记“肉”字。
“肉”字是个象形字,大家看一看。
教师介绍: “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里“肉”字就像一块切好的肉,后来这块肉上加了斜线,就像肌肉的纹理,渐渐地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书写“肉”字。教师范写,提示学生“肉”字中间的两个“人”字要上下居中叠放,且捺都要变成点。
③识记“分”字。
这么多花样的粽子,我们不仅自己吃还要和邻居分享。这句话再请一名同学读读。
是啊,带回去的粽子我们分给张阿姨几个,分给李叔叔几个,分给王爷爷几个(课件出示:分给……)。
“分”字在我们课文中还出现过,谁找到了!
你能给“十分”换个词意思不变吗?
在这里“十分”表示好吃的程度
我们的汉字特别有意思,同一个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不同。
再读读这两个词:“十分”“分给”。
4.学习课文第四段,学习多音字“了”。
(1)带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原来是这样,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
(2)学习多音字“了”。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句话里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汉字,但是在这里读音却发生了变化,是哪个字呢?对,就是“了”。
“了”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组词也不同。
所以,课文中的“长大后我了解到”,这里的“了”字读liǎo,意思是明白。
【设计意图】在课文的语境中学习生字,可以将生字分散开进行学习,使识字教学不再枯燥。更可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环节四:复习巩固,规范书写
师出示:节 米 间 分 吃 肉
下面我们试着写一写这些生字,比一比谁写得既正确又规范,漂亮。展示学生的学习单,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生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字的宽窄、高矮、压线笔,把生字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五:小结收尾,调动兴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端午节,不仅学习了生字还朗读了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端午节和端午粽的故事。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端午粽,去了解端午节的节日风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9《端午粽》
1.复习词语: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
煮熟,盼望,中间,红枣
香甜,十分,分给,鲜肉
带回去,了解,据说,纪念
2.读好长句子。
3.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习俗,还记得吗?自己先读一读。
4.上节课学习的生字都藏起来了,你们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注意书写要正确,规范。
5.展示一名同学的学习单,请其他同学评价。
【设计意图】以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回忆记忆生字。
将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
环节二:细致品味,了解端午节风俗
1.外婆煮好了粽子盼着我们回去,什么节日到了?
第一自然段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2. 端午节要吃粽子,那外婆包的粽子什么样啊?请你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直线画下来。
3.外婆包的粽子什么样?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订正答案。
4.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
出示图片:箬竹叶,糯米,枣。
这些都是包粽子的材料,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
我们把课文里的词变一下,你们看好不好?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请两位同学来读读,一位同学读原文,另一位同学读修改过的,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觉一下,哪个更好?
请同学谈一谈听后的感受?
快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5.外婆包的粽子这么漂亮,味道怎么样啊?
做好准备啊,要掀开锅盖了……
一股股香味飘出来,谁闻到了……
你第一个就闻到了粽子的清香,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你再读读。
6.引读: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
7.看来这端午粽是色、香、味俱佳呀!再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8.引读: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9.好吃的粽子我们还要跟邻居分享,这句话自己先读读。
10.引读: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而了解粽子从外到里的描写顺序。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一……就体会粽子香味浓,读出语气。感受端午粽的色、香、味。
通过引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美滋滋不仅因为粽子好吃,还因为一家人在节日里团聚有浓浓的亲情在。
环节三:朗读课文,知晓端午节来历
1.端午节又叫“诗人节”。
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端午节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呢,你们知道吗?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有关端午节的绘本故事。
【设计意图】师生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补充引导学生对端午节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后续进行自主了解的兴趣。
板书设计
端午粽
盼
色 香 味
花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