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25 08: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基因选择性表达会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对基因选择性表达中的“选择性”理解有误的是(  )
A. 细胞分化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表达
B. 基因可以在特定部位、特定时间表达
C. 基因表达受环境、激素等因素的影响
D. 表观遗传时碱基序列不变,不影响“选择性”表达
2.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微小RNA(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图示真核生物秀丽隐杆线虫lin-4基因的microRNA抑制lin-4基因的表达过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microRNA是由lin-4基因通过转录形成的
B. lin-4基因的microRNA翻译特定的蛋白质
C. lin-4mRNA与microRNA局部碱基互补配对
D. lin-4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表达更多的蛋白质
3.在常温、pH=7条件下,过氧化氢酶(CAT)及单一金属离子和过氧化氢酶共同作用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单一金属离子和CAT共同作用时只标注了金属离子,abcd表示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A. 不同单一金属离子和CAT共同催化时,金属离子起抑制作用
B. 据图能判断单一金属离子、CAT均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C. Zn2+、Mn2+、Co2+对CAT活性抑制作用显著,Fe3+抑制作用最弱
D. 金属离子改变CAT的活性可能与其改变CAT的空间结构有关
4.研究发现微体是一种存在于所有动物和许多植物中的单层膜细胞器,具有解毒、参与细胞呼吸和代谢反应等功能。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常见的微体,主要含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催化多种氧化反应发生,但不形成ATP。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体和中心体的功能和存在部位均相同
B. 微体膜层数与溶酶体、液泡等部分细胞器相同
C. 过氧化氢酶能将H2O2分解而减轻毒害作用
D. 过氧化物酶体参与代谢反应时释放更多的热能
5.夏威夷群岛是一群坐落在太平洋上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孤立小岛,距离大陆最近的也有几千千米。多种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岛上。不同的蜜旋木雀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异,例如有的岛屿上的蜜旋木雀喙长而尖,适合于从树皮裂缝中捉食昆虫,也有以蜗牛为食的蜜旋木雀,但不同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夏威夷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拥有的基因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基因库
B. 不同岛屿之间的地理隔离、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以及自然选择的定向作用导致不同种蜜旋木雀的形成
C. 夏威夷群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多种蜜旋木雀与其天敌协同进化来实现的
D. 通过测定与喙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证据
6.GLUT-4是细胞膜上葡萄糖的转运载体,基础状态下,只有小部分位于细胞膜上,大多位于囊泡中。胰岛素刺激下,大量囊泡通过胞吐作用使GLUT-4转移到细胞膜上;撤除胰岛素刺激后,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回收GLUT-4到囊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可调控细胞膜上GLUT-4数量来调节血糖浓度
B. 含GLUT-4的囊泡可直接来自内质网和细胞膜
C. 胰岛素分子直接参与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胰高血糖素可以保持GLUT-4胞吞与胞吐的动态平衡
7.Ca2+内流是诱发神经递质释放的必要环节。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膜两侧电位发生变化,触发Ca2+沿Ca2+通道内流,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促进神经递质释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钙在人体内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Ca2+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突触小体内
C. Ca2+携带正电荷,可部分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
D. Ca2+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8.在生物学中,“转化”这个术语可以有多种特定含义。下列有关“转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伴随着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转化为S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成纤维细胞转入相关因子,细胞可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
D. 土壤农杆菌转化法关键是应用Ti质粒上T-DNA的转移特性
9.某研究人员选用大草履虫(甲)和双小核草履虫(乙)为材料进行培养实验,统计甲、乙种群数量比。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且种间竞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B. 0-t2时间范围内,甲种群数量和乙种群数量均为S形增长
C. 若将乙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种群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
D. 若将甲、乙分别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甲的环境容纳量比乙大
10.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自交,F2中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为3:1。下列不是出现3:1的条件是(  )
A. 各性状只由基因型决定,而不受环境影响
B. F1形成的不同基因型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C. F2个体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同
D. 性状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为完全显性遗传
11.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如图是其中部分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据杂交一可判断红、白眼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B. 据杂交一可判断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C. 据杂交二结果可以证明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 若红、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述结果依然成立
12.寻找证据是一种科学方法,下面是科学家为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用小鼠做了一系列实验,下列关于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 现象
1 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 容易被病原体感染
2 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注射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 抗感染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体内未检测到抗体
3 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注射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抗感染力不能完全恢复,体内检测到少量抗体
4 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同时注射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 抗感染力基本恢复,体内检测到大址抗体
A. 第1组实验现象体现了小鼠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B. 第2组实验说明T细胞不通过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 第3组实验表明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
D. 第3、4组实验说明T细胞影响着抗体的产生
13.单一树种的纯林模式土壤肥力会衰退,为持续发展,研究者对人工林进行间伐(有选择地砍伐部分树木)和混交(两种以上树木交错生长)改造后,并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凋落物分解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
B. 间伐和混交改造增加土壤动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
C. 不同土壤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使土壤肥力变化不同
D. 凋落物被分解,含氮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4.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需选择MⅡ期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不包括(  )
A. 卵母细胞的体积较大,适于体外操作
B. 卵母细胞的营养物质丰富,便于提供营养
C. MⅡ期卵母细胞数量多,容易获得
D. MⅡ期卵母细胞质中存在激发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
15.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功能强大,可以自主解开双链DNA,并进行RNA的合成。合成出的RNA一端,很快会结合核糖体合成多肽链。某同学绘制了一幅大肠杆菌转录和翻译的模式图,请同学们评议,其中正确的是(  )
A. 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应该是从5'向3'
B. RNA聚合酶结合位置是基因上游的起始密码子
C. 大肠杆菌的DNA边解旋、边转录、边恢复双螺旋
D. 图中移动的2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相同
16.某高校采用如图所示的发酵罐进行葡萄酒主发酵过程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
B. 发酵过程中监测到发酵罐中溶液的pH会降低
C. 搅拌桨有助于发酵散热和提高溶氧量
D. 乙醇为挥发性物质,故发酵过程中进气口不宜太大
17.人体呼吸时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O2和CO2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下列与O2和CO2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运输O2,经呼吸作用代谢产生CO2
B. 给患者输氧时含5%的CO2是为了兴奋呼吸中枢,加快加速呼吸
C. 皮肤细胞培养时,CO2在培养液中有利于形成缓冲对,维持pH
D. 人体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细胞呼吸时吸入O2和排出CO2相等
18.重叠延伸PCR技术是一种通过核苷酸链之间重叠的部分互相搭桥、互为模板,经过多次PCR扩增,从而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过程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复性温度越高;当设置温度过低时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条带增多
B. 第一阶段中引物2和引物3容易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因此两者应置于不同反应系统中
C. 加入引物1、2的反应系统和加入引物3、4的反应系统中各进行一次PCR,共产生4种DNA
D. 引物1、2组成的反应系统中,经第一阶段要形成图示双链DNA,至少要经过2次复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4分。
19.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的雪山、草地、森林、河流,静静地展示着原生态的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 ______ 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 ______ 。
(2)三江源地区逊木措湖中的某食物网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J/(m2 a)。该食物网中裸鲤属于第 ______ 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______ %(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3)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逊木措湖的裸鲤属有2个姐妹种:斜口裸鲤和花斑裸鲤。这两个物种是研究同域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
①已知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它们的生态位 ______ (填“重叠”或“分化”)。
②同域物种形成模式不同于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模式。这表明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有什么关系 ______ 。
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 ______ 。
20.气孔是指植物叶表皮组织上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孔隙。植物通过调节气孔大小,控制CO2进入和水分的散失,影响光合作用和含水量。科研工作者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研究并发现了相关环境因素调控气孔关闭的机理(图1)。已知ht1基因、rhc1基因各编码蛋白甲和乙中的一种,但对应关系未知。研究者利用野生型(wt)、ht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h)、rhc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r)和ht1/rhc1双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h/r),进行了相关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保卫细胞液泡的溶质转运到细胞外,细胞内液渗透压 ______ (填“>、=、<”)胞外渗透压,导致保卫细胞 ______ (填“吸水”、“失水”),引起气孔关闭。
(2)据图分析,气孔关闭受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其中造成脱落酸含量上升的外因是 ______ ,脱落酸含量上升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 ______ 共同完成的。
(3)在高浓度CO2条件下利用上述材料探究对应关系时,有人预测(h/r)组实验结果与(h)组和(r)组两组中的至少一组实验结果相同,理由是 ______ 。
(4)正常浓度CO2和高浓度CO2时其气孔开放度如图2,据此判断编码蛋白甲的基因是 ______ (填“rhc1”或“htcl”),且蛋白甲 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气孔关闭。
进一步研究分析高浓度CO2时蛋白甲、乙、丙及气孔关闭间存在促进或抑制作用关系,将其填在填在(  )处。
21.人体食欲受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瘦素”的调控。当脂肪增加时,瘦素水平上升,向大脑发出停止进食信号;反之向大脑发出进食信号,这一动态反馈机制帮助人体在饥饿和饱食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回答下列问题:
(1)瘦素通过 ______ 运输到大脑,与大脑中不同神经元受体结合,接受信号后,在 ______ 产生饥饿感或饱食感,进一步作用于下游神经元,进而调控食欲。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______ 调节。
(2)在大脑中,最初研究发现的神经元瘦素受体主要有POMC和AGRP两类,共同构成了瘦素调控食欲的核心机制,被描述为“阴阳平衡”。
POMC神经元(阳):进食足够、瘦素水平上升时激活,负责抑制饥饿
AGRP神经元(阴):进食不足、瘦素水平下降时激活,负责促进饥饿
据此分析,请在图1(  )中填上“+”或“-”,(“-”表示抑制,“+”表示促进)完善作用机制。
(3)研究表明POMC神经元作用有限,难以对抗AGRP神经元作用的效果,“阴阳平衡”模型并不完美。新研究表明还存在一种新的调节机制,如图2。其中BNC2的神经元能 ______ 饥饿。在成年动物中去除BNC2神经元的瘦素受体会导致 ______ (填“肥胖”或“消瘦”)。
22.黄瓜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但瓜把口感差,其长度影响品质。科研人员对瓜把长度进行相关的研究。科研人员将长瓜把品系(6.5cm)与短瓜把品系(2.0cm)杂交,F1瓜把长度约4.6cm,F1自交,得到158株F2,瓜把长度分布如图1。请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黄瓜瓜把长度受 ______ (填“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2)SSR是DNA中普遍存在的简单重复序列。不同品系、不同染色体DNA的SSR互不相同,因此可作为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研究者构建了瓜把长度为5cm(含SSR1标记)和4cm(含SSR2标记)的两个亲本,两亲本仅有一对基因存在差异。两个亲本杂交后,F1再自交,F2中瓜把长度5cm个体占,4cm个体占。测定F2植株的SSR组成。
①若该瓜把长度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非同源染色体,F2植株中,SSR组成有三种,其比例为SSR1/SSR1:SSR1/SSR2:SSR2/SSR2= ______ 。
②若该瓜把长度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F2中5cm瓜把植株中具有SSR2标记的占 ______ ,4cm瓜把植株中具有SSR1标记的占 ______ (填比例)。
(3)通过上述定位方法,科研人员获得了与瓜把长度相关的A基因、B基因,并进一步研究。敲除A基因后,果实瓜把长度缩短,但瓜把细胞长度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推测A基因的表达产物能 ______ (“促进”或“抑制”)瓜把细胞增殖。有科学家认为A基因通过增强B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瓜把长度。请利用转基因的方法为上述观点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具体转基因方法和检测方法不作要求)。
方案:①先比较A基因突变体、B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瓜把长度,并检测 ______ ,②随后 ______ 。
预期结果: ______ 。
(4)进一步研究发现,D蛋白可与A蛋白结合,抑制A蛋白与B基因的启动子结合。相关调控途径如图2所示:据图推测D突变体、A突变体,D和A突变体3种突变体的瓜把长度大小关系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细胞分化的本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只有部分基因会表达,从而使细胞形成特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A正确;
B、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即在特定的部位(如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特定的时间(如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表达,B正确;
C、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等)和激素等都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C正确;
D、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这会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D。
细胞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征: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3)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microRNA是由lin-4基因转录形成的,A正确;
B、如图,microRNA与lin-4基因的mRNA结合,抑制lin-4基因的表达过程,故lin-4基因的microRNA不能翻译特定的蛋白质,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lin-4mRNA与microRNA存在局部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lin-4基因突变可能会影响其对lin-14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可能导致表达更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答案】B
【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到,与只使用过氧化氢酶(CAT)相比,加入某些单一金属离子后,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率降低,说明这些金属离子起到了抑制作用,A正确;
B、图中仅展示了在常温、pH = 7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及单一金属离子和过氧化氢酶共同作用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率,并没有直接给出单一金属离子、CAT单独作用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的相关信息,不能仅根据此图判断,B错误;
C、根据图中数据,与只使用CAT时相比,Zn2 、Mn2 、Co2 使催化效率下降明显,而Fe3 使催化效率下降相对较小,所以可以得出Zn2 、Mn2 、Co2 对CAT活性抑制作用显著,Fe3 抑制作用最弱,C正确;
D、金属离子可能通过与过氧化氢酶(CAT)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B。
酶的催化作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在本题中,过氧化氢酶(CAT)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当观察图中不同单一金属离子和CAT共同催化的情况时,会发现相比于只使用CAT催化时的过氧化氢分解催化效率,部分组合的催化效率有所降低。在酶促反应中,这种催化效率的降低通常意味着存在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因素。
这道题围绕过氧化氢酶(CAT)及单一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作用展开,主要考查对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理解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对考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能力有一定的考查作用,有助于引导考生深入理解酶的相关知识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
4.【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意,微体存在于所有动物和许多植物,具有解毒、参与细胞呼吸和代谢反应等功能,而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故微体和中心体的功能和存在部位不相同,A错误;
B、微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膜层数与溶酶体、液泡等部分细胞器相同,B正确;
C、过氧化氢酶能将H2O2分解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作用,C正确;
D、根据题意,过氧化物酶体催化多种氧化反应发生,但不形成ATP,故过氧化物酶体参与代谢反应时释放更多的热能,D正确。
故选:A。
细胞器:细胞器是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微小构造。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核糖体、中心体等。其中,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细胞,液泡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和低等动物,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解:A、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分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多个基因库,A错误;
B、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使得蜜旋木雀存在差异,成为选择的原材料,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环境和生物都有关系,C错误;
D、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与喙有关的基因的碱基序列也有差异,因此不能作为物种鉴定的依据,D错误。
故选:B。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6.【答案】A
【解析】解:A、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可调控细胞膜上GLUT-4数量来调节吸收血糖的多少,进而调控血糖浓度,A正确;
B、含GLUT-4的囊泡可直接来自高尔基体,B错误;
C、胰岛素分子没有直接参与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只是传递了调节血糖代谢的信息,C错误;
D、胰岛素的相对稳定可以保持GLUT-4胞吞与胞吐的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意: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信号传导促进GLUT-4的基因表达,细胞内贮存GLUT-4的囊泡增加,还能促进贮存GLUT-4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使细胞膜上的GLUT-4增加,加快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等,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胰岛素浓度降低后,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回收GLUT-4到囊泡。
本题以GLUT4为题材,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并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7.【答案】D
【解析】解:A、钙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如碳酸钙等,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膜两侧电位发生变化,触发Ca2+沿Ca2+通道内流,此过程是通过钙离子通道的协助扩散,B正确;
C、Ca2+携带正电荷,进入突触小泡后可部分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C正确;
D、Ca2+引发神经递质的释放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D。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和传递形式,理解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形成机理。
8.【答案】B
【解析】解:A、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伴随着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A正确;
B、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转化为S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iPS细胞,又称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成体细胞经导入转录因子等手段“脱分化”形成的多能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转入相关因子,细胞可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C正确;
D、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的T-DNA能转移并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土壤农杆菌转化法关键是应用Ti质粒上T-DNA的转移特性,D正确。
故选:B。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的概念: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化、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体细胞向多能干细胞的转化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大后减小,说明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且在前期甲种群相对乙种群更占优势,后期乙种群相对甲种群更占优势,所以种间竞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A正确;
B、t2时甲、乙种群的数量比为0,说明甲种群数量为0,即甲种群数量增长不可能为S形增长,B错误;
C、若将乙在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其种群数量不会呈现J形增长,C错误;
D、仅从甲、乙种群的数量比曲线,无法确定甲、乙单独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大小,D错误。
故选:A。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形成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间关系以及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重点在于对种间竞争强度变化的理解以及对种群增长曲线的判断,需要结合图形和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
10.【答案】D
【解析】解:A、各性状若受环境影响,则可能导致表现型发生改变,不一定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各性状只由基因型决定,而不受环境影响是出现3:1的条件之一,A不符合题意;
B、F1形成的不同基因型雌(雄)配子数目相等,且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出现3:1的重要条件,B不符合题意;
C、F2个体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同,若存活率不同,会影响性状分离比,所以这是出现3:1的条件之一,C不符合题意;
D、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为完全显性遗传,这是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不是出现3:1的条件”,D符合题意。
故选:D。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中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和应用的理解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A、根据杂交实验一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红、白眼基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F2中只有雄性有白眼,可知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
C、杂交二白眼雄蝇与F1红眼雌蝇杂交,由于子代中没有分别统计雌蝇和雄蝇的性状以及比例,无法证明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C错误;
D、红、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若用A/a表示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则亲本基因型为XAXA×XaYa,F1为XAXa、XAYa,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且白眼全为雄性,杂交二中亲本为XaYa×XAXa,子代中红眼:白眼也为1:1,因此若红、白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述结果依然成立,D正确。
故选:C。
摩尔根用纯合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得到F1均为红眼,F1雌雄个体杂交,F2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红眼与白眼各占。
本题考查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伴性遗传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异常情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2.【答案】A
【解析】解:A、第1组中大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这体现的是小鼠的免疫防御功能下降,而非免疫监视功能下降,A错误;
B、第2组注射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T细胞)后抗感染力得到一定恢复,但体内未检测到抗体,这说明T细胞不通过抗体发挥免疫作用,B正确;
C、第3组注射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B细胞)后抗感染力不能完全恢复,体内检测到少量抗体,表明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C正确;
D、对比第3组和第4组,第4组同时注射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后抗感染力基本恢复且体内检测到大量抗体,说明T细胞影响着抗体的产生,D正确。
故选:A。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
(1)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2)免疫自稳: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土壤动物丰富度可以反映土壤动物类群的多少,类群越多土壤肥力越好,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以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A正确;
B、间伐和混交可以避免某一物种占据优势局面,不同的树种可以为不同的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故间伐和混交改造会增加土壤动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B正确;
C、不同土壤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这一现象会使不同土壤的肥力变化不同,C正确;
D、凋落物被分解,含氮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而且也是土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场所,土壤的形成从开始就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土壤中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轮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土壤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越靠近土壤表层,动物的种类越丰富,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土壤的形成,而众多类型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
本题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需选择MⅡ期去核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卵母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含有激发细胞核全能性的物质;细胞质多营养物质丰富可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减数分裂过程中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数目最多,而不是MⅡ期卵母细胞数量多。
故选:C。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指将供核细胞的细胞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构成的重组细胞经细胞分裂、分化可形成新个体。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解:A、RNA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的方向是从3'→5',合成RNA的方向是5'→3',A错误;
B、起始密码子在mRNA上,RNA聚合酶结合位置是基因上的启动子,B错误;
C、大肠杆菌细胞中没有核膜,其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即DNA边解旋、边转录、边恢复双链,C正确;
D、图中移动的2个核糖体上已合成的肽链长度不同,先结合到mRNA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肽链较长,D错误。
故选:C。
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本题考查大肠杆菌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方向以及原核生物转录翻译特点的理解,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力。
16.【答案】D
【解析】解:A、果酒发酵的适宜温度为18℃-30℃,因此夏季生产果酒时,常需对罐体进行降温处理,A正确;
B、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形成碳酸,故发酵过程中会监测到发酵罐中溶液的pH降低,B正确;
C、搅拌桨不断搅拌有助于发酵散热和提高溶氧量(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C正确;
D、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因此分解过程中不需要通入空气,D错误。
故选:D。
葡萄酒发酵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即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少量的能量。
本题考查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A
【解析】解:A、成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运输O2,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产生H2O,A错误;
B、输氧时含5%的CO2,CO2会刺激呼吸的相关感受器,引起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加快加速呼吸,B正确;
C、皮肤细胞培养时,CO2在培养液中会形成有利于维持pH的稳定,C正确;
D、人体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吸入O2和排出CO2相等;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物是乳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总体上人体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细胞呼吸时吸入O2和排出CO2相等,D正确。
故选:A。
有氧呼吸的过程:
(1)第一阶段
①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②过程描述: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
(2)第二阶段
①反应场所:线粒体基质。
②过程描述: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
(3)第三阶段
①反应场所:线粒体。
②过程描述: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相关基础知识分析题干答题。
18.【答案】C
【解析】解:A、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引物中G、C的含量越高,与模板链形成的氢键越多,复性温度可以设置得越高;当设置温度过低,会造成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位点增加,导致非特异性条带增多,A正确;
B、由图可知,引物2和引物3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对应位置结合,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互补配对片段,为防止扩增时引物2与引物3之间进行配对,需将其置于不同反应系统中,B正确;
C、引物1和2位于一个反应系统中,引物3和4位于另一个反应系统中,这两个反应系统均进行1次复制,由引物1扩增的DNA与引物4扩增的DNA相同,因此只能产生3种双链DNA分子,即引物1(或4)扩增的双链DNA,引物2扩增的双链DNA,引物3扩增的双链DNA,C错误;
D、引物2与目的基因的相应模板链结合,可形成一个双链不等长的DNA分子,该DNA分子中引物2所在的那条链再与引物1结合即可扩增获得同时含有引物1和引物2的双链等长的DNA分子,如图中所示,因此至少需要经过2次复制,D正确。
故选:C。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PCR过程需要引物,引物的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PCR每个循环包括变性、复性、延伸三个步骤,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
本题考查PCR技术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生物技术流程和原理的理解掌握程度。
19.【答案】物种组成 生态系统 二、三 17.56% 分化 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解析】解:(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三江源地区的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群落与当地的无机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裸鲤既占第二营养级又占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浮游动物中的能量及裸鲤中的490,即5980+450=6430;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裸鲤中的部分能量及裂腹鱼能量,即860-450+580=990。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5.4%。
(3))①这两种鱼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为了生存下去,会导致物种间生态位的分化。
②同域物种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未经地理隔离进化而来,而物种间拥有生殖隔离,所以表明出现生殖隔离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③在生殖期,裸鲤会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属于化学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对于生物的意义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物种组成;生态系统
(2)二、三;17.56%
(3)①分化
②生殖隔离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③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1、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
2、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从来没有植物覆盖或植物被完全消灭的地方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放过牧的牧场显然属于次生演替。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答案】< 失水 干旱 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 h/r组无法合成蛋白甲和蛋白乙,与单独缺乏蛋白乙实验结果相同,即h/r 组与h组和r组两组中的一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rhcl 促进
【解析】解:(1)当保卫细胞液泡的溶质转运到细胞外,细胞内溶液中溶质减少,细胞内渗透压<胞外渗透压。根据渗透原理,水分会从低渗透压一侧流向高渗透压一侧,所以导致保卫细胞失水,引起气孔关闭。
(2)从图1可知,导致脱落酸含量上升的外因是干旱。脱落酸含量上升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由图中信息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3)根据图1可知,蛋白甲、乙作用的上下游关系为蛋白甲在上游、蛋白乙在下游,即缺失蛋白甲,蛋白乙仍然能够发挥调控作用,而若缺失蛋白乙,则蛋白甲即使存在也不能发挥调控作用。因为h/r组无法合成蛋白甲和蛋白乙,h/r组缺失两种蛋白的情况,与单独缺乏蛋白乙实验结果相同,所以推测h/r组实验结果与h组和r组两组中的至少一组实验结果相同。
(4)根据图1可知,蛋白甲必须通过蛋白乙发挥作用。根据图2,h组、h/r组气孔开度相同,可知在缺失h的前提下,r存在与否都不影响气孔开度,即r不能单独发挥调控作用,必须通过h进行调控,即r在h上游;r组、h/r组气孔开度不同,可知在缺失r的前提下,h仍然能够发挥调控作用,h在r下游。综上,蛋白甲、乙关系为甲→乙,h和r关系为r→h,可知甲对应r,即蛋白甲由rhcl编码。蛋白甲能促进气孔关闭。蛋白甲抑制蛋白乙的作用,蛋白乙抑制蛋白丙的作用,蛋白丙通过促进保卫细胞的溶质转运到细胞外,细胞失水,促进气孔关闭。故高浓度CO2时蛋白甲、乙、丙及气孔关闭间存在的作用关系依次为:-;-;+。
故答案为:
(1)<;失水
(2)干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
(3)h/r组无法合成蛋白甲和蛋白乙,与单独缺乏蛋白乙实验结果相同,即h/r 组与h组和r组两组中的一组的实验结果相同
(4)rhcl;促进;-;-;+
保卫细胞液泡的溶质转运到细胞外,细胞内的溶质减少,浓度降低,所以细胞内液渗透压<胞外渗透压,细胞失水,引起气孔关闭。
本题围绕植物气孔关闭机制展开,考查了渗透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植物生理过程的理解,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体液(血液) 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体液—神经) 抑制 肥胖
【解析】解:(1)瘦素属于激素,因此需要通过体液(或血液)运输到大脑。饥饿感或饱食感等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产生。题述调节过程中同时包含体液调节(瘦素发挥作用)、神经调节,因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体液—神经)调节。
(2)根据题意,POMC神经元(阳)在进食足够、瘦素水平上升时激活,负责抑制饥饿;AGRP神经元(阴)在进食不足、瘦素水平下降时激活,负责促进饥饿。由图1可知,瘦素作用于POMC,进而将信号传递至大脑,且该过程受到另一条途径的调控;饥饿时,瘦素作用于AGRP可以直接将信号传至大脑,同时调控POMC途径。结合两种受体的作用可知,瘦素作用于AGRP的效果为抑制,该途径对POMC的调控效果为抑制,因此图1中两处均应填“-”。
(3)据图2可知,饱腹时,瘦素作用于BNC2,应抑制饥饿。若在成年动物中去除BNC2神经元的瘦素受体,则饱腹时同样会产生饥饿感,从而使机体摄入更多食物,导致肥胖。
故答案为:
(1)体液(血液) 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体液—神经)
(2)-;-
(3)抑制 肥胖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
22.【答案】多对 1:2:1 0 促进 A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体内B基因的转录水平 把A基因导入A基因突变体后,检测转基因植株中B基因的转录水平和植株瓜把长度 开始时A基因突变体、B基因突变体瓜把长度低于野生型,A基因突变体植株中B基因转录水平低于野生型。转入A基因后,转基因植株中B基因转录水平及瓜把长度与野生型相当 D突变体>A突变体=D和A突变体
【解析】解:(1)两个亲本杂交,子二代出现多种表现型,则黄瓜瓜把长度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
(2)①瓜把长度为5cm(含 SSR1标记)和 4cm(含SSR2标记)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二代和亲本类型一样,比例为3:1,初步判断长度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该瓜把长度基因与该SSR标记位于非同源染色体,SSR序列基因可能和长度性状基因独立遗传,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两性状独立遗传,则可以用乘法原理分开分析,子二代长度比为3:1,SSR序列的分离比为SSR1/SSR1:SSR1/SSR2:SSR2/SSR2=1:2:1。
②若二性状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考虑到双亲的SSR序列为瓜把长度为5cm(含 SSR1标记)和4cm(含SSR2标记),则SSR1和控制5cm长度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SSR2和控制4cm长度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F2中5cm瓜把植株中具有SSR2标记的占,4cm瓜把植株中具有SSR1标记的占0。
(3)敲除A 基因后,果实瓜把长度缩短,但瓜把细胞长度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说明A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增加瓜把细胞数目,促进瓜把细胞增殖;既然推断认为A 通过增强B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瓜把长度,所以B基因必须存在且正常表达,结合转基因操作,通过A基因的有无来验证结论。具体过程为设置一野生型植株作为空白对照组,让A基因突变组和B基因突变组正常条件下生长,然后对A基因突变组转入A基因,继续观察。方案:①先比较A基因突变体、B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瓜把长度,并检测A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体内B基因的转录水平。随后把A基因导入A基因突变体后,检测转基因植株中B基因的转录水平和植株瓜把长度。预期结果:开始时A、B基因突变体瓜把长度显著短于野生型植株,随后把A基因导入A基因突变体后,A基因突变体植株长度增高。
(4)A蛋白增加瓜把长度,D蛋白抑制A蛋白的作用,所以D突变体的瓜把长度最长,A突变体和双突变体因为都没有A蛋白的作用,所以长度应该相等,野生型两种蛋白都有,考虑到D蛋白的抑制效应不确定,所以长度可能介于D蛋白突变体和其他突变体之间。
故答案为:
(1)多对
(2)1:2:1 0
(3)促进 A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体内B基因的转录水平 把A基因导入A基因突变体后,检测转基因植株中B基因的转录水平和植株瓜把长度 开始时A基因突变体、B基因突变体瓜把长度低于野生型,A基因突变体植株中B基因转录水平低于野生型。转入A基因后,转基因植株中B基因转录水平及瓜把长度与野生型相当
(4)D突变体>A突变体=D和A突变体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