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9《说“木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9《说“木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5 10: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林 庚
小游戏:我来问,你来说——(请按老师的要求
迅速说出文中相关的诗句,每组一个机
会,随机点名。)
文中一共引用了多少出诗文?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么多诗句,意义何在?按照每段出现的诗句具体分析。
文本研读
第一段
意图:指出“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本研读
第二段
意图:在诗歌中“树”“叶”“木叶”“落木”常见,“树叶”却少见。
文本研读
第四段
意图:“木”有落叶因素的艺术特征。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南朝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三国曹植《野田黄雀行》)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北宋黄庭坚《登快阁》)
枯桑知天风。(汉代诗人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文本研读
第五段
意图: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午阴嘉树清圆。(北宋周邦彦《满庭芳》)
文本研读
第六段
意图:“木”有黄色和干燥的艺术特征。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三国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南朝吴均《青溪小姑歌》)
文本研读
相同概念的“木”与“树”在形象上的差别是什么呢?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木 木叶
树叶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文本研读
“落木”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呢,则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与凄清。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其二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一
思考探究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 的问题。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暗示性
思考探究
双关、象征、哲理、情韵意、深层意等。
小结:作者引用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 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1)对于林庚的分析,有学者并不认同。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友琴认为林庚文章存在的问题。
提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说明阐释失于片面。
2)你同意陈友琴的说法吗?如果同意,你能在举出几个例子佐证、补充他的观点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山多秀木,碧涧尽清流。(储光羲《游茅山五首》)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子兰《华严寺望樊川》)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李白《秋下荆门》)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除了陈友琴一文中提到的几处不足之外,《说"木叶"》在行文和考据上是否还有可商榷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和下面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全唐诗》中共用"木叶"73次,用"树叶"28次;《全宋词》中共用"木叶"18次,用"树叶"1次。……在《全唐诗》中用"落木"24次,用"落叶"204次;在《全宋词》中用"落木"10次,用"落叶"47次。......在《元曲选》中用"木叶"82次,"落木"50次,"落叶"93次。(乐建兵、朱国《也说"木叶"》)
提示:
可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中的相关事实不准确,作者说:"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但从资料中看,不尽如此。二是行文中内部逻辑自洽的问题。文章第二节有这样三句话:
①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②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③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文章第三节有这样一句:
④"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文章第五节有一句:
⑤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学生在阅读时如果关注到这样的语句,便会发现这些句子不够严谨。
暗示性
秋:相思
暗示性:意象的文化内涵,使你在意境里望见了无垠。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南浦别绪: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丁香凝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暗示性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双关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象 征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哲 理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深 层
说“落花”
“落花”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落花”的使用,有用其本意的,也有引申义和象征义的。“落花”在运用出,又出现了“落红”“乱花”“残红”“乱红”等意象,它们的使用,各有区别。
由“说木叶”到“说落叶”
相通的核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我愿送你一轮明月
我愿送你山间清风
你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
你骗谁呢,还送我明月,你有能耐,把月亮摘下来呀?
说我像水莲花,能不能说点名贵的,你咋不说我像君子兰呢?
还说我是你的四月天,那剩下的八个月谁是你的天?
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感情(思想、心境)。
送别友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浩瀚无边,绵绵不绝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这首诗是诗人在 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 的形象,它含有 的因素(意味),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的心境(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要求: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隐居山间

清澈、明净
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洁身自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哀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坚贞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景象(含意象和意境)——融情造境
意 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主观情意)
“象”——物象、景象(客观物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意象具有某些特定含义,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
意 境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和意境的联系:
(1)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咏物诗大多如此。如王冕的《白梅》只描写了白梅一种景物;
(2)意象组合(列锦、交叉)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基调或某种氛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采用多个意象来描绘图景的典范之作。
意 境
意象+意象=意境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表意的典型物象。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是一个整体概念,是“象外之境”,它是一种需要读者借助外在的艺术形象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融入自己的心理体验才能悟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绝》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人事移。
古诗常见意象内涵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
命题模式:
(1)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题步骤
一、 找意象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细柳” “红花” 二、 抓内涵 与特征 动词 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
形容词 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残、圆)、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
抓住“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还有反衬的情形)
色调:冷暖、喜悦、悲凉、清新、明丽、灰暗等
三、 析作用 意象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意境上)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环境上)
衬托人物,铺垫蓄势(人物塑造)
表情达意,感发兴寄(感情上)
结构上的线索作用(结构上)
四、 写作技巧 总结 表现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偶等)。
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味等) 。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用。
第四步分析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描景】——【析境】——【传情言志或作用】——【技巧】
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旷远、高远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用。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友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最好说明原因。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略)。
解题步骤对应的答题步骤
1、
找意象
2、
抓内涵
特征
3、
析技巧
4、
析作用
解题步骤:
1、
描画面
2、
设意境
(2个词组)
3、
点明技巧(有时可省)
4、
明作用
(表感情)
答题步骤:
思考: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明确:“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寂寞无眠的凄凉之情
描景
析境
传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2年山东卷)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描述画面
意境特点
分析感情和作用
(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联接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营造孤独、凄冷之氛围;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