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与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3.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4.说明文的结构
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5.说明的顺序
空间顺序(也可称事实顺序,一般指地点、方位、方向)、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程序顺序)、事理顺序(也可称逻辑顺序,一般指从现象到本质)。说明文中也会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的现象。
6.说明方法
(1)举例子: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负责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2)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4)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5)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8)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9)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10)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导入
于敏
申纪兰
孙家栋
李延年
张富清
袁隆平
黄旭华
屠呦呦
钟南山
积累写作素材
“感动中国”屠呦呦颁奖词
2016 年屠呦呦被评为2015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是: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作者介绍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
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
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02
人物故事
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03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解题: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一小步”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民族自豪感。
题解
整体把握
阅读文本,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联系学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说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整体把握
阅读文本,说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1.青蒿素是什么?它与青蒿有什么关系?
明确:
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的中性无毒的无色晶体,其熔点在156-157摄氏度,其化学方程式是C15H22O,这种物质对治疗疟疾有良好的效果。
06
理解鉴赏
2.从第三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屠呦呦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合作探究
3.发现青蒿素的过程是怎样的?
06
②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①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③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研究工作,带领团队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合作探究
06
④他们研究并筛选了2_000种中草药,层层挑选并提取,但进展甚微。
⑤从《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青蒿素的抗疟效果大幅提升。
⑥将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青蒿素的发现实现了突破。
课堂小结
07
本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及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掌握。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08
1、熟读课文。
2、完成《当代中学生报》第31-36期 1-6题
第二课时
研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文本解读
1.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01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④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文本解读
2.屠呦呦团队取得青蒿素成药的卓越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客观方面:
①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抗疟药物的客观需求;
②中国政府重视与国际方面的合作,并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01
文本解读
主观方面:
01
①坚持不懈。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 对抗疟疾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 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仍不气馁,坚持 研究。在查找了大量文献后,改变提取方式, 发现了青蒿素。
②勇于献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药 的临床实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 和她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 提取物。
③谦虚低调。获得殊荣后,屠呦呦在获奖 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研究成功是研究集体多年 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 荣誉。
④无私大爱。屠呦呦呼吁大力加强国际 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
写作技巧探究
4.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明确:
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02
写作技巧探究
5.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02
明确:
①列数字,如“2000种中草药”,更加具体、真实;
②举例子,如“《肘后备急方》”,增强真实性;
③作比较,如“比之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疗效提高近10倍“。
写作技巧探究
6.本文有哪些艺术特点?
02
明确:
①以第一人称讲述,更加的真实、自然。措辞准确、态度谦虚,也充分展现出了一个优秀医学者的人格魅力;
②在相对专业的知识介绍中,体现出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
③使用小标题,让庞杂的内容,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合作探究
6.学过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明确:
角度一:童年时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好奇心对于一个人将来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屠呦呦从小就饱有对中草药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为她后来能够坚定的选择中草药提取的科研方向种下了种子;
03
合作探究
角度二:做人要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大爱之心,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涉及什么样的领域,要时刻记得人类是共同发展的整体,要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角度三:做事要脚踏实地,要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要有坚定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不能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那么就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自己的一生挚爱,饱含激情的投入其中。
03
课堂小结
在抗疟面前,我们看到了屠呦呦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在科技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功勋人物的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保存一颗热爱科学的心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04
05
请给屠呦呦写段贺词 ,祝贺她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研读《“说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题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个形象。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整体感知
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把1-6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概括段意。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引用大量诗句,旁征博引,
提出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整体感知
第二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
“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
诗人少用“树叶”
常用“树”“叶”“落木”
用“木叶”舍“树叶”
整体感知
第三段主要论述的对象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
“木叶”“落叶”“树叶”“落木”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木”字
用“落木”舍“树叶”
引导我们注意:
“木”字被诗人喜欢的原因
整体感知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样回答的呢?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整体感知
第五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对第四段提出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的解释说明: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整体感知
第六段的主要讲了什么?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梳理全文思路
“木叶”是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而“木叶”性下行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思考:能否把文章标题“说‘木叶’”改成“说‘树叶’” 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1)古代诗歌中“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树叶”却很少见。
(2)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于“木”字,诗歌的语言差一点就会差很多。
(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4)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即“'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业布置
1、再次诵读课文。
2、思考本文研究了那种文学现象?
第四课时 研读《“说木叶”》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思考:本文研究了那种文学现象?
本文研究的是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文学现象。
思考:作为诗歌语言,“树叶”和“木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感受下列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都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都是秋天里的落叶形象
感受下列诗句: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树叶都用在春夏之交,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树叶:春夏之交,繁茂、绿色、饱含水分,是饱满绵密的,给人密密层层、满地浓阴的联想。
木叶:秋风叶落的季节,是脱落、黄色、干燥的、疏朗空阔的让人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感受下列诗句,说说“落木”和“落叶”有什么不同的意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落叶、木叶:虽然从树上落下,但在飘落的过程中,还保留一 点“叶”的绵密之感和对树的依恋之感。
落木:洗尽绵密,仿佛有落完树叶的光秃秃的树的影子,显示 的是更为空阔的意境,更为萧瑟、肃杀的秋意。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树(叶)
(落木) 木 (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木 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
能引起读者的联想。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________,
追求含蓄不尽。
“暗示性”指的是
“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
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
正的鉴赏家”。 ——袁行霈《言意与形神》
暗示性
双关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之意等
暗示性
鉴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品尝言外意味,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暗示
事物特征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课堂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文总结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主题
作业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常见意象的含义和意蕴。
2.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
第五课时: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单元学习任务
写作指导
作业布置:写一篇事理清晰的说明文
【文题呈现】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