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自主检测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2022年,经网络评选并听取相关专家、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石家庄市最终确定的“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是:桃林坪花脸社火、正定高照“中幡”、深泽坠子戏、南张井老虎火、井羟拉花、常山战鼓、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这一举措( )
A. 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B. 旨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C. 缘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D. 凸显了石家庄的省会地位
2.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 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 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3.考古人员在距今 5300-4600 年的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还在很多红烧土残块中发现稻谷、稻壳痕迹及数量巨大的红陶杯。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最多。以上考古发现( )
①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水利设施提供资料
②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
③证明屈家岭是古代最早的水稻种植地
④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尽宋人庄季裕的味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A. 农产品商品化成为必然趋势 B. 农业种植结构受到移民影响
C. 小麦种植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D. 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
5.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 )
A. 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
C. 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 D. 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6.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 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 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 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7.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 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 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8.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下列说法符合该朝代状况的有( )
①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②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疆域与版图
③诞生了工艺学总结性著作《天工开物》④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世纪西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是( )
A. 宗教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宗教和神学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C. 天主教会反对殖民扩张,维护了资产阶级的人性主张
D. 宗教有很大的迷惑性,人民易于接受
10.近代西班牙殖民美洲期间,不仅限制本国人自由迁徙到殖民地,也不欢迎非西班牙人。面对殖民地白人女性移民较少的情况,西班牙政府通常鼓励与原住民通婚。以上政策导致拉丁美洲( )
A. 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B.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C. 印第安人口数量急剧锐减 D. 黑人成为当地主要种族
11.有学者指出,(北美地区)新英格兰的民主政治,看上去就像古典民主政治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基层单位的一种简单的“复制”,又像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再版”:它首先发生在“乡镇”这种清教徒移民的自然聚居点之中。美国建国后的“乡镇”( )
①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传统
②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
③承担着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④工业革命后转化成为社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1948年,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值的比重为54.6%,英、法、日、联邦德国则占19.6%,到1970年,美国比重为37.8%,其他四国则为31.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 各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不平衡 B. 欧、美、日工业生产二战后持续发展
C. 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①多极化趋势出现
②欧共体成立
③人文主义兴起
④新经济出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4.奥运会呈现出的鲜明“人种特色”引人关注:黄种人在射箭、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灵活性高的项目上表现出色;白人几乎独霸游泳、赛艇等项目;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则像一道黑色闪电,再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造成不同人种间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
A. 各自的祖先不一样 B. 吃的食物不一样 C.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D. 人的智商水平不同
15.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省(市)每年需向中央缴纳固定的税额,1993年,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目标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后中央税收比重提升到50%以上。上述变化( )
A. 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B.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C. 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D. 高度强化计划经济体制
16.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 )
A. 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 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C. 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救亡图存道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届颁发,已历经百年。探究其历史,有利于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诺贝尔自然类奖(包括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奖)
表一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
(1)请说出上图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表一所反映的20世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6分)
主题二:诺贝尔经济学奖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2)据材料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核心观点,(4分)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诺贝尔奖评委会为什么在1976年授予弗里德曼经济学奖。(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古代粮食安全或粮食不安全的宏观衡量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粮食自给和粮食储存量上要满足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征战以及赈灾之需,即粮食的总供应量充足,也就是说能达到总量的供求平衡。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889.82 1749.45 2385.88 2951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 247.4 464 696 1113.6 1718.5 3165
——据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整个 20世纪50年代,我国粮食自给率(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都保持在100%以上,1959年达到102.51%。20世纪60—70年代,粮食自给率频繁波动,1961年下降到96.84%,总体低于100%,呈粮食净进口格局。20世纪80年代至2003年,我国粮食自给率在波动中不断提高,由1982年的95.98%上升到2003年的104.83%,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但自给率显著下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到2019年之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基本稳定在100%左右。
——摘编自武拉平《科学认识大食物观视角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能够实现粮食宏观安全的时期,并分别概述它们不能实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变化特点及历史经验。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中心往往是生产的中心,商品集散的中心,有的国家由于商业资本发达,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形成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从而也形成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以产业转移为形式的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中,资本逻辑成为其内在动力,哪里赚钱,资本就流动到哪里,产业就转移到哪里,制造业生产就转移到哪里,“赚钱是人类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新资源的发现,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生产中心、经济中心会转移,从而产生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1)普朗克创立量子论(2分)
趋势:欧美发达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科技优势;20世纪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多人分享诺贝尔奖趋势越来越明显,反应现代科技合作趋势的加强。(6分)
(2)观点:主张减少政府干预(2分),增加市场自由度(2分)
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2分),在解决危机方面,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效力大减(2分)。
18.【答案】【小题1】时期:春秋战国和清朝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动荡与战争频繁;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分裂导致粮食流通不畅;粮食储存技术落后(任答三点)清朝:人口膨胀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传统生产方式下农业技术进步有限;政治腐败,治理不善;闭关锁国阻碍技术的传播。(任答三点)
【小题2】变化特点:阶段性特征明显;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历史经验:政策引导的重要性;创新农业科技;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19.【答案】论题:世界经济中心经历了“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这一转移过程。
阐述:新航路开辟之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陆上贸易进行垄断,而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地区因地缘优势和手工工场发展,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大宗海陆贸易发展起来,因此地中海地区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地中海因属于闭塞的内陆海而失去了原来的交通优势,在资本逐利目的的驱动下,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国际资本从威尼斯等地转移至荷兰,生产制造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转移到了交往范围更大的大西洋地区。工业革命的开展,引发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轮船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国际资本从荷兰转向英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美国独立后,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美国迅速崛起,大量投机资本涌入。随着美国的不断发展,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向亚洲的转移以及新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太平洋两岸成为世界上经贸活动繁忙的地区。
总之,国际资本的流动推动了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