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4.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难点: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分析、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
不错,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提过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位长妈妈虽然只是童年鲁迅家的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可她却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她。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
1.解读课题。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文章题目,从这个文章题目中,你会获得哪些关于文章内容的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
2.积累生字词。
学习课文具体内容之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
3.点评情感态度。
(1)本文饱含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文中含有许多表达“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勾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对文中阿长的言行进行点评。
段落 事例概括 (阿长的)形象或性格特征
3 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睡觉摆成一个“大”字) 粗俗、饶舌多事、率性
6 懂得许多规矩 迷信却真诚善良
11 正月初一让“我”吃福橘(麻烦的礼节)
12 教给“我”很多道理 真诚、纯朴、善良
13 讲“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而又纯朴可笑
16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18 谋害了“我”的隐鼠
24 给“我”买回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 善良、热心和对“我” 的关心、爱护
30 长妈妈辞了这人世
(2)点评:
(2)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点评,你认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用文中第3段中的话说就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发生过空前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这些都是抑笔。当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又发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部分是扬。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3)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尝试梳理全文结构。
三、总结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串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四、布置作业
1.研读课文中阿长买《山海经》的部分。
2.了解《山海经》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2.体会作者反差笔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一、回顾总结设疑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抑到扬的过程。这种情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上,其中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使“我”对阿长的情感达到最高点。那么,为什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会让“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细节,探讨究竟。
二、细读品析情感
文章第25、26段说,“我”得到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时感到“震悚”,对阿长“发生新的敬意了”,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那么在这之前,“我”是如何看阿长的呢?我们一起来诵读课文,读出文中的情感态度。
1.诵读指导示例。
诵读指导:注意区分叙述语气和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我”对阿长的态度。抓住关键句、关键段落,深入体味叙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态。
2.小组接龙,分节朗读第3—18段,讨论相关问题。
生朗读,互相评价;②在读中分析“我”对阿长的态度;③讨论相关问题)
预设(1)我对阿长的态度:
(点评:强烈的反差,形成了有趣的戏剧效果。用儿童的视角描述阿长的古怪行为,用成年的心理体会阿长的真诚、纯朴与善良)
不认为阿长行为“古怪”。阿长虽然没文化,言行粗俗,却在封建礼教的长期浸染中,“懂得许多规矩”。在成年鲁迅的回忆中,没有文化的阿长虽然祈求祝福和表达爱的方式简单鲁莽,却同时展现出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她对生活怀有期待又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对小主人的祝福诚心诚意。所以说阿长的行为并不古怪,而是出于真心的关爱。
(3)“我”对阿长态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语句:“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完全消失”“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对阿长转变态度的原因:“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
(点评:“谋害”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课文中还有这样用夸张手法运用词语产生一种幽默效果的语句,大家可以在诵读中细心揣摩)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势。
3.集体朗读第19—29段,勾画出表达“我”的情感的句子,讨论相关问题。
对比前文阿长的言行以及“我”的态度:阿长丝毫不计较“我”先前的各种轻慢态度以及很不礼貌地“当面叫她阿长”,而是真心实意记挂着“我”的渴慕,竟在告假的四五天中,一声不响地去寻书买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高亢喜悦的声音与前文“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遥相呼应,洋溢着同样的快乐和诚挚的爱,而“我”接过阿长买来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激动不已,由此彻底改变了对阿长的态度,相信“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再次产生“新的敬意”。至此,阿长前文中的粗俗形象被彻底颠覆,先抑后扬的手法,让此刻“穿着新的蓝布衫”的阿长形象光彩照人、鲜活可爱!
正是阿长这种善良、纯朴的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阿长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三、研读升华情感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会叫错为“三哼经”的农村妇女,但她却利用短短几天时间为“我”买来了“我”心心念念的书,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让“我”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以至于阿长辞世差不多三十年了,“我”仍然怀念她。
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阿长的全部情思,也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四、总结
纵观作者对阿长形象的刻画,犹如一部连续剧。从“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到睡相粗俗;从“懂得许多规矩”,特别是“元旦的古怪仪式”,到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再到“谋害”隐鼠,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出阿长的个性特点:粗俗好事,迷信无知,却又乐天安命,简单率性。直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达效果才充分显现,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品格在前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闪光。而文章末尾,作者饱含深情地祝祷,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课外继续阅读《山海经》
2.对比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探究作者童年与生活,进一步了解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