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1.(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的是( )
A.古巴比伦人 B.古印度人 C.古埃及人 D.印第安人
【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钤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故选D项。
古巴比伦人培育了大麦、小麦等农作物,排除A项。
古印度人培育了胡麻、棉花等农作物,排除B项。
古埃及人培育了亚麻、豆子等农作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第安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宣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指罗马)汇合。”这段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 )
A.商业空前繁荣 B.农耕技术发达
C.文化广泛传播 D.社会陷入危机
【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指罗马)汇合”可知,材料表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罗马汇合,体现了罗马帝国商业的空前繁荣,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农耕发达,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文化传播,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罗马帝国的商业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共产党宣言》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大人物”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据题干“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故选A项。
彼特拉克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排除C项。
莎士比亚被称为“悲剧之圣”,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后,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成为新航路开辟的( )
A.主要原因 B.技术条件 C.动力来源 D.物力保障
【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后,被广泛应用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由阿拉伯人伟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航海技术条件,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人文主义提倡探索和冒险精神,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C项。
西班牙和葡萄开王室的经济资助,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物力保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5.(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8 世纪后期,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 )
A.三角贸易 B.工业革命 C.太平洋贸易 D.新航路开辟
【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题干“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从欧洲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然后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这个航程呈三角形, 贩卖黑奴为中心,称为三角贸易,故选A项。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排除B项。
三角贸易是在大西洋,与太平洋贸易没有关联,排除C项。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早于三角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黑奴三角贸易,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黑奴三角贸易的相关史实。
6.(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这体现出卢梭的主张是( )
A.主权在民 B.君主立宪 C.三权分立 D.自由竞争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据题干“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可知,卢梭认为人民有权打破桎梏,这体现了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君主立宪”特点为君主“统而不治”,“法律至上”,B项不符合题意;
C: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C项不符合题意;
D:“自由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主权在民”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卢梭的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改变了社会生活 D.造成了环境污染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了更多的娱乐生活,妇女地位不断提高。这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活,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只说明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未涉及到世界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只说明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未涉及阶级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下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成立 D.列宁主义形成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故选B项。
“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排除C项。
列宁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9.(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下图为 1930 年委内瑞拉为纪念解放者先驱玻利瓦尔逝世100 周年而铸造的肖像徽章。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是( )
A.开拓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B.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领导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D.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发展,玻利瓦尔领导了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开拓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排除A项。
19世纪末,孟尼利克二世领导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排除C项。
一战后,圣雄甘地领导印度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10.(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凡尔赛体系曾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主要是指该体系( )
A.巩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B.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D.埋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据题干“凡尔赛体系”“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惩治战败的德国等同盟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激发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所以说凡尔赛体系曾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故选D项。
凡尔赛体系巩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与“胜利者的蠢事”不符,排除A项。
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缓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法西斯势力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凡尔赛体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1.(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上述举措属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1921年”“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故选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于1918年,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项。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其中,“全球战争”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德国突袭波兰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德国入侵苏联
【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底,日本挑起“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发展到全球战争,故选C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A项。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B项。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3.(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这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指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1943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
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A项。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B项。
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4.(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其影响是( )
A.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D.有助于摆脱经济“滞胀”
【答案】B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8年”“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的法律,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项。
社会保障的完善发展,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
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并非消除,排除C项。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5.(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盟成立
【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故选C项。
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象征,排除A项。
东欧剧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排除B项。
欧盟成立表明欧洲联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极格局瓦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6.(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城市发展反映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
——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四
二战后,法德两国试图实现和解。两国地方上自发的友好城市活动,恰好是对国家政治层面的补充。1948年,法德市长圆桌会议召开,提出要在和解的精神下发起积极的交流活动。同年,法德建立了第一组友好城市关系。20世纪50年代,法德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0例。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1963—1969年,法德友好城市增加到400多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
(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古时期形容西欧城市的一句谚语。从表格中任选两个特许状作为证据,说明你对该谚语的理解。
(3)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德友好城市建立的时代背景,并就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点: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在经济方面,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在政治方面,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 心;在军事方面,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2)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
(3)发展变化: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4)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可知,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据材料一“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可知,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心。据材料一“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可知,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二“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据材料二“伦敦高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成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
(3)变化:据材料三“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可知,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据材料三“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可知,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据材料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可知,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4)背景:据材料四“二战后,法德两国试图实现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故答案为:(1)特点: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在经济方面,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在政治方面,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 心;在军事方面,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2)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3)发展变化: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4)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城市的兴起。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世纪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以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社会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政治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绝对王权国家采纳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各国君主需要一批富于生气的新人来充当推行者,或者是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而一部分贵族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获取较多的利润,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至于在法律、政治和文化观念上彻底摧毁等级制度的任务,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
材料二 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被统治阶级的面貌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被彻底改观。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的城市、乡村破产者忝列其中,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
1924—1930年 1951—1956年 1965年 1970年
上层1% 57.7% 40.9% 31.9% 28.2%
上层5% 80.1% 66.7% 56.8% 54.0%
上层10% 87.9% 77.6% 70.3% 65.4%
上层20% 93.6% 83.6% 85.4% 81.5%
下层80% 6.4% 16.4% 14.6% 18.5%
注:表格中百分比均指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摘引自鲁宾斯坦《英国的财富与不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及成因。结合所学,写出1789年法国颁布的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的文献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19世纪中后期,为反对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分别是什么?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答案】(1)新变动: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人权宣言》
(2)推动力:工业革命。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3)例文: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新变动:据材料一“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可知,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据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可知,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宣扬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
(2)推动力:据材料二“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是“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
思想武器:据材料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伟大尝试: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3)据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可知,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故答案为:(1)新变动: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人权宣言》。(2)推动力:工业革命。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3)例文: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1.(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的是( )
A.古巴比伦人 B.古印度人 C.古埃及人 D.印第安人
2.(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宣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指罗马)汇合。”这段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 )
A.商业空前繁荣 B.农耕技术发达
C.文化广泛传播 D.社会陷入危机
3.(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共产党宣言》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位“大人物”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4.(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后,被广泛应用于航海,成为新航路开辟的( )
A.主要原因 B.技术条件 C.动力来源 D.物力保障
5.(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8 世纪后期,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这段话主要描述的是( )
A.三角贸易 B.工业革命 C.太平洋贸易 D.新航路开辟
6.(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到:“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的更对。”这体现出卢梭的主张是( )
A.主权在民 B.君主立宪 C.三权分立 D.自由竞争
7.(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工业革命后,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上述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
A.加强了世界联系 B.缓和了阶级矛盾
C.改变了社会生活 D.造成了环境污染
8.(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下图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
A.“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成立 D.列宁主义形成
9.(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下图为 1930 年委内瑞拉为纪念解放者先驱玻利瓦尔逝世100 周年而铸造的肖像徽章。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是( )
A.开拓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B.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领导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D.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0.(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凡尔赛体系曾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主要是指该体系( )
A.巩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B.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D.埋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11.(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上述举措属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2.(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其中,“全球战争”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德国突袭波兰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德国入侵苏联
13.(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这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指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莫斯科保卫战
14.(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其影响是( )
A.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D.有助于摆脱经济“滞胀”
15.(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深受两极格局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德国分裂 B.东欧剧变 C.苏联解体 D.欧盟成立
16.(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城市发展反映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垅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
——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
材料二
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
材料三
19世纪,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四
二战后,法德两国试图实现和解。两国地方上自发的友好城市活动,恰好是对国家政治层面的补充。1948年,法德市长圆桌会议召开,提出要在和解的精神下发起积极的交流活动。同年,法德建立了第一组友好城市关系。20世纪50年代,法德友好城市已经达到130例。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1963—1969年,法德友好城市增加到400多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
(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古时期形容西欧城市的一句谚语。从表格中任选两个特许状作为证据,说明你对该谚语的理解。
(3)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德友好城市建立的时代背景,并就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17.(2025九下·深圳开学考)社会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政治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绝对王权国家采纳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各国君主需要一批富于生气的新人来充当推行者,或者是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而一部分贵族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获取较多的利润,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至于在法律、政治和文化观念上彻底摧毁等级制度的任务,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
材料二 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被统治阶级的面貌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被彻底改观。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的城市、乡村破产者忝列其中,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
1924—1930年 1951—1956年 1965年 1970年
上层1% 57.7% 40.9% 31.9% 28.2%
上层5% 80.1% 66.7% 56.8% 54.0%
上层10% 87.9% 77.6% 70.3% 65.4%
上层20% 93.6% 83.6% 85.4% 81.5%
下层80% 6.4% 16.4% 14.6% 18.5%
注:表格中百分比均指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摘引自鲁宾斯坦《英国的财富与不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及成因。结合所学,写出1789年法国颁布的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的文献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19世纪中后期,为反对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分别是什么?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钤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故选D项。
古巴比伦人培育了大麦、小麦等农作物,排除A项。
古印度人培育了胡麻、棉花等农作物,排除B项。
古埃及人培育了亚麻、豆子等农作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印第安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2.【答案】A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据题干“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指罗马)汇合”可知,材料表明,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罗马汇合,体现了罗马帝国商业的空前繁荣,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农耕发达,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文化传播,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商业繁荣,没有体现社会危机,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罗马帝国的商业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据题干“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故选A项。
彼特拉克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排除C项。
莎士比亚被称为“悲剧之圣”,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后,被广泛应用于航海”,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罗盘”导航技术,由阿拉伯人伟到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航海技术条件,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
人文主义提倡探索和冒险精神,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C项。
西班牙和葡萄开王室的经济资助,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物力保障,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据题干“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从欧洲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然后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这个航程呈三角形, 贩卖黑奴为中心,称为三角贸易,故选A项。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开始,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排除B项。
三角贸易是在大西洋,与太平洋贸易没有关联,排除C项。
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早于三角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黑奴三角贸易,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黑奴三角贸易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A:据题干“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可知,卢梭认为人民有权打破桎梏,这体现了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B:“君主立宪”特点为君主“统而不治”,“法律至上”,B项不符合题意;
C: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C项不符合题意;
D:“自由竞争”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主权在民”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卢梭的主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了更多的娱乐生活,妇女地位不断提高。这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生活,C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只说明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未涉及到世界联系,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只说明了人们生活的改变,未涉及阶级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故选B项。
“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排除C项。
列宁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发展,玻利瓦尔领导了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故选B项。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开拓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排除A项。
19世纪末,孟尼利克二世领导了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排除C项。
一战后,圣雄甘地领导印度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据题干“凡尔赛体系”“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惩治战败的德国等同盟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激发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所以说凡尔赛体系曾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故选D项。
凡尔赛体系巩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与“胜利者的蠢事”不符,排除A项。
凡尔赛体系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缓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法西斯势力兴起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凡尔赛体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1921年”“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春,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故选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于1918年,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A项。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C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底,日本挑起“珍珠港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发展到全球战争,故选C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A项。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B项。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结合所学可知,1943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选C项。
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A项。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排除B项。
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据题干“1948年”“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的法律,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B项。
社会保障的完善发展,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
完善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并非消除,排除C项。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故选C项。
德国分裂是美苏冷战的象征,排除A项。
东欧剧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排除B项。
欧盟成立表明欧洲联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两极格局瓦解,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6.【答案】(1)特点: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在经济方面,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在政治方面,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 心;在军事方面,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2)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
(3)发展变化: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4)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西欧城市的兴起;工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化与社会问题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可知,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据材料一“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可知,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心。据材料一“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可知,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据材料二“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据材料二“伦敦高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成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可知,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
(3)变化:据材料三“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居住在城镇……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生活被城市化了,英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可知,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据材料三“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可知,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据材料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可知,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
(4)背景:据材料四“二战后,法德两国试图实现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故答案为:(1)特点:古代希腊城市是城邦国家的核心。在经济方面,城市与农村紧密相连;在政治方面, 城市是全体公民的政治活动中 心;在军事方面,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2)特许状①规定了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定的时间,即可获得自由,保障了市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特许状②规定了市民有权任命行政首脑和法官,保障了城市的自治权。(3)发展变化:城市化由英国开始,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欧美大城市数 量迅速增长。 原因: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导致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现代工 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居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4)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呼唤世界和平;美苏冷战开始,两极格局不断形成: 西欧在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 国力受到严重消耗,战后力图通过合作促进发展。 看法: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体现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了法德国家关系的和 解:有利于欧洲的联合。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希腊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欧城市的兴起。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19世纪世界城市的发展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以法德友好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1)新变动: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人权宣言》
(2)推动力:工业革命。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3)例文: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新变动:据材料一“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可知,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据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可知,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宣扬人权,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
(2)推动力:据材料二“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生产取代手工工场,是“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
思想武器:据材料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伟大尝试: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3)据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可知,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故答案为:(1)新变动:一批市民和资产者成为新贵族,一部分贵族资产阶级化。 成因: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财政困难;城市兴起;王权加强。 文献:《人权宣言》。(2)推动力:工业革命。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伟大尝试:巴黎公社。(3)例文:二战以后,英国最富有者拥有的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明 显在下降,而中、下层英国人拥有的财富比例总体在上升,体现出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有 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最少的富有者仍在整个社会财富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前 10%的富 有者到 1970 年仍占有 65%的社会财富,体现出英国现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材料中 这一数据的变动反映出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人民的长期斗争、“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不平等等方面也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由于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贫困和不平等的根源仍在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