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09:15:19

文档简介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七上·盐边期末)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
A.女娲捏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是半坡出土的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易活跃 B.农耕工具多样
C.音乐艺术发展 D.礼乐制度成熟
3.(2025七上·盐边期末)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文字、建宫室、制衣裳等方面,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
4.(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5.(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处传位方式相同
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6.(2025七上·盐边期末)小历同学在阅读历史课外书时,看到了下表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周室东迁 ·第二章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尊王攘夷” ·第四章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A.国家产生 B.改革变法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7.(2025七上·盐边期末)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
A.有利于中原地区灌溉 B.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8.(2025七上·盐边期末)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9.(2025七上·盐边期末)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 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
10.(2025七上·盐边期末)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A B.B C.C D.D
11.(2025七上·盐边期末)某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道:“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说书人描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2025七上·盐边期末)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历史上一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争战先关,这场争战是(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13.(2025七上·盐边期末)为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汉家王朝一统纪、明法度,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推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4.(2025七上·盐边期末)东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5.(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
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16.(2025七上·盐边期末)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7.(2025七上·盐边期末)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论语》
18.(2025七上·盐边期末)“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六辅渠
19.(2025七上·盐边期末)《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力劝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指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卫温到夷洲
20.(2025七上·盐边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赵、东晋 B.赵、北魏 C.吴、北魏 D.吴、东晋
21.(2025七上·盐边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些品种营养最丰富 B.南方农林技术最先进
C.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D.南方百姓爱吃水果
22.(2025七上·盐边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3.(2025七上·盐边期末)某同学进行“中国古代农学进步”的主题学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氾胜之书》 ④《黄帝内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2025七上·盐边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雕塑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南北政权对峙
25.(2025七上·盐边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的产生与某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26.(2025七上·盐边期末)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三:如图反映出某个时期“马”字的演变过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措施的推行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治国思想的繁多,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什么重大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7.(2025七上·盐边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之确立】
材料一: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统一之巩固】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
【统一之特征】
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28.(2025七上·盐边期末)在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之后,七年级同学们开展了相关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读书明史】
材料一 下列内容是摘选自《魏书》卷二十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人物 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哪些 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推行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人论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家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在长期的生活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D项正确;
AB项都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排除;
猴子也是有古猿演化而来,不具备演变成人类的基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半坡出土的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埙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乐器,反映了半坡居民时期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C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商品交易,无法得出商品交易活跃的结论,排除A;
埙是乐器,不是农耕工具,排除B;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是一种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可知,这些贡献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B符合题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秦汉时期,不是黄帝时期,排除A;
封建社会是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材料体现的是黄帝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没有中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D符合题意;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
北京人生活在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不符合题意,排除B;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属于晚期智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乙处是舜把首领的位子传给禹,因为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且禹德行好,所以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继承了舜的首领之位,B符合题意;
舜和禹是通过禅让制获得的王位,丙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因此,丙与甲、乙传位方式不同,排除A;
丙处反映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他不是因为贤德继而通过禅让制获得王位的,而是通过战争获取王位,破坏禅让制,排除C;
丙处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天下变为一家一姓的天下,开启了“家天下”,不是“公天下”的局面,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室东迁”“列国争霸的序幕”“尊王攘夷”“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排除A;
改革变法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材料是春秋时期,排除B;
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材料是政治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欢声雷动说耕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可用于灌溉、水运、防洪等,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B符合题意;
都江堰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排除A;
材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涉及发展旅游事业,且旅游事业属于后期开发的产业,排除C;
材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没有体现消除了岷江水患,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给出的这些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它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比如“车”“舟”“足”等,C符合题意;
图中信息反映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无法记录山顶洞人时期的历史,排除B;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年代最为久远”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年度尺中公元前221年位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A符合题意;
年度尺中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之间属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B;
100年到200年属于2世纪,与史实不相符,排除C;
200年到300年属于3世纪,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六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A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排除B;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排除C;
淝水之战是东晋打败前秦的战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巨鹿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B符合题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
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C;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社会上各家学说并存、思想不统一的情况。汉武帝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符合题意;
汉武帝北击匈奴巩固了政权,但与解决“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问题无关,排除A;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与解决“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问题无关,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但却无法改变“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情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D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繁盛景象,排除A;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时的治世局面,排除B;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图片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D符合题意;
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
农业垦殖,与题干内容“‘汉归义羌长’印(汉朝投给西域羌族首领的印章)”没有联系,排除B;
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是对造纸术的评价,C符合题意;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对佛教和麻沸散的描述,排除A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属于描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造纸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排除A;
《诗经》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排除B;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史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题干“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和所学知识可知,修建于岷江之上水利工程,离堆、鱼嘴是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B符合题意;
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灌溉渠,与修建于岷江之上水利工程不符,排除A;
灵渠是连接珠江与长江两大水系的运河,不是修建于岷江之上的水利工程,排除C;
六辅渠的开凿是为了解决郑国渠在灌溉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其上游南岸的高地。通过开凿六条小渠,有效地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赤壁之战爆发的背景可知,这反映的是诸葛亮向刘备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形势,此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A;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C;
卫温到夷洲与材料中赤壁之战的背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是指魏蜀吴,蜀国灭亡后,西晋统一全国,短暂统一之后,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形成了十六国局面,与南方出现了东晋政权相互对峙,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一时期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综上所述,①处是吴、②东晋,D符合题意;
三国是指魏蜀吴,与赵无关,排除AB;
北魏是北方政权,是十六国之后的朝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同时,南迁的人口与南方的原住民族之间发生了交融,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使得原本在北方种植的农林品种也在南方得到种植,C符合题意;
这些北方农林品种的营养是否丰富,与它们出现在南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在东晋时期,南方的农林技术并不一定比北方更先进,南方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和随之而来的技术传播,排除B;
南方百姓喜爱水果,并不是北方农林品种在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人口迁移和民族交融带来的农业技术传播,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因此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D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排除A;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古代农学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人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对两汉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最为系统而精彩的总结。书中总结的耕 - 耙 - 耢 - 压 - 锄、种植绿肥、轮作倒茬和选育良种等原则与方法,标志着我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农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属于中国古代农学著作范畴;《氾胜之书》西汉氾胜所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最早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选种方法和草木(瓜类)植物嫁接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种肥、基肥和追肥的情况和方法等,涉及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多方面的创新与总结,属于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故②③正确;C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主要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的诊治,《黄帝内经》也是医学典籍,主要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这两部著作不属于农学范畴,故包含①④错误,ABD都包含①④,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材料“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可知,飞天形象从具有游牧民族审美特点到龙门石窟中出现具有中原汉风的服饰和舞具,反映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飞天形象的变化正是这种民族交融在石窟艺术中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雕塑艺术成熟不能很好地解释飞天形象这种风格变化,没有反映这种变化背后的民族交融趋势,排除A;
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
南北政权对峙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与题干中北方石窟飞天形象的变化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苻坚自恃兵多将广,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然而,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进行抵抗。当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战败时,苻坚登城而望晋军,看到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就有了“草木皆兵”的感觉,之后在逃跑过程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有了“风声鹤唳”这个成语,D符合题意;
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没有关系,排除A;
牧野之战这是周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和这些成语也没有关联,排除B;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与这些成语产生的典故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答案】(1)百家争鸣。
(2)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写出两点即可)
(3)朝代:秦朝;举措:统一文字;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4)董仲舒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
(5)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本题考查老子。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可以归纳出,老子的观点有: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3)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根据图片可以,材料三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的举措有: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等。
(5)本题考查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等。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
(2)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写出两点即可)
(3)朝代:秦朝;举措:统一文字;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4)董仲舒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
(5)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老子、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答案】(1)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出现了民族交融;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 地理空间: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精神空间: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据材料一信息“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是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出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知识。表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包括:在地理空间上,通过实施“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北击匈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精神空间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统一思想文化。
(3)本题考查秦汉的时代特征。依据材料三信息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稳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出现鼎盛局面,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故答案为:
(1)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出现了民族交融;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地理空间: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精神空间: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时期的特征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答案】(1) 人物: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
原因: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 历史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根据材料一“'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本题考查北方民族的内迁。根据材料二“两晋时期五胡内迁区域图”可得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得出,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本题考查探索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故答案为:
(1)人物: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
原因: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历史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的内迁、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七上·盐边期末)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  )
A.女娲捏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家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在长期的生活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D项正确;
AB项都是传说,没有科学依据,排除;
猴子也是有古猿演化而来,不具备演变成人类的基因,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是半坡出土的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易活跃 B.农耕工具多样
C.音乐艺术发展 D.礼乐制度成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半坡出土的埙,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埙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乐器,反映了半坡居民时期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C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商品交易,无法得出商品交易活跃的结论,排除A;
埙是乐器,不是农耕工具,排除B;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是一种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5七上·盐边期末)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文字、建宫室、制衣裳等方面,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C.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先河”可知,这些贡献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B符合题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秦汉时期,不是黄帝时期,排除A;
封建社会是具有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材料体现的是黄帝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C;
材料没有中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发展的水平先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D符合题意;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
北京人生活在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不符合题意,排除B;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属于晚期智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甲、乙、丙处传位方式相同
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乙处是舜把首领的位子传给禹,因为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且禹德行好,所以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继承了舜的首领之位,B符合题意;
舜和禹是通过禅让制获得的王位,丙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因此,丙与甲、乙传位方式不同,排除A;
丙处反映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他不是因为贤德继而通过禅让制获得王位的,而是通过战争获取王位,破坏禅让制,排除C;
丙处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天下变为一家一姓的天下,开启了“家天下”,不是“公天下”的局面,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禅让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5七上·盐边期末)小历同学在阅读历史课外书时,看到了下表目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书的主题是(  )
目录 ·第一章周室东迁 ·第二章列国争霸的序幕 ·第三章“尊王攘夷” ·第四章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A.国家产生 B.改革变法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周室东迁”“列国争霸的序幕”“尊王攘夷”“晋国的兴起和晋文公的霸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此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C符合题意;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排除A;
改革变法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材料是春秋时期,排除B;
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材料是政治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5七上·盐边期末)清·山春《灌阳竹枝词》:“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朽槎(一种围堰工具)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这首诗赞美都江堰(  )
A.有利于中原地区灌溉 B.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C.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D.消除了岷江泛滥之灾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欢声雷动说耕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可用于灌溉、水运、防洪等,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B符合题意;
都江堰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排除A;
材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涉及发展旅游事业,且旅游事业属于后期开发的产业,排除C;
材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没有体现消除了岷江水患,且“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5七上·盐边期末)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9.(2025七上·盐边期末)甲骨文在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从如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中华古老文明的起源 B.记录从山顶洞人到周朝的历史
C.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是年代最为久远、成熟的文字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给出的这些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它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结构和形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比如“车”“舟”“足”等,C符合题意;
图中信息反映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无法体现甲骨文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无法记录山顶洞人时期的历史,排除B;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年代最为久远”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骨文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5七上·盐边期末)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标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年度尺中公元前221年位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A符合题意;
年度尺中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之间属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B;
100年到200年属于2世纪,与史实不相符,排除C;
200年到300年属于3世纪,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末六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5七上·盐边期末)某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道:“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在激战中,起义军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说书人描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打得秦军一败涂地,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A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是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排除B;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打败曹操的战役,排除C;
淝水之战是东晋打败前秦的战役,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巨鹿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巨鹿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5七上·盐边期末)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历史上一场争夺国家统治权的争战先关,这场争战是(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涿鹿之战 D.牧野之战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B符合题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A;
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C;
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楚汉之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5七上·盐边期末)为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而妨碍汉家王朝一统纪、明法度,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推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社会上各家学说并存、思想不统一的情况。汉武帝为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符合题意;
汉武帝北击匈奴巩固了政权,但与解决“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问题无关,排除A;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与解决“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问题无关,排除B;
实行盐铁专卖,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但却无法改变“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情况,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5七上·盐边期末)东汉刘秀重建汉政权,在位30余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为(  )
A.百家争鸣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D符合题意;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繁盛景象,排除A;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时的治世局面,排除B;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治世局面,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5七上·盐边期末)下图是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它表明当时中央政府(  )
A.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 B.重视新疆地区的农业垦殖
C.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 D.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新疆地区发现的两枚汉代印章”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图片表明当时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行政管辖,D符合题意;
在新疆地区推行和亲政策,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A;
农业垦殖,与题干内容“‘汉归义羌长’印(汉朝投给西域羌族首领的印章)”没有联系,排除B;
派大量军队巩固新疆边防,图片内容无法体现,图片内容反映的是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西域管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通西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5七上·盐边期末)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是对造纸术的评价,C符合题意;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对佛教和麻沸散的描述,排除A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属于描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造纸术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5七上·盐边期末)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诗经》 C.《史记》 D.《论语》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符合题意;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排除A;
《诗经》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排除B;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史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史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5七上·盐边期末)“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这首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六辅渠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据题干“引水岷江放眼中,修堤作堰夺天工。离堆锁峡枢机握,鱼嘴分流陌路通”和所学知识可知,修建于岷江之上水利工程,离堆、鱼嘴是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B符合题意;
郑国渠是位于关中地区的灌溉渠,与修建于岷江之上水利工程不符,排除A;
灵渠是连接珠江与长江两大水系的运河,不是修建于岷江之上的水利工程,排除C;
六辅渠的开凿是为了解决郑国渠在灌溉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其上游南岸的高地。通过开凿六条小渠,有效地增加了灌溉面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5七上·盐边期末)《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力劝孙权说:“……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指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材料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卫温到夷洲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并结合所学知识赤壁之战爆发的背景可知,这反映的是诸葛亮向刘备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形势,此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排除A;
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C;
卫温到夷洲与材料中赤壁之战的背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5七上·盐边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①②对应的内容是(  )
A.赵、东晋 B.赵、北魏 C.吴、北魏 D.吴、东晋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是指魏蜀吴,蜀国灭亡后,西晋统一全国,短暂统一之后,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形成了十六国局面,与南方出现了东晋政权相互对峙,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后来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一时期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综上所述,①处是吴、②东晋,D符合题意;
三国是指魏蜀吴,与赵无关,排除AB;
北魏是北方政权,是十六国之后的朝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5七上·盐边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以及梨树、枣树、杏树等。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些品种营养最丰富 B.南方农林技术最先进
C.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D.南方百姓爱吃水果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些农林品种原种植在北方,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同时,南迁的人口与南方的原住民族之间发生了交融,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作物品种的交流,使得原本在北方种植的农林品种也在南方得到种植,C符合题意;
这些北方农林品种的营养是否丰富,与它们出现在南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
在东晋时期,南方的农林技术并不一定比北方更先进,南方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方人口的南迁和随之而来的技术传播,排除B;
南方百姓喜爱水果,并不是北方农林品种在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人口迁移和民族交融带来的农业技术传播,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2025七上·盐边期末)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因此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D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排除A;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2025七上·盐边期末)某同学进行“中国古代农学进步”的主题学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
①《伤寒杂病论》 ②《齐民要术》 ③《氾胜之书》 ④《黄帝内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古代农学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人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对两汉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最为系统而精彩的总结。书中总结的耕 - 耙 - 耢 - 压 - 锄、种植绿肥、轮作倒茬和选育良种等原则与方法,标志着我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成熟,是中国古代农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属于中国古代农学著作范畴;《氾胜之书》西汉氾胜所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最早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选种方法和草木(瓜类)植物嫁接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种肥、基肥和追肥的情况和方法等,涉及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多方面的创新与总结,属于中国古代农学著作,故②③正确;C符合题意;
《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主要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的诊治,《黄帝内经》也是医学典籍,主要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这两部著作不属于农学范畴,故包含①④错误,ABD都包含①④,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5七上·盐边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雕塑艺术成熟 B.江南经济开发
C.北方民族交融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材料“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可知,飞天形象从具有游牧民族审美特点到龙门石窟中出现具有中原汉风的服饰和舞具,反映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飞天形象的变化正是这种民族交融在石窟艺术中的具体体现,C符合题意;
雕塑艺术成熟不能很好地解释飞天形象这种风格变化,没有反映这种变化背后的民族交融趋势,排除A;
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
南北政权对峙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与题干中北方石窟飞天形象的变化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5七上·盐边期末)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的产生与某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据题干“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淝水之战中,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苻坚自恃兵多将广,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然而,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进行抵抗。当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中战败时,苻坚登城而望晋军,看到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就有了“草木皆兵”的感觉,之后在逃跑过程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有了“风声鹤唳”这个成语,D符合题意;
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没有关系,排除A;
牧野之战这是周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和这些成语也没有关联,排除B;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与这些成语产生的典故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6.(2025七上·盐边期末)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材料三:如图反映出某个时期“马”字的演变过程。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概括老子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措施的推行有何意义?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治国思想的繁多,汉武帝听取了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什么重大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百家争鸣。
(2)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写出两点即可)
(3)朝代:秦朝;举措:统一文字;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4)董仲舒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
(5)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老子的主张;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判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本题考查老子。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可以归纳出,老子的观点有: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3)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根据图片可以,材料三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听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一政策,汉武帝在教育上实行的举措有: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等。
(5)本题考查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等。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
(2)顺应自然;具有辩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写出两点即可)
(3)朝代:秦朝;举措:统一文字;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4)董仲舒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入学人才。
(5)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老子、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7.(2025七上·盐边期末)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延绵不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统一之确立】
材料一: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统一之巩固】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
【统一之特征】
材料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一》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1)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出现了民族交融;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 地理空间: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精神空间: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据材料一信息“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是统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使得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出现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知识。表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表现包括:在地理空间上,通过实施“推恩令”,陆续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北击匈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在精神空间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统一思想文化。
(3)本题考查秦汉的时代特征。依据材料三信息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稳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出现鼎盛局面,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故答案为:
(1) 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原与周边地区联系增强,出现了民族交融;商鞅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封建制度,经济实力大增,具备统一条件等。
(2)地理空间: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精神空间: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原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汉时期的特征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8.(2025七上·盐边期末)在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之后,七年级同学们开展了相关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读书明史】
材料一 下列内容是摘选自《魏书》卷二十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人物 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哪些 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推行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今人论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1) 人物: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
原因: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 历史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根据材料一“'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本题考查北方民族的内迁。根据材料二“两晋时期五胡内迁区域图”可得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知识。根据材料三“'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得出,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本题考查探索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故答案为:
(1)人物: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
原因: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历史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的内迁、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