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09:15:45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九上·长沙期末)2005年5月,埃法(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打捞出不同时期的各种雕像、器皿、浮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该硬币(  )
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
A.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
B.完全还原了亚历山大灯塔
C.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
D.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
2.(2025九上·长沙期末)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  )
A.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C.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 D.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3.(2025九上·长沙期末)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等法律文献,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材料反映他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
C.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 D.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
4.(2025九上·长沙期末)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精神的束缚,达到了高度的个人发展,于是他们的思想就转向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富有进取精神的意大利人开始了广泛的航海事业和世界活动。材料反映(  )
A.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B.意大利人走在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
C.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欧洲步入近代
5.(2025九上·长沙期末)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材料(  )
A.客观评价了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B.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
C.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
D.强调拿破仑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6.(2025九上·长沙期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7.(2025九上·长沙期末)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8.(2025九上·长沙期末)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资料。从表中信息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主要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非洲 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通过和平示威、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英国殖民者。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A.体现斗争形式多样 B.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 D.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9.(2025九上·长沙期末)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材料中“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股票投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盲目竞争
10.(2025九上·长沙期末)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指出:“我们在第二战场开辟的时候,要以胜利迎胜利,......使东西捷报能相互辉映”。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1.(2025九上·长沙期末)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最恰当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 ②欧盟旗帜 ③100欧元纸币
A.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欧洲文化的多元性
12.(2025九上·长沙期末)有学者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评论中“整个房子烧了”指的是(  )
A.苏联模式僵化 B.东欧剧变
C.八一九事件 D.苏联解体
13.(2025九上·长沙期末)中外历史上许多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对包含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及分配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进行探索,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俄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苏联的探索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下卷
美国的探索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中国的探索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据以上材料,请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政策的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14.(2025九上·长沙期末)光,无形无迹,却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请你参与。
【探寻遗址,追溯文明之光】
材料:
①金字塔 ②雅典卫城 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
【查阅专著,感悟理性之光】
材料二:18世纪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
思想家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伏尔泰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A 的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制作名片,追寻真理之光】
材料三:
人物:马克思 身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者 主要事迹: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请你从材料一中呈现的三个文明遗址中任选一例,阐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A处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共同“闪光点”。
(3)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行动。请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分别对俄国和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15.(2025九上·长沙期末)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俄国和美国在行进的航路上都遇到了风浪和险阻,让历史进步的航船能够乘风破浪,畅通无阻,成为这两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结合19世纪40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俄国和美国分别通过什么事件“排除这些风险”?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同时期的日本如何实现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列举该时期两个典型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16.(2025九上·长沙期末)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回望20世纪,体会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变化的大国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材料三:
杜鲁门(1884-1972) ——图片源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 ——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
(1)材料一认为“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形成了哪一新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二战中形成的“善的阵营”的名称。
(3)请提取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其中包含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和结合所学可知,该硬币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的硬市只能证明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它并不能完全还原亚历山大灯塔,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的硬币可以佐证亚历山大东征,但它并不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的硬币是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埃及地中海海底打捞出来的,不能得出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可知,题干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具有较大的自治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权,而不是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世纪大学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发展的产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大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法典宣扬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精神的束缚,达到了高度的个人发展,于是他们的思想就转向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富有进取精神的意大利人开始了广泛的航海事业和世界活动”可知,这表明文艺复兴解放了意大利人的思想,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C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艺复兴对意大利人思想的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开始航海事业,而不是在强调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排除A项;
题干并没有将意大利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在探寻新航路方面进行比较,没有体现出意大利人走在最前列,排除B项;
题干重点在于阐述文艺复兴对意大利人航海事业(新航路开辟相关)的精神推动作用,而不是在强调两者对欧洲步入近代的推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可知,题干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并未提及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不是客观评价,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未提及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并非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转变和其侵略性,并未提及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拿破仑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也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说明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内燃机,B项符合题意;
A: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A项不符合题意;
C: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发电机是产生电力的设备,C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动机是产生动力的机器,但不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B项符合题意;
A:一战后德国战败,签订《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A项不符合题意;
C: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会晤,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九国公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包括了多种斗争形式,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则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等形式进行反抗,卡德纳斯改革则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改革措施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且涉及了不同类型的政治行动和社会改革,A项符合题意;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但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因此“都实现了民族独立”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关,与其它民族民主运动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控制,与英国殖民统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可知,题干描述了1929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各国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市场体系下,一个国家(尤其是主要经济体如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容易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C项符合题意;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但与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股票投机确实是导致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更多解释的是危机在美国国内的原因,而非为何能迅速影响其他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
D:盲目竞争虽然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但它并未直接解释为何美国的经济危机能如此迅速地波及全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和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开辟了苏德战场外的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国的战败,C项符合题意;
A: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B项不符合题意;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1943年,是二战的转折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诺曼底登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②欧盟旗帜”“③100欧元纸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盟的成立,欧元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欧元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象征,它的推出标志着欧盟成员国在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是欧洲一体化进程,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未体现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图片仅仅涉及欧洲,无法体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没有体现欧洲文化的多元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下,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1991年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题干正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描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描述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苏联模式僵化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欧巨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八一九事件是苏联高层领导人挽救苏联的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
论述: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
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材料要求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政策的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观点,材料内容分别涉及中国、美国和苏俄、苏联的经济探索,因此可选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论述可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探索以及苏联探索的失误等方面进行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最后进行总结即可。如: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最后总结: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故答案为:
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论述: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4.【答案】(1)选择①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很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三权分立;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的城邦;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图①金字塔和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根据图②雅典卫城和结合所学可知,雅典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根据图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和结合所学可知,从遗址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和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根据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共同“闪光点”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和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人类文明的无数成就闪烁着智慧光芒,我们对待这些文明成果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故答案为:
(1)选择①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很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A:三权分立;“闪光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对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金字塔、雅典卫城、摩亨佐 达罗遗址、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历史价值:选择①金字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遗址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
特点:根据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A: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
闪光点:根据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共同“闪光点”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影响:俄国: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中国: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做法: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人类文明的无数成就闪烁着智慧光芒,我们对待这些文明成果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5.【答案】(1)原因: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或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等言之有理即可)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转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列举:美国、德国。关系: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是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或美国南北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本国的重大转折点,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根据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根据材料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或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等)。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转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列举:美国、德国。关系: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垄断组织,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可得出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事件:俄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或美国南北战争)。
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本国的重大转折点,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
列举:根据材料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
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16.【答案】(1)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可知,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根据材料三“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根据材料三“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故答案为:
(1)目的: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名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历史信息: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巴黎和会、冷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可得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
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名称: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三“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说明:根据材料三“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1 / 1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2025九上·长沙期末)2005年5月,埃法(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打捞出不同时期的各种雕像、器皿、浮雕、钱币等珍贵文物,该硬币(  )
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
A.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
B.完全还原了亚历山大灯塔
C.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
D.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
【答案】A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其中包含公元前2世纪刻有亚历山大灯塔的硬币”和结合所学可知,该硬币可以佐证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A项符合题意;
B:题干的硬市只能证明亚历山大灯塔的存在,它并不能完全还原亚历山大灯塔,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的硬币可以佐证亚历山大东征,但它并不是佐证亚历山大东征的唯一史料,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的硬币是埃及和法国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埃及地中海海底打捞出来的,不能得出是亚历山大大帝铸造的硬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5九上·长沙期末)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材料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  )
A.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 B.具有较大的自治权
C.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 D.是城市发展的产物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西欧中世纪大学从教皇或国王那里获得了包含种种特权的‘特许状’,其中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是最核心的内容,即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是具有一定自由度或独立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机构”可知,题干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享有自主决定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具有较大的自治权,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反映了西欧中世纪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权,而不是受到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中世纪大学是教权和王权妥协的产物,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中世纪大学是城市发展的产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大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5九上·长沙期末)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等法律文献,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材料反映他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
C.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 D.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
【答案】A
【知识点】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法典宣扬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律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维护奴隶主的利益,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提及完善国家的政治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提及恢复罗马帝国的繁荣,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提及加紧东罗马对外扩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5九上·长沙期末)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精神的束缚,达到了高度的个人发展,于是他们的思想就转向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富有进取精神的意大利人开始了广泛的航海事业和世界活动。材料反映(  )
A.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B.意大利人走在探寻新航路的最前列
C.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
D.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欧洲步入近代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摆脱了中世纪精神的束缚,达到了高度的个人发展,于是他们的思想就转向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富有进取精神的意大利人开始了广泛的航海事业和世界活动”可知,这表明文艺复兴解放了意大利人的思想,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精神动力,C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艺复兴对意大利人思想的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开始航海事业,而不是在强调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排除A项;
题干并没有将意大利人与其他国家的人在探寻新航路方面进行比较,没有体现出意大利人走在最前列,排除B项;
题干重点在于阐述文艺复兴对意大利人航海事业(新航路开辟相关)的精神推动作用,而不是在强调两者对欧洲步入近代的推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5.(2025九上·长沙期末)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材料(  )
A.客观评价了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B.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
C.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
D.强调拿破仑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可知,题干侧重评价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侵略性,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并未提及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不是客观评价,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并未提及拿破仑战争的积极作用,并非重视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积极意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转变和其侵略性,并未提及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拿破仑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5九上·长沙期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也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说明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是内燃机,B项符合题意;
A: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A项不符合题意;
C: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发电机是产生电力的设备,C项不符合题意;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动机是产生动力的机器,但不是最早研制成功的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5九上·长沙期末)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个公约又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联合国家宣言》 D.《开罗宣言》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B项符合题意;
A:一战后德国战败,签订《凡尔赛条约》,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A项不符合题意;
C: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C项不符合题意;
D: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会晤,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九国公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5九上·长沙期末)下面表格是某同学对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研究性学习资料。从表中信息可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地区 主要事件
亚洲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非洲 扎格鲁尔领导埃及华夫脱运动,通过和平示威、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英国殖民者。
拉丁美洲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为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A.体现斗争形式多样 B.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 D.都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答案】A
【知识点】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包括了多种斗争形式,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则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等形式进行反抗,卡德纳斯改革则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改革措施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且涉及了不同类型的政治行动和社会改革,A项符合题意;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但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因此“都实现了民族独立”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C:“体现非暴力的特点”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关,与其它民族民主运动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控制,与英国殖民统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5九上·长沙期末)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材料中“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股票投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主义国家盲目竞争
【答案】C
【知识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一个喷嚏,……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可知,题干描述了1929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各国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市场体系下,一个国家(尤其是主要经济体如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容易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C项符合题意;
A: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但与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股票投机确实是导致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更多解释的是危机在美国国内的原因,而非为何能迅速影响其他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
D:盲目竞争虽然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但它并未直接解释为何美国的经济危机能如此迅速地波及全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5九上·长沙期末)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指出:“我们在第二战场开辟的时候,要以胜利迎胜利,......使东西捷报能相互辉映”。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44年6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第二战场开辟了》”和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开辟了苏德战场外的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国的战败,C项符合题意;
A: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B项不符合题意;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1943年,是二战的转折点,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诺曼底登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5九上·长沙期末)下列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最恰当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 ②欧盟旗帜 ③100欧元纸币
A.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欧洲文化的多元性
【答案】B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①欧洲共同体成员示意图”“②欧盟旗帜”“③100欧元纸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盟的成立,欧元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欧元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象征,它的推出标志着欧盟成员国在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题干图片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是欧洲一体化进程,B项符合题意;
A: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未体现欧洲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图片仅仅涉及欧洲,无法体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没有体现欧洲文化的多元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5九上·长沙期末)有学者评论戈尔巴乔夫改革:“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评论中“整个房子烧了”指的是(  )
A.苏联模式僵化 B.东欧剧变
C.八一九事件 D.苏联解体
【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下,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最终导致1991年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题干正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描述,D项符合题意;
A:题干描述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与苏联模式僵化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欧巨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八一九事件是苏联高层领导人挽救苏联的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5九上·长沙期末)中外历史上许多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对包含所有制形式、经营管理方式及分配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进行探索,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俄的探索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苏联的探索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下卷
美国的探索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中国的探索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据以上材料,请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政策的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答案】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
论述: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
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材料要求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政策的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两个观点中选择一个观点,材料内容分别涉及中国、美国和苏俄、苏联的经济探索,因此可选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论述可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探索以及苏联探索的失误等方面进行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最后进行总结即可。如: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最后总结: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故答案为:
观点: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现实需要。论述: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战争时期对于集中资源、保障战争胜利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抑制了经济的活力。因此,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有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存在,这一调整正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反映,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面对外部的战争威胁和内部的经济发展需求,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这一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使得苏联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但也带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缓慢。这表明,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来进行,以符合现实需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无法解决问题。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即恢复经济、保障民生。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创新为中国的经济政策调整提供了理论根据。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一政策调整正是基于中国现实需要的反映。综上所述,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
14.(2025九上·长沙期末)光,无形无迹,却能在每个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请你参与。
【探寻遗址,追溯文明之光】
材料:
①金字塔 ②雅典卫城 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
【查阅专著,感悟理性之光】
材料二:18世纪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
思想家 代表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伏尔泰 《哲学通信》 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提倡A 的原则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制作名片,追寻真理之光】
材料三:
人物:马克思 身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创者 主要事迹: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请你从材料一中呈现的三个文明遗址中任选一例,阐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A处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结合所学,将A处补充完整。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共同“闪光点”。
(3)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引领行动。请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分别对俄国和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明成果?
【答案】(1)选择①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很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三权分立;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的城邦;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列宁与俄国的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图①金字塔和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根据图②雅典卫城和结合所学可知,雅典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根据图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和结合所学可知,从遗址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和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根据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共同“闪光点”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和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人类文明的无数成就闪烁着智慧光芒,我们对待这些文明成果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故答案为:
(1)选择①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反映出世界古很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A:三权分立;“闪光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对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金字塔、雅典卫城、摩亨佐 达罗遗址、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历史价值:选择①金字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选择②雅典卫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位于希腊中部,建立了民主政体。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选择③摩亨佐 达罗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遗址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建设经精心策划,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文明遗址。
特点:根据材料一展示的文明成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A:根据材料二“孟德斯鸠”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得到成功实践。
闪光点:根据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自由、平等的权利”“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反对封建王权,倡导人民主权,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可知,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共同“闪光点”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
(3)影响:俄国: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中国:根据材料三中人物名片,结合史实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做法: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人类文明的无数成就闪烁着智慧光芒,我们对待这些文明成果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15.(2025九上·长沙期末)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俄国和美国在行进的航路上都遇到了风浪和险阻,让历史进步的航船能够乘风破浪,畅通无阻,成为这两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结合19世纪40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俄国和美国分别通过什么事件“排除这些风险”?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同时期的日本如何实现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了哪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列举该时期两个典型的“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1)原因: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或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等言之有理即可)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转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列举:美国、德国。关系: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可知,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是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或美国南北战争)。结合所学可知,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本国的重大转折点,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根据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根据材料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或打开了中国的市场等)。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美国内战(美国南北战争);转折: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列举:美国、德国。关系: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垄断组织,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可得出有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事件:俄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或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和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或美国南北战争)。
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成为本国的重大转折点,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生产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形成了垄断组织。
列举:根据材料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
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角度作答,如:经济发展是政治变革的基础,政治变革又影响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政治变革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16.(2025九上·长沙期末)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回望20世纪,体会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变化的大国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并使远东和太平洋的局势日益紧张。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战胜国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在危机中打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究变成了历史的转折点:战争转变成“人民的战争”,人民战胜了强权,正义战胜了邪恶。这次大战和上一次不同,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
材料三:
杜鲁门(1884-1972) ——图片源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 ……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 ——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
(1)材料一认为“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形成了哪一新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二战中形成的“善的阵营”的名称。
(3)请提取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1)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美国的冷战政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可知,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根据材料三“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根据材料三“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和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故答案为:
(1)目的: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名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历史信息: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巴黎和会、冷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目的:根据材料一“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为解决该区域列强之间的矛盾”可得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调整列强之间的关系。
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名称:根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善和恶的阵营都壁垒分明”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三“1947年3月12日《国情咨文》”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要求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说明:根据材料三“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维护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否则我们将无从实现我们的各项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主张资本主义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说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