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liáo。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 )如 荫( )后檐 寂liáo( )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陶渊明别号“ ”;“ 杜甫 ”称“ ”。
4、把文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阅读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寂寥渺远的宇宙,大到我们只能凭想象,而无法看见它,像是没有形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 )引申到哲学的层面,解释起来就非常复杂。它反映的是老子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比如从音乐的角度说 □ 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无声并非没有声音,而是听不到声音。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②意蕴,跟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但思想的深度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5.在语段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 B.但是 C.所以 D.或者
6.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A.逗号 B.分号 C.句号 D.叹号
下文是小语参加主题活动后写的感悟,请你根据要求,帮他完善。
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① , 。我想在青春之时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把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② , 。 。 。这就是不虚此生。
7、上文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①处续写语句。
9.将下面的句子填入文中的②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
②如果实现了,便是光荣
③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④即便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吗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 山海经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10.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11.选文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2.从文中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白的《怨情》是如何表现人物“深远”的情感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书香能致远
勤 廉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②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③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阅读研究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以及阅读服务产业链的日益完备,传统阅读资源与新兴数字化阅读资源相互补充,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养料。红色经典和重大主题读物的出版发行,增进了读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活动,让更多人在阅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过程中,爱上
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④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有了新的场景和表现形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过三成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用耳朵“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新“姿态”。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 ……不断拓展的载体和业态,让随时随地随心阅
读成为可能,全民阅读加速成为现实。
⑤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项具体权益。从为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到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阅读服务,让阅读蕴含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保障不同群体阅读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各个群体的阅读门槛,推动阅读成为人人可享、人人均享、人人乐享的选择与习惯,也可为全民阅读注入更为扎实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推广全民阅读不仅要在“全”上做文章,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1日,有删改)
13.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5、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
【链接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搏”与“博”
李国文
①搏斗的“搏”与博弈的“博”,这两个长相差不多的汉字,却囊括了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
②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婴儿渴望能爬、能站起来;当自己颤颤巍巍站立在地面上时,又期望能迈开脚步;能够走路以后,又希望能跑,能跳……人的生命,就在一个欲望紧接另外一个欲望、一个目标死咬另外一个目标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孜孜不倦,奔跑不已。假如人们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去“博”,同时也去“搏”的话,这恰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吧。
③其实,“搏”与“博”,既有趣,也很艰难。若从字面意义来忖度,有趣,等于是收入;而艰难,当然需要当事人付出了。一本万利,属于每个人都有过却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但是,人是有进取心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哪怕付出要多一些,收入要少一些,也会继续“搏”与“博”下去。或许,这才是生命的深切含义。
④无论那欲望或是目标,定义为高尚的、庸俗的、伟大的、平凡的,哪怕仅是为了最狭义的生存而苦苦挣扎;也无论其目的,在于追求,在于获得,或者根本无所谓追求和获得,只是充满青春活力,不甘沉沦。总之,每个人都敢“搏”,敢“博”,活得有滋有味的。
⑤虽然,每条路的尽头,并不总是开满了鲜花、飞扬着彩带、激荡着掌声,抑或洋溢着笑脸,但为此望而却步者,却极为稀少。毕竟谁也不能完全把握未来,很难保证绝对的成败输赢。未来有许多不可知的变化,A即使胜利在望,也可能功亏一篑,B眼看走投无路,反倒能绝处逢生。其实,“可能”与“不可能”,永远各占百分之五十。
⑥人的可贵,不仅仅在能伸出拳头“搏”,还在敢拿出命运“博”,尽管每个人都知道,充其量,自己仅有一半的胜出机会,尽管如此,仍旧寄予希望,兴致勃勃地往前行进。其实,有时明知失败,也不会止步的。比如,仰望过纪念碑,拜谒过烈士墓,那些前赴后继、杀身成仁的志士,难道不了解自己所处的险境吗?令人敬畏的是,总有人敢于把脑袋放置在断头台上,义无反顾,显然,是为了自己可能看不到的明天,在先拿自己“下注”。这种大无畏的奋争精神,当然值得世人敬畏、尊崇了。
⑦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本是一搏”的这个“搏”字,也无妨说成“一博输赢”的“博”。“博”既有胜负之分,成败之别,那么,也就等于在“搏”。人类下赌注时,获胜概率甚至只有百分之一,尽管如此,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搏”与“博”,否则,怎么叫作“孤注一掷”呢?
⑧“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并不是在完全的把握下获得成功,而是在没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跌打滚爬,头破血流,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达到目的。如无一“搏”之心,唯知因循守旧,苟安自得,庸庸碌碌,不肯冒某种程度的险,去“搏”与“博”的话,那么,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人类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地方,大概准于具有这种豁出去一“搏”的精神,这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⑨“搏”与“博”的过程,当然很艰难也很漫长,每走一步,都要在地球上留下血与汗的印迹。而且,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曾经“搏”过、“博”过而失败的前者,为后人铺路。如果因为怕输,而裹足不前,犹豫等待,打个呵欠,懒洋洋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非但成功无望,也不能为后人的成功积累可吸取教训的宝贵的经验。
⑩在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中,神州大地生机勃发,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人,还不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吗?
(选自《李国文文集》,有改动)
16.阅读全文,概括“搏”与“博”有哪些积极意义。
17.从第⑤段A、B两处画横线句中任选一处,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选句论据:
18.简要梳理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19.请分析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蓝天上的虹影
卞毓方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这是诗人惠特曼漫游美国的感悟,依莎多拉·邓肯从中受到启迪,当她在舞台起舞,赤着足,白如冷雪轻如蝉翼的舞衣漫天飘飞,如风,如云,如大海的海浪,她仿佛“看见美国在舞蹈,高踢的一条腿掠过洛基山的峰峦,展开的双臂伸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美丽的头颅耸入云霄,戴着缀满星辰的皇冠。”
被誉为“现代舞蹈之母”的依莎多拉·邓肯生长海边,她叙说自己幼年的舞蹈概念,就是得自海浪的奔腾起伏。稍长,云卷云舒,花开花谢,鸟飞鸟翔,都汇入了她的艺术视野。那年初闯巴黎,她天天去卢浮宫,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她那喷射着饥火的饕餮目光,让管理员起了疑心,她只好比划着跟人家解释,我别无他意,请原谅,我是研究舞蹈的。初次访问佛罗伦萨,她花了几个星期逛美术馆;在波提切利的油画《春》前,她干脆坐定不走,直到自己也融进画面,化作一朵随风绽放的鲜花。
这些都属于形象思维的互借,触类旁通,心领神会,亦如她从贝多芬分享雄浑的旋律,从罗丹分享雕塑的神韵。让我深感意外的是,她还善于从哲学汲取营养。她说,曾经有一段,“每次,结束了令观众欣喜若狂的演出,回到家里,我就会换上白色舞衣,冲一杯牛奶放在桌旁,仔细阅读康德的《纯理性批判》。”而过了一段日子,她又迷上叔本华和尼采,她说,“第一次阅读叔本华,就为他揭示的音乐和意志的关系深深折服。这种德国人所说的神圣思想,好像把自己带进了一个超凡入神的世界。”而尼采,她认为正是他“孕育了舞蹈的伟大精神”,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舞蹈哲学家”。
爱情和艺术,是构成邓肯生命的两大元素。她一生追求生命和个性的自由,包括爱情。她也坦承自己曾陷溺于爱欲,但在实践中,“因为艺术要求苛刻,要求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而女人一旦陷身热烈的爱,就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其他一切。”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经过痛苦抉择,她只好放弃爱情,“把整个生命都献给缪斯”。
依莎多拉·邓肯没有读过几天小学,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舞蹈来说,是百分百的无师之徒。她天性酷爱自由,敏于时代感应,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她爱自由地舞动,她认为舞蹈来源于自然,她大胆突破芭蕾舞的矫揉僵硬,综合了裙舞、德尔沙特风格、少数民族舞,以及零星的芭蕾舞等多种因素,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而又自由奔放的的舞蹈。她奉行“美就是自然,就是自由”,她的崇高理想,就是用自己的形体语言,复活惠特曼的美利坚,亚伯拉罕·林肯的美利坚。
在世界舞蹈史上,伊莎多拉·邓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艺术》杂志曾经评论说:“邓肯自由的舞姿是由心灵召唤而来的,看邓肯小姐跳舞,你的思绪和精神会回到那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回到这个世界的黎明时刻。那时人类伟大的灵魂在美丽的身体上找到了自己的自由表达;那时人体的动作与大自然合而为一;那时她胳膊的美妙一摆是玫瑰花瓣的开放,而她落在芳草地上的脚则是落叶在地球上轻盈的漂浮。”
依莎多拉·邓肯,天生的舞者,美的创造者,是一个把自由和飘逸的舞姿印在蓝天的精灵。她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那样的霓姿虹影不是谁都能够创造,但却是人人得而仰观,得而神往的。
(原文有改动)
20.简要分析文章开头人物描写的特点和主要作用。
21.分点概括依莎多拉·邓肯所创造的现代舞的主要来源。
22. 结合文章的主旨,分点说明作者在末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传主的。
答案
1、pì yìn 寥 2.唯妙唯肖---惟妙惟肖 3.五柳先生 杜工部 4.示例: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很真切。 5.B 6.A 7.把“把”改为“用” 8.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从小溪那里学习坚持 9.C 10.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要做到有“无言之美”。
11.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孔子、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甫的文学作品为例,说明文学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12.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李白的《怨情》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描绘美人神态——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留下无限的遐想。
13、C
14、示例: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相结合
15、示例:我喜欢读书,读书是课外生活的一种方式。有时候我也从平板上读一些电子书,但我更喜欢读纸质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书由少儿读物变成了名著名篇。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感到手中有书,就像有把钥匙;心中有书,就如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我相信生活中有书香弥漫,就会有诗意的生活。
16.“搏”与“博”,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无限追求与巨大获得;“搏”与“博”是生命的深切含义;只有敢“搏”敢“博”,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搏”与“博”是一种义无反顾、大无畏的奋争精神,令人敬畏、尊崇}具有一搏”与“博”的精神,才可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搏”与“博”能积累可吸取教训的宝贵经验。
17.示例:A古时候,有一个人要堆一座九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跟看着山就要九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瘪着的肚子,天又下起雪来,他认为再有一筐土就堆完了,便回家去了。此后,他总因只有一筐土就完工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
18.首先,通过列举“神舟,翱翔太空,人类登上月球”的事例,说明只有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达到目的。其次。从反面论证如无一“搏”之心,“人类至今也就只能够跑跑跳跳罢了”。最后,得出具有“豁出去一‘搏’的精神才能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
19.升华主旨,孵吁人们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里,要好好地“搏”一“搏”,“博”一“博”以反问句结尾,增强了感彩,引起读者共鸣。
20.文章开头人物描写运用了虚实结合(动作、肖像描写与想象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邓肯舞姿自由、轻盈、优美而又展示了她的美国理想的特点,既渲染突出了她的舞蹈不同凡响,又为下文揭示她的追求和成功、影响等作了铺垫。
21.邓肯所创造的现代舞的主要来源有:(1)对大自然中美的事物的感悟模仿学习;(2)对绘画、雕塑、音乐等其他艺术的学习借鉴;(3)从诗人惠特曼的诗歌中得到启迪;(4)从哲学中汲取营养;(5)综合了裙舞、德尔沙特风格、少数民族舞,以及零星的芭蕾舞等多种因素。
22.(1)从她的职业成就方面看,邓肯是一个天才舞蹈家,她创造的现代自由舞美妙绝伦,影响深远;(2)从她的精神品质方面看,她是一位追求生命和个性自由,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的杰出独特的女性;(3)从世人对其评价方面看,她是伟大的值得我们敬重崇拜(或“礼赞敬仰”)的不世出的艺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