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主题:责任
对国家有利的事,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怎么会因为灾难而躲避,因为幸福而趋附呢?
阅读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写作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邹小说
这一单元,让我们走近先辈,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作者资料卡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边塞军旅、宫怨闺情之作,尤擅七绝,与高适、王之涣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
写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沉雄的豪情谱写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本课所选为第四首。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感受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
自由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
黯淡无光
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自然环境荒凉
既说明地理位置偏僻、遥远,又突出边关战士内心的孤寂和思乡。
环境描写:描绘了一幅悲壮、辽阔的边塞景象,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透、磨破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
环境恶劣
返乡
战事频繁
战争艰苦漫长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豪壮的誓言。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说说你通过“黄沙百战”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想象到将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杀敌的场景,身上的铠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仍能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多么震撼人心、令人感佩,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到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直接抒情: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前两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主题探究
《从军行》通过描写在孤城中戍守边关的将士们,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背一背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 )( )暗( ),
( )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穿金甲
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古诗三首
宋 陆游
你看到陆游这个名字,第一时间想到的标签是什么?
(爱国诗人)
作者资料卡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其诗、词、文均有成就,尤以诗作数量极丰,风格多样,各体兼备。
代表作:《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游山西村》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渴望能上阵杀敌,收复失地。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沦陷60多年。60多岁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尽管“食且不继”,疾病缠身,他依然心存天下,壮怀激烈。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枨(chéng) 触,成诗二首。本诗是其中一首。
写作背景:
时间
地点
事件
快要天亮
初读古诗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感受企盼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自由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出节奏,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大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
夸张、对偶,祖国山河壮丽。
黄河奔腾入海的磅礴气势。
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峻。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
资料链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大意: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遗民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
扩大了时间的上限,表达出诗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和埋怨。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诗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借遗民之口表达诗人的心情。
这两句诗站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角度,说他们眼泪已哭干,盼望着南宋朝廷的军队来解救他们,然而年年盼望,年年失望。
此时诗人身在南方北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
满腔悲愤
热切期盼
主题探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企盼收复失地。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前两句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用沉痛的语气来读,“尽”和“又”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读一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 ),
五千仞岳( )。
遗民( ),
南望( )。
东入海
上摩天
泪尽胡尘里
王师又一年
背一背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作者资料卡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主要作品有《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初读古诗
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个消息以后发生的事
多音字
裳
cháng
shɑng
(霓裳)
(衣裳)
七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资料链接
大意: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说明喜讯来的突然
写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神情。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和眼泪
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下面来找找诗中的关键词。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大意: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激动
直抒胸臆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
大意: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
诗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吗?
诗人写的是想象中返回故乡的路线和情景。
大意: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
从“巴峡”到“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实际距离并不近,读诗时为什么觉得这些地方仿佛离得很近呢?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体会到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诗人泪流满面
卷起书本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欣喜返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 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 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主题探究
收复失地
归乡
自由朗读古诗,要读得平稳、流畅,读出诗句表达的心情。
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