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5 11:0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我要做到精讲精练,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面对的学生特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时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增强。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开始发展成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这就造成他们在性格上既有活跃的一面,也有内敛的一面。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一套较宽松的教学教学方法,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以饱满的热情全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重难点词语,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通过朗读课文进入文本学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
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难点:驳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和过程。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相关图片,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图片和资料,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告诉学生作为中国人应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然而,我们的旧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跟随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立论: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见解或主张。
2.驳论文相关知识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四)字词检测
1.给玄虚、搽粉、诓骗、脊梁四个词语注音。
2.词语解释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上去。形容英
勇奋斗,不怕牺牲。
(五)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理清本文论证思路,并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
(六)细读感悟
1.快速阅读1-2自然段,找出敌论点敌论据。
(树靶子)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
2.跳读3-5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
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发展的是自欺力
(批靶子 直接反驳)
3.速读6—8自然段,找一找:
(1)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批靶子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4.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 人民)。
结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七)课堂小结
面对当时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呐喊: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国家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
振奋了民族精神,唤醒了更多中国人自信的力量。
(八)畅所欲言
说说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可以举例说说增强国人自信力和自豪感的人或事)。
(九)布置作业
A.小练笔:学后感悟(不少于200字)。
B.拓展延伸: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
(十)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驳论文的论证过程及本文的论证思路:
树靶子 ------- 批靶子 -------- 做结论
摆敌论点论据(1-2) -- 批驳此观点(3-8) -- 得结论(9)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