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青春之光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灌溉gài 山坳ào 静谧bì 毛坯pī
B.憋屈biē 执拗òo 心扉fēi 崎岖qū
C.诚挚zhì 哽咽yàn 硝烟xiāo 昼夜zhòu
D.倾泻xiè 噩耗è 铆足mǎo 抖擞sǒu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雨起初还小,渐渐变为瓢泼大雨。
B.黄文秀心急如焚,拨通了村支书周昌战的电话,商讨防洪对策。
C.赶到凌云县路段时,暴雨倾泄,几乎看不清道路,巨大的水流仿佛要将车掀翻,冲走。
D.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
3.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塔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高度。塔方最早同中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双方率先建立发展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是 的铁杆朋友。 的政治互信、坚定有力的相互支持是中塔关系 的最宝贵经验。中方愿同塔方一道, ,推动中塔关系取得新发展。
A.不负众望 惺惺相惜 长盛不衰 承前启后
B.名副其实 牢不可破 历久弥坚 继往开来
C.名副其实 惺惺相惜 历久弥坚 承前启后
D.不负众望 牢不可破 长盛不衰 继往开来
下面是你同学的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完成各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4、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画线句,补全空缺内容。
5、【乙】段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说明修改意见。
第___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段文字除对偶之外,还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作者画下句点的那一刻起,“书”就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在编辑室里,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式样,在推介会上,被爱书人不辞辛苦地推广,在书店里,与读者产生美好的碰撞。
B. “楼台广厦千万间,直插云霄接玉颜。”一位援鄂新疆医务工作者看到武汉的夜景时吟诗后感慨,“武汉真美!武汉真棒!”
C. 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D. 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革命烈士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8.某校七年级一班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共建书香社会”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语文老师指导下,根据2021—2023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个图,请你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图1、图2各得出一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
(2)结合材料,就纸质图书阅读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联系实际,谈谈你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的两点计划。
我认为纸质图书阅读可能会______,我的计划:①______;②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青春之光》(节选),完成问题。
①“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家所在的田阳县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②黄文秀冒着雨出发了。雨起初还小,渐渐变为瓢泼大雨。黄文秀心急如焚,拨通了村支书周昌战的电话,商讨防洪对策。赶到凌云县路段时,暴雨倾泻,几乎看不清道路,巨大的水流仿佛要将车掀翻,冲走。黄文秀困在车中,进退两难。
③2019年6月16日晚11点43分,她将拍摄的视频发到工作群里:“我被洪水困住了,有一辆车已经被水冲走了!”
④凌晨1点之后,再无消息。
“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
⑤周昌战至今记得2018年3月26日第一次在镇政府见到黄文秀的情形。清秀的圆脸,个头不高,扎马尾辫,戴一副黑框近视眼镜,这位新来的百坭村第一书记“看上去文文弱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样子”。她能担负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吗?周昌战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⑥黄文秀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贫困户家摸底。
⑦百坭村有11个自然屯,共472户,其中195户是贫困户。这些屯子分散在山坳里,山高路陡,上门一趟十分不易。让黄文秀意想不到的是,村民们要么推说有事,要么闭门不见。“这么年轻,来也就是镀镀金、走走过场,”村民们直言不讳,“一个女娃娃,我们不相信她。”
⑧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父老乡亲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得叮当响的日子,怎不让她心焦?黄文秀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走出去之后,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回来的,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如今,连贫困户的门都进不了,回来又能干什么呢?
⑨整个村庄都沉睡了,十平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⑩那一夜,黄文秀是怎样给自己鼓劲的?人们已无从知晓。不过,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第二天天一亮,她就找到了村里的老支书,向他请教。老支书的话平平淡淡,却语重心长:“老百姓们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纳你了。”
此后,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人家去田里干活儿,她就去帮忙;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她卷起袖子就帮着打扫院子。她还学会了桂柳话,走到哪里都和村民们熟络地打招呼。慢慢地,村民们对她打开了家门,敞开了心扉:“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百布屯、百爱屯、长沙屯……每走访一户,她就在本子上做一个标记——村部用五星标识,圆点代表人家,短线代表山路或河流。两个月的时间,黄文秀用双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沟沟坎坎,逐一走访了村里的贫困户。小小一个点,短短一条线,浓缩了百坭村的山水风土、村情民意,汇成了一份贫困户分布图。有了它,黄文秀心里有底了。
脱贫攻坚要“扶志”,更要“扶智”,上学、看病、衣食住行,一样都不能少。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百坭村气候湿润,沙质土壤适合砂糖橘生长,抓产业富民,首选砂糖橘。可村民缺少技术,看天种,靠天收;交通不便,销路不畅……要把砂糖橘产业做大做强,就得找好带头人,打通销售渠道。和周昌战合计了砂糖橘产业的发展前景后,带领全村人脱贫的路线图在黄文秀心中清晰起来。
(节选自《青春之光》)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并说说文章开头的写法特点及作用。
10.任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
(2)整个村庄都沉睡了,十平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
11.文中运用不少内容写村民们对黄文秀的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目的。
12.节选部分插入一张黄文秀绘制的百坭村贫困户分布示意图,你觉得有必要保留吗?说说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一首歌
席慕容
①我是不到五岁就进了小学一年级的,在南京,在逸仙新村附近的一个小学里,我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上海,在南京,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②这么多来,我不单牢牢地记住了这首歌,并且还记住了教室里地板上温暖的阳光,和窗外对有人对着我微笑的外婆的微笑。
③我的女儿是在新竹上的幼稚园,三岁多的小女孩,每天早上去混两三个钟头,也不过是去混吃混喝,随便地唱唱玩玩罢了。所以那天下午,当她说要唱一首新歌给我听的时候,我并不太在意,埋头在书桌前的我,也不过如平日那样,随口地应答着她罢了。然而,我小小的女儿却认真地唱起来了,用她那稚嫩的童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 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台北,在新竹②, 我的朋友在这里。
④刹那之间,几十年来家国的忧患,所有的流浪、所有的辛酸都从我心中翻腾而出,我几乎要失声惊呼了。转身站起来面对着女儿。
⑤不解人事的女儿还抬着头问我: '妈妈,宝贝唱得好不好听?'
⑥我小声地回答她:'好听,宝贝唱得好听。'
⑦孩子没有听出我声音里的哽咽,她高高兴兴地一边唱一边跑出去找小朋友玩了,我一个人站在屋子的中间,发现热泪已流得满脸。
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那个后山上开满了油桐花的小小学校里的孩子们,对他们那样羡慕的原因吧。
⑨是今年五月初的时候,我们新竹师专美术科的师生一起下乡,到苗栗县③南庄国小一场'艺术服务社会'的活动。
⑩南庄国小实在很小很小,紧紧地贴在山边。周围全是山,全种满了油柚,正开着一簇一簇的白花,风吹过来,后山上的白花就一瓣一瓣地飘落下来,有的飘到山上人家的屋顶上,有的就飘落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
这些在山间长大的孩子们,有着和城市里的小孩们一样的自信,跳得好极了。他们的面容都长得很饱满,身体也很结实,低年级那些挑毛巾舞的小朋友们更是扭得很自在、笑容可掬,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在他们跟着音乐节拍舞动的时候,后山上的人家,也都站出来从高高的街边俯瞩着我们。有老人,也有抱着幼儿的妇人,也有荷锄而过的农夫,都靠在街道的红栏杆上,笑嘻嘻地往下看,并且一边还指指点点的。
我想,他们一定是在指着哪一个特别高大的是谁家的儿子,哪一个扭得特别厉害的是谁家的小女儿吧。在这样一个小小而安定的社会里,操场上一半的小朋友,他们大概都认得出的吧,虽然也许叫不出名字,但总知道是哪一家的孩子或孙子的吧。
在这个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有多少他们自己无法体会出来的幸福呢?可是说不定,他们反而会找出成打的缺点来,他们会觉得这里太偏僻、太闭塞,生活太死板,太缺少变化,因此,在他们成为少年以后,这样安定与安静的气氛反而会使他们觉得烦燥和苦闷,恨不得能冲出去,到另外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去做一个潇潇洒洒的流浪者的吧。
可是,他们哪里会知道,有多少流浪的人渴望能找到这样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小角落呢?有多少流浪的人捧着一颗憔悴的心却找不到可以安歇的地方呢?
活动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小小的开幕式,师生们聚在一起听教育部的一位司长讲一段话,他对小朋友说: '我三十年前第一次走出校门来教书就是在这个学校,面对着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小朋友,所以,今天看到你们,就好像又回到三十年前一样……'
他对小朋友说话的声音特别温柔,和地平常少事公办甚至有点盛气凌人的语调完全不一样,站在礼堂的后面,我不禁动容。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较为软弱的一点吧,面对着和三十年前一样的天真纯洁的小面孔,再刚硬的人也不由得要变成极为温柔的吧,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要妒忌他呢?经过了这样悠长的岁月,还能回来细数他少年时的脉络,还有同样的山,同样的树,同样的校舍,同样的操场,甚至差不多同样的小小面孔来迎接他,他的幸福真是难以衡量的了!
而我是要羡慕他还是妒忌他呢?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风沙特别大的黄昏,或者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原野,或者在刚亮起灯来的城市里,在火车慢慢驶开的月台上;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又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是我的歌。
我并不怨怪我的父母,我也不怨怪我的国家,可是,命运给我的,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安排啊!我有一个很美丽的汉文名字,可是,那其实是我的蒙文名字的译音而已,我有一个更美丽的蒙文名字,可是却从来没有机会用它。我会说国语、广东话、英文和法文,我可以很流利地说、甚至唱,可是我却不能用蒙古话唱完一首歌,我熟读很多国家的历史,我走过很多国家的城市,我甚至去了印度和尼泊尔,可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故乡。
(21)察哈尔盟明安旗,一个多遥远的地方!父亲说:明安在蒙文里的意思是指一千只羊,就是说那是一个很富裕的地方,那里羊多,草又肥美。而今夜,在灯下,我实在忍不住要揣想,如果我能在一块广阔而肥美的草原上出生长大,今天的我,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了呢?
(22)在我的心里,会不会有一首不一样的歌了呢?还是说,我也许会和那些在满山都种满了油桐的小小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一样,觉得日子太单调、生活太平凡,因而对外面的一切有了无法抑止的激情,甚至在梦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个永远的流浪者呢?
(23)梦 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满意呢?
【注】①席慕容:蒙古族,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四川,1949年去香港,1954年迁居台湾。②新竹:台湾西北部城市。③苗栗县:位于台湾中北部,多山。
13.分析第 段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14.文章结尾三段连用问句,请赏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15.文章的标题“有一首歌”内涵丰富,试做简要分析。
16.以第 段为例,赏析席慕容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 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 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18、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和分析其性格特点。
19、.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0、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C 3.B 4.示例: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5.① 在“优秀文化”后加“是否”。 6.示例一:【甲】段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汉字”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与汉字的密切关系(密不可分)。 示例二:【乙】段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根”和“血液”比喻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 示例三:【乙】段运用了借代手法,用“鼠标”和“笔杆”分别代指电脑和书写,具体而形象。7.A 8.(1)数字化阅读的阅读率较高,其次为图书,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较低,从2021年到2023年,期刊和报纸的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图书基本不变,数字化阅读呈现上升趋势;从2021年到2023年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有所减少。
(2) ①. 有所减少 ②. 示例:可以征订一些期刊和杂质,丰富纸质图书的阅读类型 ③. 示例:以纸质书代替电子书的阅读
9.节选部分写了黄文秀关心灌溉农田的水渠,路遇洪水不幸牺牲和开始扶贫工作时两个月时间逐一走访贫困户。倒叙开头的写法,制造紧张气氛,暗示人物将有不好的处境。对事情的“因”的详细介绍也有用,突出了黄文秀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 10.(1)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夜晚村庄的寂静,衬托黄文秀深夜不眠的孤独无助,表现了她刚开村庄工作无法开展时的苦闷茫然。
(2)示例: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夜晚村庄的寂静,衬托黄文秀深夜不眠的孤独无助,表现了她刚开村庄工作无法开展时的苦闷茫然。 11.写村民们对黄文秀由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打开家门,敞开心扉的态度变化,侧面烘托了黄文秀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甘于奉献、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 12.黄文秀绘制的百坭村贫困户分布示意图,形象而有力地表现出她工作的踏实和仔细,突出表现了她甘于奉献、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所以很有必要保留。
13、这一段既描写孩子们们的健康快乐,又细数围观者的神态、动作,呈现出孩子们舞蹈时的欢乐场景。与第⑩段的景物描写一起,勾勒出一个小而单纯的社会环境与和谐安定的生活氛围。与作者辗转颠沛的生活经历和漂泊无根的生命体验构成强烈的对比。
14.这些问句是作者对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个人的文化性格、心态之间关系的追问,体现出作者思绪的不断推进。一连串问号的叠加,使这些问题愈发难以解答,发人深省,引人感慨。
15“有一首歌”一方面是实指,指作者小时候所学会的一首儿歌,在与女儿所唱儿歌的比较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动荡变迁;另一方面是虚指,指作者心中故乡的歌,是作者对故乡的情愫,包含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引发她对“命运的可能性”的揣想。
16.(1)语言特点:整句的表达、诗化的语言、语言的画面感;(2)表达效果:抒情性强、富有感染力
17、A C
18、①临危受命,办事利落:在花费紧缺的情况下,接受村主任让他弄化肥的任务,他立即搭车进城,三五天拉回一车尿素;在遭遇干旱时接受村主任让他找人帮村里打井的任务,他立即进城不到两天就带回儿子的五万块钱。
②热情大方,关心村里: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井水。
③有虚荣心,胸无城府:经常说自己儿子当大官,要坐儿子坐的小车回家;在回答村里人及媳妇们的问话等情节中显示出他的坦率真诚,没有心计。(每点两分,答到其他特点,概括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19、①插叙。小说插叙了清风娃给乡亲们买化肥,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捐钱给乡里打井抗旱等事情,突出了清风娃这个人物形象,使主题更鲜明、深刻。
②侧面烘托。如写基德老汉没搞到儿子批的平价化肥,没得到儿子送的好烟好酒,没坐到儿子坐的小车等,烘托出清风娃的公正廉明;写基德老汉带回儿子的五万元钱给村里打井抗旱,即烘托出清风娃的奉献精神,情系乡亲,更折射出他对民生关切的人文情怀。
③对比。将“狗毛”每次回村开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带把烟的情形与“清风娃”不给父亲送烟酒、派公车进行对比,反衬出清风娃的清正廉洁。
20、示例:①从人名上看,“清”即“清风娃”他虽然出场不多,但他是小说主要讴歌的对象,以“清”为题,突出了“清风娃”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②从构思上看,以“清”为题,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小说情节的发展,几乎都与“清风娃”这个人物有关。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以“清”为题,彰显了人物的品格特点。“清”含清廉、清正等意,小说通过基德老汉烘托出“清风娃”的清廉公正等高尚品质。
④从主题思想上看,以“清”为题,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小说旨在表达对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的颂扬和期盼。(每点两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