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产业转移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产业转出区和承接区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辨证认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本节课的思路:
Q1:什么是产业转移
Q2:为什么要产业转移
Q3:产业转移对转出区、承接区的区域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
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2.方向
原生产地
其他地区
经济发达区
经济欠发达区
3.类型
国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课前自主学习
产业转移
开辟国际市场
避开各种限制
市场变化
市场因素
数量、质量、价格
劳动力因素
政策因素
迫使企业外迁
吸引企业进驻
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
国际形势变化
国家政策调整
原生产地
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间接干预
项目审批
价格管制
紧缩信贷
提供优惠
改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水平
课前自主学习
二、课前练习
1.B 2.A 3.D 4.A 5.A 6.C 7.B
√
√
(2016年全国2卷,3-4)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 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
7.南康木匠大批返乡开办家具企业的主要原因是
A.南康资金雄厚 B.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C.南康木材丰富 D.沿海地区家具需求上升
(2018年海南卷6)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地处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森林覆盖率高,是传统的“木匠之乡”。2008年后,大批在沿海务工的南康木匠返乡开办家具企业,木材从东南亚进口,产品面向中低端市场,销往全国各地。2016年,南康已有家具企业7500多家,从业人员40多万人,产值达1010亿元。据此完成第7题。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原产地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生产利润减少
产品销售市场改变,扩大市场面临障碍
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
最终目的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销售市场
获取最大利润
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 = 总收益 — 成本
max
min
max
寻找最佳区位,降本增效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规律1:转移方向
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我国产业转移路线
图4.30 日本的三次工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轻工业
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
重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基础工业
提高科技水平
规律2:转移主体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图4.30 日本的三次工业结构调整
失业率升高
产业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环境污染减少
思考:日本的产业转出对承接区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环境污染加重
经济、社会、环境
/正面、负面
转出地
引凤筑巢
转入地(承接区)
大本P70
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
腾笼换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世纪70年代,半导体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造就了富士通、日立、东芝、NEC等世界顶级的半导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美国逐步把IC的设计与制造进行分离,并将制造业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我国台湾转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日月光等大型厂商。如今,中国已成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核心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有布局,并在大幅增加投资力度。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下图为半导体产业链示意图。
【课堂练习】
(1)分析半导体产业第二次转移时,美国将IC的设计环节留在本国而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4分)
(2)说明中国承接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6分)
(3)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6分)
设计
营销
加工
附加值
(1)分析半导体产业第二次转移时,美国将IC的 设计环节留在本国而将 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4分)
IC的设计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利润高;制造环节利润较低。
设计环节
制造业
比较
考点:产业转移的原因
微笑曲线
上游
下游
在芯片产业链中,上游主要是指原材料供应商、设计公司和制造设备厂商,其中原材料包括硅片、封装材料、薄膜等;//设计公司主要负责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厂商则负责供应晶圆制造设备和封装测试设备等。
(2)说明中国承接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优势条件。(6分)
考点: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资金充裕。
(上游)劳动力成本较低;
(下游)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发展迅速,消费市场广阔;
如今,中国已成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核心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有布局,并在大幅增加投资力度。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下游
上游
注意: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具体思路
(1)分析影响产业(工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确定出 因素
主导
(2)对比分析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的
区位条件
(3) ,确定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综合分析
(3)简述半导体产业转移对中国产生的有利影响。(6分)
考点:
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
如今,中国已成为半导体产业第三次转移的核心地区,几乎所有的大型半导体公司均在中国有布局,并在大幅增加投资力度。我国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半导体产业下游发展兴旺,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
有利于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
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加我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有利于提升我国半导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的科技发展等。
(2019年全国1卷,36(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对接高考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城市较多
市场需求量大
澳大利亚东南部,殖民者最早开发
开发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好
铁路、公路、海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
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便利
劳动力相对充足
补充答案:①技术水平高,人才众多,信息通达度高;
②整车厂和零部件工厂集聚,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③临海,环境容量大;
考查知识点----工业区位
(人口相对密集)
(1)自然: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经: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政策等。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总需求量小/市场规模小
地广人稀
国土面积大
品牌、型号更多
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
原本多样化的市场
对汽车种类、型号需求多样化
消费者
选择更多
每种……需求都较少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
运输距离长
铁路、航空等替代性运输方式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人口总量小
各地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加剧国内汽车市场竞争
补充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劳动力成本高
发达国家
市场需求量小
补充答案:①布局在发达的大城市,土地租金高;
②由美、日等品牌公司控制,缺乏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研发成本高。
难以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考查知识点----工业区位
(1)自然: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经:市场、交通运输、科技、劳动力、政策等。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发达国家)汽车生产成本高的原因?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生产成本高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经济下滑
考查知识点----产业转移对区域(迁出区)发展的影响
影响
正面
负面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5)。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外商撤离
投资减少
零配件、物流运输、零售等相关产业萎缩
失业率提升
产业升级
居民收入下降
市场
政策
经济水平
劳动力
产业转移
技术条件
影响因素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
向劳动力廉价区域转移
向市场潜力广阔区转移
向政策优惠区域转移
表
现
影
响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