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5 15: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1)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2)参差荇菜,左右芼(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之。
(3)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窈窕淑女 (2)寤寐求之
(3)左右芼之 (4)钟鼓乐之
(5)溯洄从之 (6)蒹葭萋萋
(7)道阻且右
3.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 到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包括 、 、 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4.根据原文填空。
(1)《关雎》中“ , ”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表明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淑女”的句子是“ , ”; 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却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 ”;在幻想中得到心上人,想象和她结婚时的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 ”。
(2)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
长”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 ”这两句诗。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完成各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5.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写出男子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追求的想法。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出男子求之不得,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
C“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写出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幻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他寤寐求之的愿望。
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男子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6.《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7.《诗经》经常使用兴的手法。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请你阅读《关雎》,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兴这种手法的。

8. 炼字《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9.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诗句所要表现的画面。
1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 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蒹葭》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5.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 “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 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 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17. 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释】①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竹本固(牢固)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
C.不终日而毕(完成)  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1.(1) jū yǎo tiǎo qiú xìng wù mèi(2) mào lè (3) jiān jiā sù huí
2.(1)好,善良 (2)醒和睡,指日日夜夜(3)挑选 (4)使动用法,使……快乐(5)逆流而上 (6)茂盛的样子(7)向右迂曲
3.诗歌 西周初年 春秋中叶 305 风 雅 颂
4.(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2)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5.B
6.参差不齐的的荇菜在流水中摇曳着,采摘的人左采右采,不停忙碌着。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使男子奏起琴瑟,以悠悠之声抒发着爱慕之情。
7.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作者以雎鸠鸣叫求偶的行为兴起君子思慕淑女的行为,借助鸟的行为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
8.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9.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0、(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强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11、略。能突出画面特点,语言生动形象。
12、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13、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4 C
15.这首诗抒发了求而不得的惆怅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作 者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理想)的追求、向往。
16.C
17.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18.B
19.(1)第二天,(我)(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2)贤才(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赏识和任用贤才的人来加以区别。 
20.文章末段,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阐述了“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认为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者赏识和任用贤才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才干,从而培养、重用他。诠释了作者希望“用贤者”能够识才、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