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8.1.1健康地生活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1.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科学思维
综合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探究实践
针对当地某种传染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和制作社区海报,宣传传染病预防的科普知识。
展示一段地球上各种生物繁衍生息的视频,涵盖植物的开花结果、动物的繁殖后代以及人类的生育等场景。
提问学生:“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断延续,那你们知道生物是如何将自己的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生命又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有趣的生命延续或生物进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0 分钟)
植物的生殖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如桃花的传粉和受精、种子的形成等,讲解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强调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以及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展示植物无性生殖的实例,如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通过实物或图片介绍操作方法,让学生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和优势,如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母体优良性状等。
组织学生讨论:在农业生产中,哪些植物适合用有性生殖,哪些适合用无性生殖,为什么?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利用多媒体展示皮肤的结构图片,讲解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
展示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摆动、胃酸的杀菌作用等相关图片和视频,介绍黏膜等作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能清扫异物、吞噬和消灭病菌。
讲述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通过图片展示淋巴细胞、抗体、抗原等概念,解释第三道防线是如何通过产生抗体来消灭病原体的。
(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15 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体三道防线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给出一些具体的免疫实例,如皮肤擦伤后愈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等,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免疫类型,加深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理解。
(四)免疫的功能(10 分钟)
讲解免疫具有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说明免疫功能异常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让学生全面认识免疫的功能。
(五)计划免疫(10 分钟)
介绍计划免疫的概念,即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展示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讲解常见疫苗(如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所预防的疾病。
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计划免疫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免疫的功能以及计划免疫的意义等。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七)课堂练习(5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免疫与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讲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昆虫为例,展示家蚕和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图片和视频,对比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的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昆虫。
介绍两栖动物(如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强调其变态发育的特点,以及水环境对其生殖和发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
展示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育雏等阶段,讲解鸟卵的结构及其功能,让学生理解鸟类生殖发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
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利用图片和动画展示人类生殖系统的结构,简要介绍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以及受精过程。
讲解胚胎发育的过程,从受精卵的形成、着床到胎儿的发育成熟,强调母体对胚胎发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0 分钟)
遗传的物质基础
展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举例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等,让学生理解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利用遗传图谱,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过程,重点介绍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基因随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表现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用遗传图谱解释简单的遗传现象。
人的性别遗传
展示人类染色体图谱,讲解男女染色体的差异,即男性性染色体为 XY,女性性染色体为 XX。
利用遗传图谱分析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让学生理解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消除性别歧视观念。
生物的变异
展示不同品种的菊花、果蝇的变异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变异的现象,讲解变异的概念,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组织学生讨论变异的类型,如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和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以及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进行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统计和分析数据,体会变异的普遍性和特点。
(四)生物的进化(15 分钟)
生物进化的历程
利用生物进化树的图片,展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趋势。
介绍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展示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图片,让学生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寻找证据。
生物进化的原因
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通过实例分析,如长颈鹿的进化、桦尺蛾体色的变化等,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是如何推动生物进化的,即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进化有哪些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以及生物进化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强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考试考法
8
小结梳理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近视和“红眼病”都是传染病吗?传染病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传染病呢?
小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了近视,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同桌也患了近视;小丽不注意个人卫生,患了“红眼病”,不久她的同桌也患了“红眼病”。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
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具有传染性。
灰指甲是一种什么病?
为什么传染病很容易流行呢?
疾病名称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 肺结核 近视 病毒性结膜炎 贫血 龋齿 蛔虫病
是否患过此病
是否是传染病
回忆一下从小到大患过哪些病,是否会传染。
在上述疾病中,为什么有的病能够传染?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任务一、判断什么是传染病?
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同为眼睛疾病,二者有何不同?
结膜炎是由外来的致病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近视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传染病的特点之一:传染性
传染病的特点之一:流行性
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结核杆菌
(被染成红色)
艾滋病病毒
蛔虫卵
蛔虫
归纳
任务二、认识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播途径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
流感患者(携带流感病毒)
讲话、咳嗽
病原体
飞沫悬浮于空气中
散播
健康人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原体
1988年我国上海曾经暴发过甲肝,主要是吃了不洁净的毛蚶引起的,毛蚶是甲肝的传染源还是传播途径呢?
是传播途径。
学以致用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
×
切断传播途径
假如我们班有三名同学患了流感,为了防止流感扩散,现在该怎么办呢?
出谋
划策
◆让患者吃药、住院、戴口罩等
◆教室内煮醋、病人用过的东西消毒等
◆没得病的人打疫苗、避免接触患病者、锻炼身体等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切断
保护
预防措施
采取一些安全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或降低疾病的传染,比如在流感流行的时候戴口罩出行、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
请说出下图是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增强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保护易感人群。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疾病的风险。肥皂虽然不能完全杀死病原体,但用肥皂洗手可以减少皮肤上的病菌数量。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切断传播途径。
在疫病的防疫时期,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或产品进行消毒或焚毁处理、对相关物品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
控制传染源。
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保护易感人群。
良好的环境卫生设施、污水处理、饮用水消毒等可从根本上消除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疾病。
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3)保护易感人群
(2)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____________,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 和 相结合。
综合措施
综合措施
重点措施
总结
主题情境 认识多种多样的传染病
1星题 基础练
【任务一 了解传染病的病因和特点】
1.下列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
C
①近视 ②水痘 ③呆小症 ④坏血病 ⑤肺结核 ⑥病毒性结膜炎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⑤⑥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不包括( )
A.植物 B.寄生虫 C.细菌 D.病毒
A
3.[2024·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改编] 病毒最早是由俄国科学家
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的。下列疾病由病毒引起的是( )
C
A.夜盲症 B.蛔虫病 C.艾滋病 D.破伤风
4.传染病的特点是( )
C
A.由病毒引起的 B.具有一定区域性
C.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 D.通过呼吸道传播
【任务二 区分传染病流行的环节】
5.传染病流行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下列不属于传染病流行的
基本环节的是( )
A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6.[2024·聊城中考] 自去年以来,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颇有“你
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人们饱受感冒咳嗽的困扰。呼吸道
传染病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从传染病的基本环节来看,
患者、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
A
A.传染源、传播途径 B.病原体、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D.病原体、传染源
解析: 传染源 病原体。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
的人或动物,而病原体是指引起人或动物患传染病的细菌、
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任务三 辨析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7.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身
体健康,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的是( )
C
A.教室内经常通风 B.班级定期消毒
C.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D.患病同学进行隔离治疗
8. 清代医书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
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从预防传染病
措施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属于( )
C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9. 2024年8月,山东聊城一肉牛养殖场发现个别炭
疽病例。当地立即封闭此养殖场,并对养殖场所有畜养动物
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该方式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
B
A.消灭病原体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2星题 中档练
【任务四 综合认知传染病及其预防】
10.【建构模型】[2024·潍坊期末] 图
中是传染病相关知识概念图,据图分
析错误的是( )
如图所示。
A.传染病是由图中A引起的
B.传染病患者属于B
C.将病死的动物深埋属于C
D.加强体育锻炼属于D
√
传染病
基本环节
传染性、流行性
特点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引起
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包含
控制
切断
保护
预防措施
包含
1. 教材习题:完成P76课后练习。
2实践性作业:调查家里发生过的传染病,向家人宣传如何预防常见传染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