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3.2《呼吸的过程(二、体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已了解呼吸系统组成及肺通气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理解呼吸作用本质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学习呼吸意义及能量供应奠定基础,在呼吸生理知识体系中承上启下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具备一定观察、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尚不完善。通过之前学习,他们对呼吸有初步认识,然而气体交换微观过程较抽象,理解有难度,需教师借助直观手段引导探究 。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构建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气体交换的意义,形成稳态和平衡观。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向他人宣传健康知识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构建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气体交换的意义,形成稳态和平衡观。
2.通过分析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培养归纳和概括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
1.通过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认同气体交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向他人宣传健康知识的
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长时间在封闭的教室里学习,常常会感到头晕。这是大家不断呼吸,使教室里氧气含量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缘故。为什么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的成分不一样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观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从生活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与同学老师表达交流分享。 归纳总结: 实验的原理是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实验现象:A气球:变混浊;B气球: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小组合作完成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与同学表达交流。 跟随老师的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二:学习体内的气体交换 肺内的气体交换 动画演示肺泡内气体交换过程,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如何扩散,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气体扩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肺内的气体交换的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图片展示血液循环途径,讲解气体通过血液循环完成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图片展示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关系图,说明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的场所和参与的物质,让学生自主描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最后归纳总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结果:动脉血→静脉血 呼吸的全过程 构建概念: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这就完成了人体的气体交换。归纳总结呼吸的全过程:肺通气、肺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观看PPT相关内容,跟随老师思路,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并归纳总结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及意义。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肺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气体交换知识,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任务三:自主学习特殊情况下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69最后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进菜窖前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②煤气中毒的原因、症状和急救措施分别有哪些? 举例说明特殊情况下的气体交换: 1.呼吸道是否通畅会影响肺通气。 2.在一些特殊环境中,比如储菜的地窖、废弃的水井,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比较稀薄,人贸然进人,常常会因为肺内的气体交换无法正常进行而发生意外。 3.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煤气泄漏、煤或天然气燃烧不彻底,会造成环境中一氧化碳增多。 快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特殊情况下的气体交换,根据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70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并及时解决。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跟随老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夏天,人在无防护措施的河中游泳时,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冬天,人在烧炭取暖时,容易吸入一氧化碳而中毒。溺水和一氧化碳中毒分别会阻碍呼吸过程中的( D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D.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比较,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C ) A.每次呼吸时人体与外界只进行部分气体交换 B.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C.吸入气体是氧气,呼出气体是二氧化碳 D.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3.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C过程能排出二氧化碳、少量的水和无机盐 B.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 C.C过程的完成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变化有关 D.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A和B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限时练习,展示自己答案或解题过程。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设计一期黑板报或手抄报,介绍呼吸系统容易产生的意外情况及防护措施。(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根据自身情况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更能关注到每位学生。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呼吸的过程(二、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如图片、动画,有效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学生对气体交换过程有较清晰认识。小组讨论和自主描述环节,学生参与度高,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但部分学生对气体交换原理应用仍有困难,后续应增加实例分析;课堂时间把控需优化,练习时间略显不足,今后要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长,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