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在英国,二战后政府部门最高层次的常务次官,由高级的、高资历的常任文官担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采用“掺沙子”的做法,适当地改组常务次官的人员结构。如将她的秘书惠特摩直接任命为国防部的常务次官,任命庇特 密特业为财政部首席次官。据此可知( )
A. “政治中立”的传统原则被破坏 B. 传统文官制度出现重构趋势
C. 高级文官一统天下被彻底打破 D. 政务官的专业能力得到重视
2.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文官制度改革法。该法规定:重申和强调公开竞争、公平待遇、择优奖优、廉洁有效、加强培训、保障文官权益;建立新的考绩制度和实行合理的择优评定工资方法;各部门自订的考核方法中应有工作评估标准等等。这些规定意在( )
A. 防止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B. 保障美国政府公共职务普遍民主化
C. 提高政府官员的福利待遇 D. 适应时代需求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但俸禄由印度负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相互配合,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 )
A. 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 B. 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
C. 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 D. 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
4.19世纪,英国文官考试针对不同职位,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如竞聘工程指挥部建筑绘图员职位的考生要参加16门侧重于工程类的考试,考试范围囊括了建筑业的绝大多数知识。由此可知,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置( )
A. 体现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B. 适应了实际管理需要
C. 丰富了大学课程的内容 D. 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5.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近代官吏任用制度。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僚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 )
①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②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③促使日本教育布局更为合理
④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的色彩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6.近代英国常任文官严格按照文化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等级,低级文官不能直接升任高级文官。英国的政务官和高级文官的绝大多数来自学费昂贵、师资雄厚和教学条件优越的贵族学校——公学或文法中学以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这体现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 )
A. 强化职业道德 B. 实行分权管理 C. 贵族色彩浓厚 D. 违背公平原则
7.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联邦政府官员分成两个集团,即职业文官与政治官员集团。前者是通过竞争考试被选用的,并被划入“职位分类”系统中,不与总统共进退;后者是由总统提名和国会参议院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批准任命,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 )
A. 导致了文官人数急剧膨胀 B. 消除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 完善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8.《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于1883年的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记叙了一个小文官在剧院看戏时不小心冲着一位三品文职将军的后背打了一个喷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将军,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最后惹烦了将军,在遭到了将军的呵斥后一命呜呼的故事。这反映出( )
A. 政党分肥制弊端暴露无遗 B. 文官制度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C. 十二月党人起义遗风未散 D. 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势在必行
9.19世纪中期以来,在英国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 )
A. 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B.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需要
C. 克制了腐败滋生 D. 保证了民主制度实行
10.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这些规定()
A. 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 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D. 确立了政党可以公开参加政治行动
11.阅读“英国文官制度演进的大事轴”,结合所学判断,①处事件的重要意义是( )
①促进了党派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②建立了统一的文官等级制度
③促进了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形成
④强化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据统计,英国1855—1868年录用的9826名文官中,有7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 )
A. 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 B. 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
C. 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 D. 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
13.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 )
A. 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 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 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 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
14.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亦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A. 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 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
C. 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 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15.1868年,自由党人格莱斯顿就任内阁首相。他在调查中发现1855年以来所录用的9826个文官中,完全经过公开竞争考试的仅28人。为此,格莱斯顿绕开议会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委员会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一事件()
A. 确保了文官政治中立 B. 避免了政党分肥现象发生
C. 有利于政治腐败减少 D. 促成了文官与内阁共进退
16.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 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 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 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下图是反映西方文官制度局部发展过程的时间轴。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 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 B. 文官制度建立过程中注重法制化建设
C. 文官制度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 D. 文官制度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传播过程
18.西方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因此,各国文官制度几乎都规定要“政治中立”,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依法办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材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A. 有效防止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B. 和本国政党相互牵制利于民主
C. 有利于保持政府政策的稳定性 D. 保证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高效性
19.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数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B. 政党政治的发展
C. 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 D. 政府职能的变化
20.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一开始实行的是入门摸底考试,这是在招聘某个职位时单独设置的一个水平测试,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这种考试( )
A. 杜绝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B. 折射了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
C. 代表了考试形式的科学化 D. 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观点的理解。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
时期 名称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特点
夏、商、西周 世卿世禄制 宗法世袭 ①______ 贵族政治
战国、秦朝 军功授爵制、荐举制 ②______ 才能、军功 官僚政治
两汉 ③______ 官员举荐 德、才 官僚政治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品评 品第 士族政治
隋唐以后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成绩 ④______
材料二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充完整表中①②③④的相应内容,并概括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4分)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 (4分)
(2)观点: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1分)
理解: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3分)
22.【答案】(1)进步:体现"开放”"公平"的特色(或自由报考)(见材料);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见材料);使中下层读书人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等。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见材料),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
(2)理念:文官考试(或竞争考试);公平公正;择优录用(或注重官员素质)。背景: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政府职能扩展,管理事务日益繁杂,需要建立高效率的政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向社会开放政府公职、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政府管理能力的问题。
(3)缘由:一是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3.【答案】(1)内容:①是血缘;②是举荐、军功;③是察举制;④是官僚政治。发展趋势: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
(2)具体举措: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增加录取名额。
(3)不同之处: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