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929年,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决定设立俱乐部,在革命节日和重大战役胜利后组织召开包括普通操、器械操、拳术、劈刺等红色体育竞赛活动。1933年,红军学校举办“八一”红色体育比赛,涌现出一批特等射击能手和特等掷弹手。至1934年1月,闽粤赣三省的俱乐部数量已达到1656个。红色体育活动的开展( )
A. 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高 B. 实现了“体育军事化”目标
C. 培养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D. 增强抗日军民的军事素养
2.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决议,决定废除“国民革命军”的名号,改称“工农革命军”,“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与国际旗同”。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 发动民众扩大自身革命基础 B. 实现工作重心向农村的转移
C. 借用旗帜展现自身政治理念 D. 深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
3.如图为1927年8月至1928年4月,中共领导武装起义概况图,据此可知( )
A. 党内右倾错误思想指导革命 B. 中共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C. 党的中心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4.1929年在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中,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据此可知( )
A. 中央对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进行反思 B. 党内对于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
C. 革命方向已经偏离八七会议的决议 D. 中央的指示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符
5.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在乡村权力构成中也占重要地位。1934年初,妇女代表占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25%。这表明( )
A. 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B. 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 国民革命推动中国女性解放
6.为了宣传选举,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抗日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救会等纷纷组成话剧团、秧歌队、歌咏队,走村串街进行表演宣传,形象地告诉农民选自己合意的人会带来什么好处。这一举措( )
A. 促进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 扩大了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
C. 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D.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7.1945年8月11日,毛泽东在作《关于日本投降后党的任务》指示时强调:“今冬明春,必须在一万万人民中,放手发动减租。在一切新解放区一律减租,放手发动与组织群众……但是,绝对不可损害甲农利益;富农除封建剥削部分实行减租外,不应加以打击;地主须使之可以过活,没收分配土地是过早的。”这一指示( )
A. 巩固了中共在解放区的阶级基础 B. 否定了没收地主土地的必要性
C. 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消除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8.如图为民盟领导人黄炎培 1946-1949 年间剪贴的部分报纸新闻摘要。这些新闻内容反映了( )
A. 言论自由成为社会各界的心声 B. 国民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C. 政局变化引发民主党派的疑惧 D. 大众传播媒介立场的变化
9.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冬学教育两年后,晋东北这个封建残余比较浓厚的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脱离了过去目不识丁的状态,一般的群众通过学习“能够开路条,写简单的信,记账,特别是村级干部和区干部……进步更快,他们都已经能作简单的工作报告了。”边区重视教育带来的重大成效是( )
A. 推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巩固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D. 减租减息政策成效显著
10.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边区采取适合地域特点的选举方式,如乡选时,根据当时农村文化落后、群众识字率低的情况,采取了“投豆法”“画圈法”“烧窟窿法”“背箱子法”等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使老弱病残及特殊群体,都能行使选举权。这表明边区选举( )
A. 展示出新民主主义性质 B. 意在加强党的执政地位
C. 缺乏现代民主实施条件 D. 运行体制体现人民民主
11.革命根据地第一家合作社于1929年在福建上杭县成立;到1936年,整个根据地共有各类合作社2万个,社员达100万人,其形式有劳动互助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根据地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
A. 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涵 B. 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C. 推动了民间救助体系的构建 D. 意在为革命胜利创造经济条件
1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继续实行“三三制”政策,要求解放区县以上政府聘请一些进步的工商业人士,以及有相当声望的、赞成反美反蒋、赞成民主和减租减息等基本纲领和政策而又没有逃跑的开明绅士担任参议、咨议,或吸纳他们参加一定的工作。这一精神的贯彻( )
A. 使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
C. 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为新中国的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13.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此举( )
A. 说明共和派和君主派的矛盾尖锐 B. 体现了民初政党政治获得发展
C. 对民初政治的稳定具有消极影响 D. 是对西方民主政体的成功借鉴
14.1940年初,毛泽东指出,无论“一般民主”,还是苏维埃制,都分别只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民主。而抗日根据地及未来新中国的“国体”,完全不同于以上两种民主制度,属于“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为此,中国共产党( )
A.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对日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
C. 积极推进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 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15.中央苏区在《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决议》及相关经济工作的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资本家的企业和手工业“尚不实行国有”,“商人的粮食买卖是不禁止的”,“鼓励各种群众的与私人的商业机关的自动性”,提倡和鼓励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上述举措( )
A. 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 B. 完善了苏区的经济体系
C. 解决了苏区经济困难 D. 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1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一些旧歌谣、旧戏、旧民间文学等被改造成“新的娱乐”,如秧歌剧《捉汉奸》,演出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由此可见,当时的这一活动( )
①对传统文艺形式作了全面改动
②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特征
③丰富了根据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④旨在传承和革新根据地的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7.1948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请示报告制度的补充指示》,对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及前委贯彻落实请示报告制度提出具体要求;同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与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联合颁布了《陕甘宁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对审计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实现了向执政党的转型 B. 重视自身治理的制度建设
C. 完成了军事指挥权统一 D. 健全了党内监督审计体系
18.1927年4月,在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发言指出,“革命势力,目前虽见发展,但亦到了一个危机,此后非有一支生力军必归于失败。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毛泽东此论( )
A. 肯定了农民问题同中国革命的结合 B. 成为国共两党解决土地问题的共识
C.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 D. 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
19.如图为民国六年,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委任何应钦为贵州某地军事长官的委任状,后有时任总理段祺瑞的签字。这一委任状可以说明,当时政府( )
A. 积极筹划国民革命运动 B. 名义上仍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 D. 派系斗争得到有效缓解
20.1930年,赣西南特委的一份报告提及:“苏府(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能解释。”这反映了( )
A. 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共产国际的宣传深入社会基层
C. 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 D. 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趋于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主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响应这一号召,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进行新政协的筹备。由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产生政府,是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最主要的特点。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民革主席李济深、民盟主席张澜和无党派人士宋庆龄。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26人。民主党派人士广泛参政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新中国国家机构的建立,必需大量的有治国经验的人才,安排民主党派人士进入政府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民主党派中拥有一批成熟的政治家,成员文化素质较高,拥有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济管理经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政治影响。
1954年12月21日,人民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指出政协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这样,“中国人民政协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存在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
——摘编自张涛《新中国建立初期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特点》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广泛参政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54年人民政协性质的变化进行阐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的中国,按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东南季风区,二是西北干旱区,三是青藏高原,从这个角度看,把三个板块合起来叫“大一统”。不同自然生态的地方必然有不同的治理方式,“一国多制”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汉民族有丰富的治理农业发达区的经验。清朝又延续了从辽金一直到元多个游牧民族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带入了中原地带,为三大自然地理板块合一,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曹锦清《中国郡县版图: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864年,英国支持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占据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办西北军务,他严选入疆部队,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式和美式枪炮,还命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进武器。前敌总指挥刘锦棠执行先阿后俄、缓进急战、剿抚兼施的收复策略,仅一年半就消灭了阿古柏政权。英媒称“显然中国将不顾一切地坚持其主张”。俄国军事家认为“中国的实力难以估测”。1881年,经过一年艰苦谈判,清政府收回了伊犁。
——摘编自李芳《清军在新疆军事胜利与<伊犁条约>的签订》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自然地理板块走向“大一统”的基本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军取得军事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大一统国家治理方面的跨越性发展。
23.[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小题1】中国共产党推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新中国政权的民主性质;经济恢复和国家管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民主党派成员具有较高素质。
【小题2】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前,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国家的权力机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结束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政治职能。
22.【答案】【小题1】特点: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历代政府与人民共同努力;各民族共同创建;治理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因地制宜、一国多制的治理智慧;经济文化交流交融日益密切;民族凝聚与民族认同不断发展。
【小题2】原因:政府高度重视;用人与收复策略得当;引进先进武器装备;洋务运动的基础;清军上下一心。意义:捍卫了领土主权;维护了新疆稳定与安宁;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利于加强西北边防,抵御外来侵略;展现了抗击侵略的坚强意志。
【小题3】发展: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铲除了民族压迫;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以“一国两制”推进了祖国统一。
23.【答案】【小题1】原因: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活困苦;维护国民政府统治地位的需要;受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影响;应对中共力量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考量;列强向中国转嫁危机;城市金融业出现大量剩余资金;农村调查和乡村自治实验的开展。(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2】特点: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编写专门的宣传材料;颁布相关法律规则;强调农民自愿(自动)结合(参与)重视经济效益和社员共同福祉;合作社种类较多;中共发挥领导作用(以中共为核心)。(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调动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粉碎国民党政权的封锁;巩固了工农联盟,维护了苏维埃政权;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建设有启迪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