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5 16: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rú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1)给划线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编撰( ) 采择( ) rú生( )
(2)【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该书是作者 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杨振声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断章取义”的意思是
(4)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综合性学习
2.实验初中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列是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材料】
为了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时时刻刻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2023年4月28日下午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在这次诵读比赛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人文之美,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①请给上面的材料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②材料中有两处错误,请按照提示修改。
A搭配不当,把“ ”改为“ ”。
B成分残缺,请去掉“ ”或“ ”。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根据诗歌内容,判断诗歌类别。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②仿照示例揭示谜底、补充谜面诗句。
【示例】(谜面)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谜底) 李白
A(谜面)铁马冰河梦,驿外断桥梅。——(谜底)( )
B(谜面)最恨凡尘事, 。——(谜底) 陶渊明
(3)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现代的歌手给古诗谱曲演唱,有人认为这是对经典的亵渎,有人认为更有利于对古诗的传播,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选择题
3.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与外人间隔(jiān)
B.佁然(yí) 往来翕忽(xī) 卷石底以出(quǎn)
C.幽遂(suì) 篁竹(huáng) 曾不盈寸(zēng)
D.溯洄(sù) 篆章(zhuàn) 水尤清冽(liè)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都)
C.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于是)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盖子)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下列一词多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余数
B.为宫室 为:成为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是
C.高可二黍许 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可以
D.东坡右手执卷端 端:东西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端:端正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③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④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②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③宜:和顺、亲善。④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⑤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9.依据你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经》经常使用① 手法。《关雎》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雎鸠和鸣联想到② ;《桃夭》用盛开的桃花,比喻③ 。
10.《诗经》前六篇中,五篇是围绕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它。请你从两首诗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说一说在古人眼中什么样的女子是理想的伴侣。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屋舍俨然 (2)村中闻有此人
(3)使子路问之 (4)子之哭也
12.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苛政猛于虎也。
13.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因何而“皆叹惋”?
(2)【甲】文中的桃花源中的人和【乙】文中的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堍”,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称北方少数民族为狄。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日更定矣
18.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情感;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
六、作文
19.请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②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 zhuàn zé 儒
(2) 经典常谈 朱自清 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3)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4)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编撰:biān zhuàn,编辑、撰写。
采择:cǎi zé,指通过仔细选择来选出合适的。
儒生: rú shēng,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的内容可知,此处书籍是《经典常谈》。《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成语释义。
“断章取义”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通过学习《说文解字》可以了解造字的方法和字形的演变,追究字的本义,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战国策》,可以了解战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古人的岁月。通过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2.(1) 【示例】我班开展(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 发扬 弘扬 “在”“中” 让
(2) 送别诗 山水田园诗 陆游 独爱隐逸花
(3)示例:我认为更有利于古诗的传播,生活中,《经典咏流传》节目就是通过演唱的方式演唱经典诗歌,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接触到诗歌,诗歌与演唱相结合,便于传播,饶有趣味。
(1)①本题考查拟写标题。根据给定的材料内容,提炼出核心信息,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来,形成标题。
材料主要描述了一个班级开展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因此,标题需要包含“古诗词诵读”或“诵读比赛”等关键词,同时要注意标题的字数限制。
示例:我班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
②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为了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句中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发扬”改为“弘扬”;
“在这次诵读比赛中,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一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少主语,应删去“在”“中”或“让”。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第一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感,并提到了两人都是离乡背井、外出做官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送别诗,因为它主要描绘了离别的情感和场景。
第二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这句诗描绘了月光照耀在松树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的美丽景象。它主要表现了自然山水的静谧和美丽,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第三空,结合“铁马冰河梦,驿外断桥梅”可知,谜面化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两句诗,分别出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卜算子·咏梅》,据此可知,谜底为陆游。
第四空,结合谜底“陶渊明”,我们知道他是一个隐士,对尘世事务有所厌倦,喜欢自然和隐逸的生活。因此,空缺的部分应该填入与“隐逸”或“自然”相关的内容。如“一生独爱菊”。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围绕“现代的歌者给古诗谱曲演唱是否有利于古诗的传播”来明确观点,联系实际谈一谈理由即可。
示例:我认为现代的歌者给古诗谱曲演唱有利于古诗的传播。“古诗”即“诗歌”,在古代是可以通过吟唱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诗歌与演唱相结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诗歌,在传承中创新,有利于诗歌的传播。
3.D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A项“间”应读“jiàn”;B项“怡”应读“yǐ”;C项“悄怆幽遂”应写作“悄怆幽邃”。故应选D项。
4.D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D.句意: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盖:原来是。
故选D。
5.B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句意为: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B.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是介词,沿着、顺着;
C.句意为:处处都做了标记。“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D.句意为: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故选B。
6.B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
A.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古义:繁多的样子/今义:繁多的样子;
C.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D.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故选B。
7.B
B.“为宫室”翻译为“雕刻宫室”,“为”意思是做,这里是雕刻。故选B。
8.C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
C.句意: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分析:这个句子的划分是不正确的。在这个句子中,“盖”是副词,表示“原来”,“简桃核修狭者”是动宾结构,表示“挑选长而窄的桃核”,“为之”表示“雕刻它”。正确的划分应该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故选C。
9. 比、兴(赋比兴,也可) 对美丽贤淑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即将出嫁的美丽新娘 10.答案示例一:《关雎》:“窈窕淑女”说明女子美丽贤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句可见女子勤劳;使男子“求之不得,寤寐求之”等句,从侧面看出女子对待爱情谨慎的态度。该女子内外兼修,是理想中的伴侣。 答案示例 二:《桃夭》: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看出理想中的伴侣是美丽的;同时,又是宜家、宜室、宜人的,能够在婚后生活中做到夫妻和睦、生儿育女、使家族兴旺的女子。该女子是美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中的 伴侣。
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关雎》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桃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赞美新娘美丽贤淑,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关雎》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它描述了一位男子对淑女的追求。在古人眼中,理想的伴侣应该是贤良淑德的女子。她们不仅长得美丽,而且具有端庄、善良、谨慎和能干等品质。她们能够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使得家庭和睦美满。在《关雎》中,这位男子看中了一位窈窕淑女,她不仅长得美丽,而且品行端正。他渴望与她相伴,想象着与她一起弹琴鼓瑟,相亲相爱。这位女子就是古人眼中理想的伴侣的典范。她既有外在的美,又有内在的德行,能够满足男子对于伴侣的所有期望。
示例二:在《桃夭》中,古人眼中理想的女子即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娘。这首诗通过桃花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理想伴侣的形象。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的鲜艳来比喻新娘的年轻和美丽。这种美不仅是外表上的,也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同时,通过“灿灿桃花”来形容新娘的适婚年龄和她的魅力。在古代,适婚年龄的女子被认为是最适合结婚的,她们具有生育能力和管理家庭的智慧。另外,诗的第三章中提到“蓁蓁其叶”,寓意新娘能够为家庭带来丰饶和福禄,预示着子女满堂,家庭生活美满。综上所述,《桃夭》这首诗不仅赞颂了新娘的美丽,还对她的婚后生活充满了美好的祝愿。在古人眼中,理想的女子不仅要有外在的美丽,还要能够为家庭带来幸福和繁荣。这样的女子被视为理想的伴侣,因为她具备了成为贤妻良母的所有美德。
11. 整齐的样子 听说 派 你 1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3.(1)桃花源中的人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
(2)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们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生活安定和平;泰山妇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虽然她的亲人相继死于虎口,但相比之下,这里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本文由两部分构成。甲文节选自《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乡,表现了作者陶渊明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乙文则是《礼记·檀弓下》中的一段,孔子借妇人一家被老虎伤害却不愿离开无苛政之地的故事,批判了苛政的残酷。这两段文字共同表达了古人对良好社会环境的追求和对苛政的深恶痛绝,通过对理想生活和苛政之害的对比,启发读者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句意: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闻,听说。
(3)句意:(孔子)让子路前去询问她。使,派。
(4)句意:您哭得这么伤心。子,你。
1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苛政: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等。猛:凶猛。于:比。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第二段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一直与世隔绝,不知外界朝代更迭。渔人向他们详细讲述了外面的情况,他们惊叹于外面世界变化之大,从秦朝到魏晋,历经诸多朝代。更让他们叹息感慨的是,外界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与桃花源内安宁祥和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所以“皆叹惋 ”。
(2)从【甲】文第二段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以及第一段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战乱来到这里,此后一直过着安宁的生活。这里土地肥沃,生活设施完备,邻里关系和睦,没有战争的纷扰,也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不愿离开。
依据【乙】文中“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和“无苛政”可知,她的公公、丈夫、儿子都死于虎口,生活十分悲惨。但她却表示不离开这里,原因是这里“无苛政”,在当时苛政横行的社会背景下,相比外面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这里即便有老虎威胁,可在她看来生活相对安定,所以她选择留在这里。
参考译文:
【甲】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的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您哭得这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妇女)就说:“没错。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4.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5. 像狗牙那样 凄清 更加 有的人 16.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17.D 18. 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14.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方法有: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看句意等。
句意:这地方的灵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限断两处,故断句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5.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2)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清:凄清;
(3)句意: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益:更加;
(4)句意: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或:有的人。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皆:都;若:好像;
(2)自:从;径:一直;逾:越过。
1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A.介词,用/连词,因为;
B.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C.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代词,它;
D.都是代词,“这”;
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小石潭记》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孤寂悲凉的感情;
在《小石城山记》中,“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气。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不超过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城上短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碉堡,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口往里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洞中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中原,却把它摆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有人说:这地方的灵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国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19.无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只要一个作文的题目,前面没有提示性的语言供我们打开思路,初看难度不大,但想写好却有点难度。
以“走进了才知道”为题,题目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走进”,就是深入的意思;一个是“知道”,就是明白、领悟、懂得的意思。写作文时,要围绕着这两个词语来构思。
“走进了”的对象可以是人,比如:父亲、老师、同学、朋友等,也可以是物,如:书、电影等,也可以是一个地理概念,比如:江南、黄河等。这几种思路来构思成文都可以。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只有议论可能是文章缺少灵气。
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在审好题目后,先确定一个写作的中心,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所列的提纲去写作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