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 课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山静日长
罗大经
午睡初足,旋①汲山泉,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②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固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注释】①旋:随即,不久。②麝犊(mí dú):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辞。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之/归而倚仗柴门之下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 多生怪柏
C.不足为外人道也/漱齿灌足 D.欣然规往/欣然一饱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4.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蒹葭》中的“伊人”都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确实 ④浣:洗
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偶舍骑步行/屋舍俨然 B.甫行数里/复行数十步
C.见四野禾苗油油然/屋舍俨然 D.其俗洵美矣/其中往来种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
8.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余 顾 而 慕 之 以 为 此一 家 之 中 有 万 物 得 所 之 意 自 恨 不 如 远 甚 也。
9.甲乙两文所展示的生活图景很接近,但两文所寄托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两文分别说说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确实是) B.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C.使子路问之(派) D.子之哭也(你)
11.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苛政猛于虎也。
12.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桃花源中的人因何而“皆叹惋”?
(2)【甲】文中的桃花源中的人和【乙】文中的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全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髮,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①,作六桥②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③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进贤冠:古时儒者所戴的一种表示身份的缁布冠,这里指弃官退隐。②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称“跨虾六桥”,风景优美。③情障:这里指情缘。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才通人 才:
(2)悉如外人 悉:
(3)余因叹西湖胜景 胜:
(4)是日分韵 是: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16.【甲】【乙】两文同是写景,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A)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今年以来,京畿①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②道涂,毙踣③沟壑。有(B)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C)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④京兆府,征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节选自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有删改)
【注释】①京畿(jī):都城及其周边一带。②馁(něi):饥饿。③踣(bó):仆倒。④敕(chì):诏书。
17.根据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阡陌交通 结合语境及文化常识推测 (1)
群臣之所未言 课内迁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
至或犯法当戮 查找工具书:A.有人,有的人;B.有时;C.或者 (3)(填序号)
咸停征 课内迁移: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4)
18.请将“于”“者”“之”还原到文章括号内。
A( )B( )C( )
19.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秋 又 早 霜 田 种 所 收 十 不 存 一。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
21.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陶渊明和韩愈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有删减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论止盗》
【注】①上:特指君主、帝王,这里指唐太宗。②哂:讥笑。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故不暇顾廉耻耳 ④自是数年之后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具答之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上哂之曰 D.民之所以为盗者
24.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25.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① 和②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的目的是③ 。
参考答案
1.D 2.(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用)草书(写)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 3.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4.同意。桃花源是渔人偶然闯入却又失落的理想社会,象征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伊人”始终隔水相望,象征理想或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朦胧与虚幻;二者均以距离感和不可及性,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开放性题目,学生若答“不同意”但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5.[甲]文:描绘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乙]文:表现作者对与世隔绝、自由悠闲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罗大经的《山静日长》两篇古代散文,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理想和情感表达。《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乌托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山静日长》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隐士在山野间的闲适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热爱。两篇文章虽然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前者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后者则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们\助词,的;
B.隔绝\极;
C.值得\脚;
D.高兴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故选D。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都。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乐:快乐。(2)兴:兴致。则:就。吟:吟诵。或:有时。草:写。烹:煮。茗:茶。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出门走到溪边,偶然遇到老农夫和老渔翁,问问他们种的桑树和麻,说说稻谷的收成。分析:“出步溪边”表达的是出门走到溪边这个行为动作,是一个完整的表述;“邂逅园翁溪叟”说的是遇到了园翁和溪叟,“邂逅”是谓语,“园翁溪叟”是宾语,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构;“问桑麻”和“说粳稻”分别是与园翁溪叟交流的不同内容,“问”和“说”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动作,各自表意完整。
故断句为: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4.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里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和乐,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苛政的理想社会。然而从原文中“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以看出,渔人离开后再想寻找却找不到了,刘子骥想去探寻也没有成功,这表明桃花源是偶然被发现又难以再次寻觅到的,象征着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美好社会,如同乌托邦一般可望而不可即。《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伊人”在河水的对岸,主人公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漫长,顺流而下找她,她又仿佛在水中央,始终与主人公隔着一段距离,只能远远地望着却难以真正触及。“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反复强调了“伊人”的难以接近,她象征着一种理想或者美好的事物,给人以朦胧虚幻的感觉,难以真正得到。所以,《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蒹葭》中的“伊人”都以距离感和不可及性,暗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都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作者描绘了桃花源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这是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以及“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语句,体现了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地方。作者通过描写这样一个理想世界,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一样和平安定,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乙:“午睡初足,旋汲山泉,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描绘了作者午睡后悠闲地汲泉煮茶、漫步山间、与自然亲近的情景,体现了一种自由惬意的生活状态。“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写出了作者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家常便饭,然后在窗前写字、赏画、吟诗、品茶的生活,充满了闲适与乐趣。“出步溪边,邂逅固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表现了作者与村翁交谈农事的场景,生活简单而充实。“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些内容整体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与世隔绝、自由悠闲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渔人)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地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午睡刚醒,马上汲取山间的泉水,煮上苦茶品尝。不慌不忙地走在山间小路上,抚摸着松树竹子,和麋鹿小牛一起在高大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坐在溪边玩弄流水,漱漱口洗洗脚。回到种着竹子的窗边后,妻子和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饭,高兴地饱餐一顿。在窗前提笔写字,随意地写个几十个字,展开所收藏的法帖、墨迹、画卷,尽情地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或者写一两段《鹤林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走到溪边,偶然遇到老农夫和老渔翁,问问他们种的桑树和麻,说说稻谷的收成,比比天气的阴晴,算算季节的变化,互相畅谈一番。回家后,拄着拐杖站在柴门下面,这时夕阳已经挂在山上,山间呈现出万紫千红的颜色,瞬间变幻万千,美妙得简直可以映入眼帘。
6.A 7.(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2)大概这是江北的风俗,妇女们也参与耕田劳作。 8.余顾而慕之 /以为此一家之中 /有万物得所之意/ 自恨不如远甚也。 9.甲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通过描绘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以及未能比及的遗憾之情。
甲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渔人的偶遇和离开,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不可得的遗憾。乙文《乙亥北行日记》则通过描写江北农村的田园生活,展现了作者对朴实勤劳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两文虽都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但甲文更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乙文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赞美与反思。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是动词,舍弃/“舍”是名词,房屋的意思;
B.两句中的“数”都是“几”的意思;
C.两句中的“然”都是用在形容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D.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那,那里”的意思;
故选A。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词语:
(1)云,说。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复,再。
(2)盖:大概。俗:风俗。亦:也。
8.本题考查断句。
“余顾而慕之”是主谓句,表示作者看到并羡慕这个场景。“以为此一家之中”写我认为的对象,“有万物得所之意”这部分是作者对所见场景的评价。“自恨不如远甚也”是作者对自己与这一家的对比。
结合句意“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可断为: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对比分析。
根据甲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居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和压迫,人们和睦相处,这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根据乙文中“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和“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可知,作者看到的是一幅家庭和谐、男女老少共同劳作、生活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和谐安宁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同时也通过“自恨不如远甚也”表达了自己未能达到这种生活状态的遗憾之情。
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0.A 11.(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12.(1)桃花源中的人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2)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们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生活安定和平;泰山妇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虽然她的亲人相继死于虎口,但相比之下,这里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两段经典文言文,分别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礼记·檀弓下》中的“苛政猛于虎”故事。两段文字虽风格迥异,但都通过具体情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乌托邦,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苛政猛于虎”则通过泰山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苛政对百姓的残酷压迫,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两段文字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一者追求理想,一者批判现实,共同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与人文关怀。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有误,句意:房屋排列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互相听到。
(2)苛政:苛酷的统治;于:比。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知,渔人向桃花源中的人详细讲述了外面世界的情况 ,他们此前与世隔绝,对外面朝代的更迭都不了解。由此可知,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是因为听到渔人讲述后,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经历了多个朝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
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中的人是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此后与外界隔绝,这里土地平坦,屋舍整齐,有各种资源,人们安居乐业。由此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们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生活安定和平 。
结合【乙】文“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何为不去也?”“无苛政”可知,泰山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都死于老虎之口,但她仍不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由此可知,泰山妇人不愿意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苛政,虽然她的亲人相继死于虎口,但相比之下,这里的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参考译文:
【甲】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13. 仅仅,只 全,都 优美,美好 这 14.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 15.(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2)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沿途(的风景)也很好。 16.甲文勾画出桃花源一幅和谐安宁的田园图画,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描绘极乐寺优美的景致,表达出作者对官场的鄙弃,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渴慕。
《桃花源记》与《极乐寺纪游》虽同为写景之作,但情感表达迥异。《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表达了陶渊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感宁静而超脱。而《极乐寺纪游》则通过极乐寺的景色,抒发了袁宗道对西湖胜景的怀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情感中带有几分无奈与感慨。两文虽景致相似,但一者追求世外桃源,一者感叹现实羁绊,情感基调各具特色。
13.本题考查实词。
(1)句意:仅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2)句意: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悉:全,都。
(3)句意:我于是感叹西湖美好的景色。胜:美好。
(4)句意:这一天(大家)按照韵脚写诗。是:这。
14.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大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
“殿前剔牙松数株”,“殿前”表示地点,“剔牙松数株”是说大殿前有几株剔牙松,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在这里断开。“松身鲜翠嫩黄”,描述松树躯干的颜色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表达完整,在“嫩黄”后断开。“斑剥若大鱼鳞”,进一步描述松树躯干的外观像大鱼的鱼鳞,是对前面“松身”特点的补充说明。即断句应为: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去:距离;可:大约;路径:路途、沿途(这里偏指沿途风景);佳:美好。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桃花源记》: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些句子描绘出桃花源内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竹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相互听闻,人们在其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作者通过对桃花源中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一幅和谐安宁、没有战乱和剥削压迫的田园图画。这种美好的景象与当时东晋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乙文《极乐寺纪游》:根据“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可知,此句描述了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沿途的风景很好,骑马行走在绿荫之中,就像张着车盖一样。大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围粗。通过对沿途及极乐寺周边景致的描写,展现出了此地景色的优美。
根据“余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可知,作者在这里感叹西湖的美好景色,自己已经梦到很久了,什么时候能弃官退隐,做西湖六桥下的游客,了结自己对这山水的一段情缘。“挂进贤冠”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强烈渴慕之情,渴望能够摆脱官场束缚,尽情享受山水之乐。
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乙】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当天每人分别押一个韵,各自做了一首诗,然后道别。
17.(1)交错相通(2)说(3)C(4)全部 18. 之 者 于 19.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20.现在瑞雪频繁降落,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21.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韩愈则通过描述天旱人饥的惨状,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朝廷的劝谏,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韩愈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两篇文言文,展现了两位文人对现实社会的不同态度。陶渊明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理想化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逃避,追求一种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生活。而韩愈则直面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通过上疏陈情,呼吁朝廷减轻百姓负担,体现了他积极入世、关心民瘼的责任感。两篇文章在主题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社会现实时的不同选择与思考。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语境推测法理解,前文提到桃花源里的地势很平坦,屋舍很整齐,里面的物产很丰富,这是一个非常和美的世界。这是渔人出入桃花源看到的景象。根据文化常识可知,“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那么可以推断出“阡陌交通”是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2)根据“关联教材”可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言:说。据此可知,“群臣之所未言”中的“言”也是“说”的意思。群臣之所未言:大臣们没有上奏。
(3)根据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确定选A,至或犯法当戮: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至:有人。
(4)根据“关联教材”可知,咸来问讯:就都来打听消息。咸:都。据此推断“ 咸停征”中的“咸”是“都”的意思。“咸停征”的意思是:全部停止征收。
18.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
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者:代词,可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的人”或“……的东西”。
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A.“良田、美池、桑竹”是定语,文章要将这些景物归类,此处应填的是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助词,可填“之”;
B.“有(B)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这是对称句式,“有(B)”“无者”指的是“能够缴纳征税的人”和“不能够缴纳征税的人”应填“者”
C.“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C)赤子”,可知,其句意是“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填写应为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填“于”。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先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句子成分进行断句。
句意: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秋又早霜”谈的是天气情况,“田种所收”谈的是田里的情况,“十不存一” 继续谈因为天气田里收成情况,故分别断开。断句: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在完整翻译的基础上,注意重点字的意思要呈现出来。重点词有:
频:频繁。降:降下。必:一定。丰:丰收。
2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A)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人平等、民风淳朴、安定美好的世界。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东晋此时社会非常黑暗,人们生活痛苦,而陶渊明显然是虚构了一个美好的、自己和人民都向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构的,是不可能在当时出现的,这固然展现了陶渊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美好的向往,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陶渊明选择创造一个美好的虚构世界,自己避世隐居,而没有积极主动地改变世界,这体现了他的思想消极的一面。
结合乙文第一段“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B)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可知,在文章里面,韩愈描述了当时天旱导致收成不好,人们因此忍受饥饿,甚至有些家庭因为饥荒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不少人都凑不出赋税的钱,他向皇帝上奏社会上黑暗而又混乱地社会现状,想让皇帝知道社会的真实情况,呼吁皇帝关注民生,减轻百姓地赋税负担。
结合乙文第二段“伏乞特敕京兆府,征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可知,面对社会的问题,韩愈是积极主动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一方面把真实情况呈现给皇帝,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提出解决的意见,尽力想去做一些事情,改变社会现状,表现出他的积极的态度。
参考译文:
甲: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乙:
今年以来,京师周边各县,夏天碰到了大旱灾,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甚至听到有人扔掉孩子赶走妻子,就为了能吃上一口饭;拆掉房子砍伐树木,来凑够纳税的钱,大街上满处都是饥饿寒冷的人,许多人饿死在了路边的沟里。有钱人家有能力都已经纳了税,而穷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压榨。我愚蠢地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大臣们没有上奏,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
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您还饶恕了他,更何况这些无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处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们呢?再说京城是国家的心脏,一个国家根本所在,这里的老百姓应该受到更多的照顾。如今瑞雪连续降下,明年一定是丰年,如果急于逼迫百姓强征赋税不但不能多收税,还会伤害到百姓的积极性,而缓征赋税就会给百姓留下余地因而能维持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万分恳请陛下您能颁下告示给京兆府,今年应征钱粮赋税而没有征收的,前去征收但还没有缴纳的,今年全部停止征收,等到明年蚕丝、麦子收获以后,老百姓收获完毕还有节余的时候再征收。
22.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所以 这 23.D 24.(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使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还用得着严厉的刑法呢! 25. 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文言文,展现了古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甲】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乌托邦,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乙】文《唐太宗论止盗》则通过唐太宗的言论,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赋役繁重与官吏贪腐,并提出了“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的治国理念。两文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前者通过虚构的理想境界表达批判,后者则通过具体措施展现了对现实的反思与改进。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②句意: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③句意: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故:所以。
④句意:从这以后,过了几年以后。是:这。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指桃花源中的人们;
B.代词,指盗窃行为;
C.代词,指提出“重法以禁之”的大臣;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故选D。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何世,什么朝代;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②重点词:衣食,指吃的穿的;则:就;安:哪里。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结合【乙】文内容,从“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可知,唐太宗认为百姓做盗贼的原因是过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兵役,同时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也就顾不得廉耻,甘愿去做盗贼。由此可知,桃花源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那里没有赋繁役重和官吏贪求。
第三空,结合【甲】文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当时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隐晦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乙: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因为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还用得着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