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 课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 课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5 16: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 课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③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④,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⑤,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⑥,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一和尚名;其人不详。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③趺(fù)坐:双脚交叠而坐。④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⑤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⑥相属(zhǔ):不相关。
1.为加点字注音。
隔篁竹 参差 悄怆幽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悄怆幽邃 (4)与之语
3.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 ,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也?
译句:我们则暗笑那些设席饮酒的人, ,完全不相关,也不知乐从何来。
4.仿照下面示例,请赏析【乙】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中“鱼影”的侧面描写的妙处。
示例:【乙】文中“浪纹树影以为侑……”,不直接写春游之乐,而是从“树影”等景物的可人温馨来侧面烘托,尤其是赋予“树影”以人的性情,成了劝食劝酒的人,起到了情景交融、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
我的赏析:【甲】文中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②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有删改)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缝。②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澡布,激起水花。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2)不可久居 居:
(3)疾趋,度石罅 趋: (4)而犹不忍去 去: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7.【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甲】文突出了水的① ,【乙】文突出了水的②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②,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③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④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改动)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一种测量水的深度的方法。③崖:边。④掬(jū):捧。⑤余甘:橄榄的别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潭西南而望 循山而东
C.乃记之而去 则有去国怀乡
D.书以付过 撰长书以为贽
9.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其中“心乐之”三字写出作者听到玉环碰撞发出声音时的欣喜之情。
B.第②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潭中鱼儿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烘托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
C.第③段“斗折蛇形”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岸的交错不齐。
D.第④段作者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1.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请你说说柳宗元《小石潭记》是如何突出水的特点的。
12.柳宗元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样仕途不畅,几经贬谪,甲、乙两篇文章都写于各自的贬谪之地。面对人生困境,二人心态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③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1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
①斗折蛇行( )
②子瞻名之曰“快哉”( )
③以其境过清( )
④穷耳目之胜(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不以物伤性 B.不可知其源 其势益张
C.出淤泥而不染 隶而从者 D.心乐之 以天下之所顺
15.把【甲】【乙】两文段的画线句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16.柳宗元和苏辙都是被贬谪后而分别写出【甲】文和【乙】文,但两文所表达的情怀不同。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更欣赏哪种情怀呢?请结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怀,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菜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1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若空游无所依 词语推断法:比比皆是 有口皆碑
(2)乃记之而去 查阅字典法:①赴,前往。②距,距离。③离开。④表示行为的趋向。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3)怡然不动 课内迁移法: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9.【甲】文第②段写景堪称经典。请任选其中一种景物,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该景物特征的?
20.【甲】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乙】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张岱(1597年~1679年),号陶庵,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抚今追昔,寄托故国之思,穷困潦倒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韬光庵小记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 (2)往来翕忽( )
(3)恨僧少可语耳( ) (4)益信声无哀乐也( )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踞石而坐 临溪而渔
B.以其境过清 以光先帝遗德
C.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安陵君其许寡人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4.【甲】文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传达出他 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参考答案
1. huáng cēn cī qiǎo 2. 清澈 穿透 凄凉 说 3.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吵嚷叫闹,(与)这样的山水美景 4.作者不直接写潭水清澈透明,而是写日光照射着鱼,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一动不动,清清楚楚,以“影”之黑衬“水”之清亮,彰显了间接描写的用笔之妙。
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两篇游记,展现了两位文人不同的游赏心境与写作风格。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清幽景致,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透露出作者孤寂冷清的心境;袁宏道的《游高梁桥记》则通过轻松的笔调,描写了春日游玩的闲适与趣味,语言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两文虽同为游记,但一静一动,一冷一暖,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感悟。
1.本题考查字音。
篁竹,huáng zhú,竹林。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悄怆,qiǎo chuàng,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
(2)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3)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凄凉。
(4)句意:和他交谈。语,交谈。
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蒙,覆盖。络,缠绕。摇,摇曳。缀,连结。
(2)喧,喧闹。嚣,吵闹。怒,愤怒。诟,辱骂。
4.本题考查描写手法。
题目要求赏析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中“鱼影”的侧面描写妙处。我们要先明确侧面描写的概念,即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写来间接表现所描绘对象的特点。在这句中,表面写的是日光、鱼影和鱼儿的状态,实则是为了突出潭水的某种特性。从“日光下澈”可知阳光能轻易穿透潭水,这暗示了潭水透明度高;“影布石上”进一步说明潭水清澈到能让鱼影清晰地映在石头上;“佁然不动”描绘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悠然静止的画面,整个场景围绕鱼影展开,却无一不在凸显潭水的清澈。
示例: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没有直接描述潭水如何清澈,而是巧妙地借助阳光能毫无阻挡地穿透潭水,使得鱼影清晰地投射在石头上,以及鱼儿仿佛凝固在水中般静止不动这些画面。阳光的穿透性体现了潭水的透明度,清晰的鱼影更是潭水清澈的直观证明,而鱼儿静止的状态又在清澈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悠然。这种侧面描写,将潭水的清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虽未直接看到对潭水的正面描写,却能通过鱼影等元素,深切感受到潭水的澄澈纯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身临其境之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三月一日,我和王章甫先生、和尚寂子一起出去游玩。那时柳梢刚刚长出翠绿的新叶,山色微微呈现出晴岚的景象,湖水和堤岸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我们)盘着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把水面的波纹和树影当作下酒的好菜,把水中游鱼和天上飞鸟的或隐或现,人们的来来往往,当作游戏的器具。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呆地坐在树下像参禅的痴人一样,都相互看着,觉得好笑,而我们这些人也私下里认为那些在筵席上的人,吵吵嚷嚷,大发脾气,与这山水的情趣一点也不相关,对于乐趣又有什么呢?过了一会儿,遇到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黄昭质外出拜访客人,(我们)叫他下来,和他交谈,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后就回来了。
5. 大约 停留 快走 离开 6.(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婉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在山中行走见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7. 清 伟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两段文言文,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景描写。《小石潭记》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清澈、幽静与冷清,突出了水的“清”与“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观第五泄记》则以磅礴的气势,刻画了瀑布的雄浑、壮丽与动态,强调了水的“伟”与“动”,给人以震撼与壮美的感受。两文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分别展现了水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与独特审美。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2)句意:不可以长久地停留。居,停留。
(3)句意:快步奔去,越过石头缝隙。趋,快走。
(4)句意:却还不忍心离开。去,离开。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或现或隐。
(2)愈,更加;极,最;观,景象。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知 “水尤清冽”直接点明水的特点是“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描写鱼在水中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能够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这些情景,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所以甲文突出水的“清”。
根据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知。“水态愈伟”直接表明了水的状态特点是“伟”,“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瀑布水势的雄伟壮观,震撼山谷,水花飞溅,所以乙文突出水的“伟”。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寺庙的大门往右拐,就找到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我快步奔去,越过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无穷。
8.D 9.A 10.(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似的。
(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喜又怕。 11.“闻水声,如鸣环环”是从听觉角度正面描写水声潺潺,“水尤清冽”则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正面描写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借游鱼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见底。 12.相同点:柳宗元、苏轼二人才学卓著却人生坎坷,面对人生困境,二人都寄情山水、述诸文字以自我排解。不同点: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句子营造了凄寒幽邃的环境氛围,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乙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既有闲情逸致,随遇而安,又饱含了顾影自怜的凄恻之情。
《小石潭记》与《游白水书付过》同为贬谪之作,展现了柳宗元与苏轼面对人生困境的不同心态。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清幽寂寥,透露出被贬后的孤寂与抑郁,景物的“凄神寒骨”正是其内心写照。而苏轼的游记则显得更为豁达,虽身处逆境,却以“可喜可畏”的心态欣赏自然之美,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洒脱。两篇文章虽都寄情山水,但柳宗元更多是借景抒怀,苏轼则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展现了不同的精神境界。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为乐\以……为乐;
B.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
C.离开\离开;
D.写\书信;
故选D。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第①段中“心乐之”三字,是作者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后“心乐之”,而不是听到玉环碰撞发出声音时的欣喜之情,这里是听到水声如同珮环相鸣的声音而感到高兴。
故选A。
10.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可:大约。许:左右。皆:都。若:好像。空:在空中。游:游动。无所:没有什么。依:依靠。(2)雪:像雪一样。溅:飞溅。雷:像打雷一样。怒:怒吼。可:值得。喜:喜爱。畏:畏惧。
11.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多种手法突出水的特点。“闻水声,如鸣珮环”,从听觉角度,将小石潭的水声比作珮环相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悦耳,侧面烘托出水的灵动,因为只有清澈的水流动时才能发出如此清脆的声音。“水尤清冽”,直接从视觉和触觉角度进行正面描写,“清”从视觉上写出水的清澈透明,“冽”从触觉上写出水的寒凉,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水的清澈与寒凉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作者巧妙地借游鱼来侧面表现水的清澈见底,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托,生动地描绘出了水的澄澈,让读者对水的清澈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柳宗元和苏轼面对人生困境,心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二人皆才高八斗却命运多舛,仕途不顺,在困境中都选择寄情山水,并通过写作来排解内心的忧愁。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围的山水景色进行了细腻描写,苏轼在乙文中记述了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游览佛迹院的经历,均是将情感寄托于山水游历之中,通过文字来抒发心境。不同点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语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寒冷、幽深的环境氛围,深刻地表达出他被贬后内心的孤独、凄凉与悲苦。而苏轼在乙文中,描述自己一天的经历,既展现出了一种闲情逸致,体现出他随遇而安的心态,比如对温泉和佛迹院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但同时文中也饱含着顾影自怜的凄恻之情,毕竟身处贬谪之地,内心深处还是有着难以排遣的忧伤,只是不像柳宗元那样直接地表达出孤凄悲凉,而是在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一种自我怜惜的情绪。
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小儿子苏过游览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经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这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13. 象北斗星那样 取名,命名 凄清 胜景、美景 14.B 15.①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②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会不快乐呢? 16.示例:甲文借景抒怀,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情怀,人的一生总有挫折坎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两篇文言文,展现了两位文人在贬谪生活中的不同心境。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清幽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留恋,但也透露出因环境过于清冷而无法久居的无奈。苏辙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通过描述张梦得谪居后的豁达心态,强调了内心的坦然与自适,认为只要心中坦然,便无处不快。两篇文章虽同为贬谪之作,但柳宗元的情感更为内敛含蓄,而苏辙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乐观情怀。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①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②句意: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名:取名,命名。
③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
④句意:尽享耳目的美景。胜:胜景、美景。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小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介词,把/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以:连词,因为;
B.句意: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其:代词,它的/水势显得更加壮阔。其:代词,它的;
C.句意: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而:连词,表转折,但是/我带着一同去的。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D.句意:心里十分高兴。之:代词,它/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源:源头。
②重点词语:使:假使;以:因为;伤:伤害;性:性情、感情;适:到;非快:不快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乙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前面重在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后文结合“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可知,张梦得处于被贬的境况之中,却能够修建快哉亭、在亭子上欣赏美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表达了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据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欣赏甲、乙均可。
示例一:我更欣赏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抒发自己被贬之后孤寂悲凉、凄寒幽深的情怀。虽然柳宗元被贬,但他在小石潭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都要保持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要保持内心的清澈明净。
示例二:我更欣赏乙文作者的豁达不羁的情怀,尽管遭遇不幸,也能从容处世。只要不颓废,不消极,时刻酝酿着乐观,便有了超越平凡的风度,也就能走向美好人生。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17. 都 ③ ……的样子 18.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9.示例1:潭水的特点是清澈。文中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来侧面体现潭水的清澈。
示例2:潭中鱼儿的特点是可爱活泼。文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先用“佁然不动”来刻画鱼儿静止时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样子;又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来刻画鱼儿游动时轻快迅疾、自由活泼的样子。(或:运用拟人修辞,“似与游者相乐”刻画出鱼儿的欢快活泼) 20.甲文小石潭景物的清冷,触发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伤,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难以排遣的孤寂抑郁之情;乙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也进一步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故国)的留恋或思考。
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篇文言文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与意境。【甲】文《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清幽景致,作者柳宗元通过对潭水、鱼群、岸势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寄寓了他被贬后的孤独与落寞。【乙】文《龙山放灯》则描绘了龙山放灯的热闹场景,张岱通过对灯会盛况的生动叙述,展现了繁华喧嚣的场面,然而在链接材料中,张岱的“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又透露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两文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各自表达了作者在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寄托。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非常常见。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皆:都。根据词语推断法,“皆若空游无所依”的“皆”是“都”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根据查阅字典法,把几个释义带入句子,其中带入“③离开”,句意合理。乃记之而去: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去:离开。
(3)“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然:……的样子。根据课内迁移法,“怡然不动”的“然”是“……的样子”的意思,怡然不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1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潭:指小石潭。西南:向西南方向。而:连词,表修饰,连接“望”和“斗折蛇行”等动作。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明:显现。灭:隐没。
19.本题考查景物描写赏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鱼儿的活泼。
作者先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通过描写鱼在水中仿佛无所依托的状态,侧面烘托出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因为只有水非常清澈,才能够让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好像它们是在空中游动一般。
接着,“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进一步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清澈,连阳光能直射到水底,鱼影清晰地映在石上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更突出了水的清冽。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写鱼静止的状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鱼突然快速地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的活泼灵动,使鱼儿的形象跃然纸上。
“似与游者相乐” ,“相乐”一词把鱼当作与游人一同游乐的伙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自由游动、活泼机灵的状态。
20.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在第四段中,作者描写坐在小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寂静寥落没有旁人,这种环境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作者无法长时间停留,只好记录下这里的情景后离开。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石潭景物的清冷,触发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悲伤。结合作者柳宗元被贬的经历,这里的描写表达了他被贬之后难以排遣的孤寂抑郁之情,借凄清的环境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乙】文:“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菜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在开头部分,作者详细描绘了龙山放灯时的壮观景象,沿着山谷和山坡,从枝头树梢到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到处都是灯,山下望去如同星河倒注,灯火旺盛。山上处处有灯,有灯的地方就有宴席,宴席旁都有人,人们都在唱歌奏乐。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龙山放灯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放灯这一活动的喜爱之情。
“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这里继续描述父亲和叔叔辈在大松树下设席、唱歌奏乐,每天夜里一直到天色将明。结合链接材料中张岱的生平经历,明亡后他入山著书,抚今追昔,寄托故国之思。此时描写过去龙山放灯的热闹繁华,也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故国)的留恋或思考,通过回忆往昔的繁华,来寄托自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国家灭亡的感慨。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万历辛丑年,父亲和叔叔那一辈人在龙山张挂彩灯。顺着山势,沿着山谷,树枝树梢上没有一处不挂灯的,从城隍庙门口一直到蓬莱岗的上下各处,也没有一处不挂灯的。从山下望去,就好像银河倒着倾泻下来,灯光繁盛,火势旺盛。山上没有一处地方不挂灯,有灯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设宴席,宴席旁没有一个空着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唱歌奏乐的。那些前来观赏花灯的男女,一进入庙门,头不能转动回顾,脚不能旋转挪动,只能随着人流的趋势一会儿被挤着向上,一会儿被挤着向下,不知道自己最后到了什么地方,只能听之任之罢了。父亲和叔叔那一辈人在大松树下搭建了台子,也设了宴席,也唱歌奏乐,每天夜里吹奏笙簧的声音和宴会上唱歌以及弦乐管乐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天色将明的时候。
21. 穿透 轻快迅疾的样子 遗憾 更加 22.A 23.(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 24. 甲悲凉(孤寂凄凉) 的心情。 乙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萧士玮的《韬光庵小记》两篇文言文,展现了两位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不同感受与心境。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小石潭的清幽与孤寂,最终因“境过清”而离去,流露出一种孤寂与无奈的情绪。萧士玮则通过雨中游韬光庵的经历,描绘了山水的灵动与壮美,虽感叹“僧少可语”,却也在自然的喧嚣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两篇文章均以景抒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情感寄托。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澈:穿透;
(2)句意为: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3)句意为: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
(4)句意为: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B.连词,因为/介词,来;
C.代词,代指 “绿香红舞” 这种美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代词,指小石潭的/语气副词,一定;
故选A。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字词意思: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蒙盖缠绕;摇缀:摇曳牵连;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2)重点字词意思:大都:大概,一般来说;得:得到,这里可理解为 “凭借”“依靠”;妍:美丽,美好;骨格:这里指山的脉络、气势;苍:苍老、雄浑,形容山的古朴、厚重;营卫:原指人体的营养和保卫机能,这里引申为山的生气、活力。
24.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
结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表现了他被贬之后孤寂悲凉的心情。
结合“恨僧少可语耳”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无人分享的遗憾,表现了知音难觅的怅惘。
参考译文:
【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