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同类主题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蚂蚁河的童年
魏 巍
①深秋的蚂蚁河,稻田如一幅金灿灿的油画,铺展在河岸与山根间。山色绿中见黄,层林即将尽染,枫叶即将火红,天空蔚蓝,白云如絮。立于观景台的凭栏处,我把心依偎在故乡的怀抱里,感觉无比温暖和惬意。
②稻田那端曾住着姥姥家。五十多年前,纵横的田埂上留下我无数的小脚印,那段烂漫的童年时光,深深地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
③姥姥爱女儿,更爱女儿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和女儿分担负累。天下的孩子,又有几个没住过姥姥家的呢?
④有了弟弟后,我常被送到姥姥家住。身为长途客车司机的父亲,出车时就顺路把我放到蚂蚁河的稻田边。沿着稻田向前走,远远看见姥姥手搭凉棚,笑眯眯地张望我。
⑤姥姥中等个头,身材消瘦,皮肤白净,灰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一个发髻,总穿着斜襟蓝色或白色中式盘扣布衣,肥大的裤子抿着裤腰,打着绑腿,是一个特别干净利索的女人。
⑥早晨公鸡打鸣时,第一个起来的必是姥姥。挪着脚步,一步三摇地做着早饭。每天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水,我和姥爷是在被窝里喝下去的。
⑦姥姥家外屋地有一盘石磨,磨棍铮亮。推磨的活我总想试试,可没推几圈就推不动了。每次,都是姥姥拾起磨棍往磨上一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年又一年。
⑧姥姥家前院是一大片菜地,种有各种蔬菜。每天我都在园子里搜寻几次,盼着黄瓜、西红柿快点成熟。待黄瓜顶花带刺,西红柿扬起红艳艳的小脸时,想吃就摘,都不用洗,不仅解了我的馋,还为我们家供应各种时令果蔬。
⑨姥姥家的后院是果园,园里有沙果、李子,还有一大片野生红姑娘。李子开花时,我站在树下,使劲地嗅着沁人的芬芳。那种李子特有的味道,现在是吃不到了。
⑩走出姥姥家门口二十米,是一条蜿蜒的小河,翻着水花奔流向前,河底铺着细软如金的沙子。
姥姥在河边浣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就在一旁嬉水。水及膝盖,能看到一群群的小鱼苗。把毛巾两边系住当渔网,一个小伙伴在前面翻弄河石,一个小伙伴在下面兜网,兜出了一网网的欣喜,一声声的尖叫。
姥姥会把一条裤管扎紧,吹得鼓胀起来给我当游泳圈。有了它,我就放心大胆地下水游泳,每次都没玩够,姥姥就一遍一遍喊我上岸。我现在的游泳技能,就是小时候在蚂蚁河水湾里练就的。
姥爷用柳条编织成一个上窄下圆的筐篓,放到河里瓮鱼。隔几日去收获一次,姥爷将活蹦乱跳的鱼倒进桶里,总有跳出逃生的小鱼在鹅卵石上拼命蹦跶,我赶紧捉住把它们放回河里。如果不是怕姥爷不高兴,我真想再捉出几条小鱼给它们放生。
那时河里蝲蛄很多,姥姥会做蝲蛄豆腐,用石臼把蝲蛄捣成酱,滤出汁,放在锅里加热,做成豆腐脑一样的珍羹。这是童年里我最喜欢的一道美味,至今不忘。
姥姥家的后山是我的乐园。冬天,我和村子里的小伙伴放爬犁;秋天,我跟在姥爷身后到半山腰拣山货,有圆枣子、野梨、野李子、托盘、红姑娘,边走就边把肚子填饱了。
最享受的是,当夜幕降临,钻进姥姥提前焐好的被窝,等着姥姥上炕讲故事——七仙女、大灰狼敲门、孟姜女哭长城、聊斋里的美女和狐狸……那些故事像满天的星斗,时常在我记忆的夜空里闪过。
姥姥八十七岁时,还思路清晰地给重孙子讲故事。这年秋天,勤劳一生的姥姥寿终正寝,永远离开了我们。仅隔一个月,姥爷就随姥姥去了。真正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情此景,胜过无数戏文里称颂过的爱情话本。而稻田的那端,再也没有人站在那等我了。
后来,姥姥的房子换了主人,我连去看的勇气都没有。我已经三十年没来姥姥的故园了,我跟出租车师傅说到那个吊桥,可走出好远也没见到。司机又退回来问路边一位老者,老者说,吊桥?你们不是刚刚过来吗,就那座钢筋水泥大桥,修建多少年了,现在哪还有什么吊桥啊!
我不禁笑了,生活日新月异,我却在旧事中流连。
阳光正好时,云雾消散了。我走进金色的稻田,走到清亮的河畔,走上茂密的林间大道,大道通向远方。
(有删改)
1.试用一个词语概括“我”在蚂蚁河的童年生活,并结合选文说说你的依据。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第⑦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
姥姥会做蝲蛄豆腐,用石臼把蝲蛄捣成酱,滤出汁,放在锅里加热,做成豆腐脑一样的珍羹。
3.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姥姥这个人物形象。
4.选文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请你比较两文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哥哥
臧克家
①老哥哥活了八十多岁,在我家劳动了五十多年。他二十几岁到我家作长工,论年纪比我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以哥哥称呼他。我祖父、父亲都是从他眼底下长起来的,都叫他老哥哥。我也是这样。他姓李,没有名字,他是我家四辈的老哥哥,好像这就是他的名字似的,老哥哥叫起来多亲切、多好听啊。从我记事开始,老哥哥已经老了,但我听说他壮年的时候是一条铁汉子,干起活来像头牛。秋收季节,四斗布袋在他的肩头打挺。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老哥哥对我可真好呀,时常和蔼地带着笑容抚摸我的头,讲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给我听,我觉得天下的老人再没有比老哥哥更善良的了。
②听说他的家就在焦家庄子,紧靠我们的臧家庄。可是,他从来没回过家,我也不知道他家里有什么人。他会说故事,虽然嘴并不巧,但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强大的。我祖父小时候,央求他讲故事的时候总是说:“老哥哥,这时你对我好,长大了,我赚钱养你的老。”我父亲和我小的时候,也说着同样的话。可是,到了祖父当家作主的时候,他成了老哥哥的“四老爷”,老哥哥呢,却变成为他口中的“老李”了。
③我祖父为人十分严厉、苛刻,整天板着一张铁脸,不多说话,对老哥哥无情无义。在他眼目中,老哥哥成了一个吃闲饭、多余的废料了。老哥哥每次赶集回来,我看到他站在地下,向躺在鸦片烟灯旁边的祖父报账的狼狈样子,心中难过,但不敢言。为了一个铜板对不上账来,或是为了买的鱼不新鲜,就得受无言的申斥,他已经神经麻木了,站在那里像一块木头。难受的是旁观的我。
④他的工作就是赶赶集,喂喂驴,扫扫院子,七十多岁了,精力已经用尽,像一棵甘蔗,甜水给人家吮咂尽了,而今只剩一点残渣了。冬天老人怕冷,喜欢个热炕头。老哥哥精神不济,身子一沾炕就打起呼噜来了。这个热炕头就是他晚年的安乐窝。可是,灾难就出在这个热炕头上。有一天,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我小叔叔的一只鞋子烧掉了,祖父大动肝火,把老哥哥赶走了。老哥哥什么话也没说,他收拾起衣物,一生的家当,只是一个小包包,工资结算,十二吊钱。他辞别了他为之劳动了一生的别人的家,辞别了给了他温暖也给他闯了祸的热炕头,辞别了我这个小孩子,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步一步地、艰难地移动着老迈的双腿,走上往焦家庄子去的小路。我牵着衣角送他,流着眼泪送他,心里想,从来没见过老哥哥的家人来探望过他,今天,他一个日暮残年的孤老去投奔谁呢?后来才知道,他有个侄子,为人忠厚,老哥哥去的,就是他侄子的穷家呀。
⑤1929年,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读书,祖父去世,我回家了,埋葬了祖父之后,我把老哥哥请到家里,和我睡在一个炕头上。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疲惫不堪了。过去的一切,他全不放在心上,好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对于我的这种热情招待,反而觉得有点不安。他耳背,说句话像打雷,身子一沾炕便打起鼾来,夜间咳嗽,睡不安稳。我本想留他多住几天,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起身告辞,我一再恳切挽留他,他纯朴而又真诚地说:“夜里咳嗽吐痰,叫你睡不好,我要回家。你待人真好啊,多大了,还和小时候一样。”听了他的话,看看他的样子,我没法再留他了。临走,我把六块现大洋塞在他的手里说:“这点钱,你带着用吧。”我不说明,他会明白我的一点心意,这就是:劳苦了一辈子,不能光着身子入土,买副薄棺材板吧。他满脸激动,但只是“真是,真是”嘟噜了两声,这“真是”二字,代表这个敦厚老人的千言万语呀。我送他出了村,站在高处,看他一个人一步一步地下了坡,远了,远了。从此永别了,我的老哥哥!
⑥五年以后,我在临清中学教书,有一年暑假我回了家乡,听说老哥哥已经下世了。我一个人跑到焦家庄子去,找到了他的侄儿——一个朴实厚道的农民,让他带我到老哥哥的坟墓上去。在荒凉的阡头上,一抔黄土,坟前连棵小树也没有,也没有一只鸟儿来这儿唱歌。老哥哥在人间活了八十多个年头,受了八十多个年头的罪,活着的时候,孤零零一个人,死了,孤零零一口坟。这是老哥哥的命运,也是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农民命运的一个缩影呀。我回忆往事,在坟前徘徊又徘徊,心里充满了悲愤的情感。
⑦老哥哥虽然不在人间了,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上。
5.第⑥段写道“我回忆往事,在坟前徘徊”,简要概括“我”回忆了哪些往事?
6.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我牵着衣角送他,流着眼泪送他,心里想,从来没见过老哥哥的家人来探望过他,今天,他一个日暮残年的孤老去投奔谁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7.阅读全文,说说老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本文结尾两段文字与《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部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链接材料】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小胜儿
孙犁
①冀中有了个骑兵团。这是华北地区八路军的第一支骑兵,是新鲜队伍。
②农民们亲近自己的军队,也爱好马匹。每当骑兵团在早晨或是黄昏的雾霭里从村边开过,农民们就放下饭碗,担起水筲,帮助战士饮马。
③“骑黑马的是杨主任,在前面背三件家伙的是小金子!”
④“这孩子!你看他像粘在马上一样。”
⑤小金子十七岁参加了军队,十九岁给杨主任当了警卫员,骑着一匹从敌寇手里夺来的红洋马。
⑥今天,队伍不知开到哪里去,走得并不慌忙,很是严肃。
⑦过了两天,这个队伍就打起仗来,打的是那有名的英勇壮烈的一仗。敌人“五一大扫荡”突然开始,骑兵团分散作战,两个连突到路西去,一个连作后卫陷入了敌人的包围,整整打了一天。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杨主任在这一仗里牺牲了,炮弹炸翻的泥土,埋葬了他的马匹。小金子受了伤,用手刨着土掩盖了主任的尸体,带着一支打完子弹的短枪,夜晚突围出来,跑了几步就大口吐了血。
⑧小金子受伤回到家里,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主任和那些马匹,马匹的东奔西散,同志们趴在道沟里战斗牺牲……老在他眼前转,使他坐立不安。他的病一天一天重了。
⑨敌人在田野拉网清剿,村里成了据点,正在清查户口。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她们不让小金子出来,每天早晨,小胜儿把饭食送进洞里去,又把便尿端出来。
⑩那天,小胜儿从洞里出来,就和她娘说:“我们该给小金子买些鸡蛋,称点挂面。”
娘说:“今年麦季没收,秋田没种,高粱小米都吃不起,这年头摘摘借借也困难。”
“要不我们就变卖点东西?人家的病要紧哩!”小胜儿说。
娘说:“可是,咱一个穷人家,有什么可变卖的哩,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哩?”
小胜儿也仰着脖子想,她说:“要不,把我那件袄卖了吧!”
“哪件袄?你那件花丝葛袄吗?”娘问着。
小胜儿说:“整天藏藏躲躲的,反正一时也穿不着,不是埋坏了,就是叫他们抢走了,我看还是拿出去卖了它吧!”
“依我的心思呀,”娘笑着说,“这么兵荒马乱,有个对事的人家,我还想早些打发你出去,省得担惊受怕哩!那件衣裳不能卖,那是我心上的一件衣裳!”
“可是,晚上,他就没得吃,叫他吃红饼子?”小胜儿说,“今儿个是集日,快拿出去卖了吧!”
到底是女儿说服了娘,小胜儿的娘把那件衣裳卖了。她心痛了一阵,好像卖了女儿身上的肉一样。称了一斤挂面,买了十个鸡蛋,拿回家来,交给小胜儿,就啼哭起来。
小胜儿没有说话,下炕给小金子做饭。现在天快黑了,她手里劈着干柳树枝,眼望着火,火在她脸上身上闪照,光亮发红。她好像看见杨主任的血,看见小金子苍白的脸,看见他的脸慢慢变得又胖又红润了。她小心地把饭做熟,早早地把大门上好,就爬到洞口去拉暗铃。一种微小的柔软的声音,在地下响了。不久,小金子就钻了出来。
小金子看到小胜儿带来的食物说:“有什么吃什么就行了,干什么又花钱?”
“我们这是优待八路军,用不着谢,也用不着报答!”小胜儿低着头笑了笑,收拾了碗筷。小金子躺在炕上。小胜儿用棉被把窗子堵了个严又严,把屋门也上了。她点起一个小油灯,放在墙壁上凿好的一个小洞里,面对着墙做起针线来,不住尖着耳朵听外面的风声。
小金子说:“你做什么哩?”
“做我的鞋,”小胜儿低着头说,“整天东逃西跑,鞋也要多费几双。今年军队上的活,做的倒少了。”
“像我整天钻洞,不穿鞋也可以!”小金子说。听着他的声音,小胜儿的鼻子也酸了,她说:“你受了伤,又有病,这说不上。好好养些日子,等腿上有了力气,能走长路了,就过铁道找队伍去。做上了我的,就该给你铰底子做鞋了!”
小胜儿放下活计,转过身来,她的眼睛在黑影里放光。
(有删改)
9.本文主体部分扣住一件袄展开叙述,请你阅读文章,将下面主体部分的写作思路的导图补充完整。
10.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环境描写十分精妙,请你从环境描写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完善笔记内容。
佳句积累 批注笔记
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
11.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小胜儿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把炒米
①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②已经第七天了。
③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④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⑤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⑥谁也没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⑦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⑧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⑨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⑩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和其他战士一起把二人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13.三个战士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些困难是为了突出什么?
14.小说安排了两个小战士两次“抢米”的细节,老班长的两次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这两处细节描的作用是什么?
15.你认为文段⑨中的划线句子,是老班长说的真话吗?谈谈你的看法。
16.文段 中写小战士“流着泪”,结合全文思考一下,小战士为什么流泪?
17.你认为小说最为震撼我们的是第几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谈谈这一段的作用。
18.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和主题。
下面这篇文章入选了学校文学社的“美文共赏”栏目,小语同学所在的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读完后,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
爱的角力
①两年前的春天,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原先中规中矩的平房被推倒了,小曹的父母建起两层楼房,还装修成民宿的样式——在合围结构的房子中央装上落地玻璃窗,并预留了一个天井,天井里种上细细的水竹,放上父亲这些年从山上捡来的奇石。
②为什么要建这座大房子?她父母的想法是,人老了,只盼着儿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老家房间够多,卫生间里装上了智能马桶,有拍照好看的餐桌与茶几,孩子们就愿意回来小住。
③果然,新房子造好之后,父母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他们翻晒被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就等着儿女的汽车喇叭在院门前摁响。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小曹与哥哥、弟弟都有些愧疚,以前每两个月才长途跋涉开车回家一次,但现在父母用一辈子的积蓄翻建房子,他们都掂量着回家的次数是不是太少了。
④然而,人到中年,做儿女的也事务繁忙,加班、做家务、辅导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为了腾出时间去探望父母,小曹每周一到周五都过得紧张,可能凌晨还在赶制标书,深夜还在厨房里对付油渍。疲困至极时,她心里也有抱怨。终于有一天,小曹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既然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赴的,你们也不能总站在原地不动啊,也不能总是眼巴巴等着我们回家啊,我们也很累。”
⑤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曹明显看到母亲的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以“笋子已经帮你们挖好了,鸡已经杀好了”“腊肉已经可以吃了,再晚一步你们就看不到蜡梅花了”等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
⑥某一天,父亲突然主动给她打电话,说村委会邀请到一位给孩子们讲授风筝制作方法的老师,在村里找寻教室未果,看中了他们家敞亮的天井和客厅,想租用客厅用作手工课教室。外聘的老师很忐忑,因为这种公益性课程经费有限,之前问过几家民宿,都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作罢。
⑦谁想,父亲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他还说,孩子们搭风筝的骨架肯定需要竹篾,后面山坡上的竹园也是他们家的,看中什么竹子他就替他们砍来用。他还给来上课的师生准备了烘青豆和蜜薯干当茶点。那蜜薯与青豆也都是自家菜园的收成。
⑧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
⑨于是这一年来,父母家的大客厅就成为课外讲习所,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写春联、染布、做青团和鲜肉月饼。连父亲也被聘请加入了课外教师的队伍。
⑩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教他们如何点豆腐、晒柿饼、收桃胶。小朋友们还戴上手套与斗笠面罩,学着父亲的样子避开“嗡嗡”萦绕的蜜蜂,蹑手蹑脚地在蜂箱里掰下一点儿色如琥珀、状如软胶的蜂蜜,放进嘴里品尝。顿时,他们都被浓稠的甜味齁到,小脸上堆满惊讶。父亲在一旁笑着,犹如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一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舒展开来。
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变得丰沛饱满起来。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
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咱们曹家的小孩倒不会,这怎么说得过去?”
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父母赢了。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9.为了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小曹的情感变化,小语和组员绘制了以下表格。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曹家的故事 小曹的情感
小曹父母建了新房,期待儿孙常回家看看 (1)
小曹为了周末能回家,平时疲累至极 不满
(2) 空茫
新房的客厅成了课外讲习所,父母的生活忙碌充实 (3)
(4) 愉快认输
20.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请你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为画线句子作批注。
(1)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1.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在阅读完这篇作品后,就人物形象开始了小组讨论。请你结合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台阶》中的父亲。
小雨:嗯,盖新房对两位父亲而言,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小文:我觉得这两位父亲在形象上都有相同之处:(1)
小晴:我觉得这两位父亲还是有不同之处的:(2)
22.小文同学不明白文章以“爱的角力”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簸箕
①回老家探望父母,听到大街上飘来一阵叫卖簸箕的吆喝声:“卖簸箕喽——刚编织的簸箕,不结实不要钱呐。”卖簸箕的人骑着自行车,车架子两边整齐地吊着新簸箕。
②我心里正寻思着这年头居然还有卖簸箕的,谁要啊?却见父亲火急火燎地从家里冲了出来,跟我匆匆打个招呼,就转头看簸箕去了。我进了院子和母亲没说几句话,父亲买了个新簸箕笑吟吟地回家了。
③“爸,您怎么还买簸箕啊?我记得家里不是有一个吗?”我嗔怪父亲说。
④“庄稼人,怎能离得了簸箕呢?”父亲笑着说,“原先那个簸箕啊,早就用不成了,挂在偏房的角落里睡觉。”
⑤家乡的簸箕是用竹片编织的,一米方圆,边上有用竹片围绕的檐。没有现代的打谷机时,簸箕是打米后用来吹糠的好家伙,是晾晒东西的好物件。
⑥记得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父亲留卖簸箕的匠人在家免费吃了一顿晌饭。匠人很感动,他让父亲找来沉淀很久的竹篾丝,动手为我家编织起簸箕来。匠人虽然理了个寸头,但根根挺立的白发依然像一层霜,染白他的头顶。匠人精细编织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簸箕完工,还特意用葛藤包了边,经久耐用。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
⑦就是那只簸箕,父亲用它筛选过稻米、高粱、大豆、玉米以及麦粉。春天里,父亲会用簸箕晾晒在盐水里烫了烫的小笋子;夏季时,父亲会用簸箕摊铺着金黄的金银花,小喇叭形的金银花像躺在床上一样在那里舒舒服服睡了个美觉;秋天,簸箕里盛满尖尖的红辣椒,还有茄瓜、刀把头菜、瓜藤根做的榨菜;冬天来了,簸箕里晾开的是一根根红薯条,那些打过霜的薯条格外甜,每次我抓一把红薯条在同学们眼前炫耀,那些发誓不再跟我玩的伙伴都会乖乖地靠拢我,跟我甜言蜜语起来,又成了好朋友。
⑧簸箕见证过我们一家人五谷丰登的年景,也经历过饥荒年代带给我们的历史性酸楚、疼痛。它扎实的边缘被父亲的双手磨蹭得单薄,粗糙的地方被打磨得光滑滑的,能照出人影。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
⑨看着父亲捧着新簸箕高兴的样子,我才明白:簸箕是揣在父辈心窝窝上的一个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蕴涵着光阴的芬芳气息。
⑩现在,家乡的人也极少用簸箕筛米掂谷物了,细米白面,商场超市应有尽有,随到随购,簸箕英雄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偶尔用它扬扬豆秸,盛盛东西什么的,也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物件了。可父亲对簸箕的感情一如既往,农闲时把它倒腾出来,有个缺口断层的地方,父亲会坐下来用竹片儿精心修补得完好无损。簸箕放在一角久置不用,老旧得不成样子,父亲却不时拿出来用抹桌布仔细拭擦,擦拭得它一尘不染像个出嫁的新娘。我和弟弟劝过他几次,将破簸箕处理掉算了,父亲都执意不肯。
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
原来,簸箕与家里的每一件老物件一样,都住在父亲精神世界的春天里,谁也休想把它们从父亲心里掠走!那是生命里某段时光的鲜活再现。
23.本文现实与回忆交错,请依照原文顺序概括父亲与簸箕的故事。
①回老家探望父母,正遇见父亲急匆匆去买新簸箕;
②
③一年四季,簸箕见证了父亲辛勤劳动的成果;
④
2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5.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6.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
27.本文中的父亲和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文章和下面文段的内容,简述如何理解“精神世界的春天”。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李森祥《台阶》节选)
参考答案
1.示例一:快乐(趣味)。“我”在姥姥家的院子里摘果蔬解馋;在蚂蚁河里游泳,放生姥爷捉的鱼;在姥姥家的后山和村子里的小伙伴放爬犁;跟姥爷拣山货。“我”在蚂蚁河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快乐与趣味。
示例二:温馨(温暖)。小时候,“我”沿着稻田向前走,姥姥会手搭凉棚等“我”;“我”会和姥爷一起吃姥姥做的早饭,跟着姥爷去后山拣山货,与姥姥一起推磨;姥姥会用鼓胀的裤管给“我”当游泳圈,会给“我”做蝲蛄豆腐,会给“我”讲故事。在蚂蚁河的童年生活,“我”有姥姥、姥爷的陪伴,处处充满温馨;他们给了“我”爱和温暖。 2.(1)“一步一步”“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等数量词的使用,突出姥姥长年累月不辞劳苦、埋头干活的劲头,表现出姥姥的勤劳踏实、坚韧,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情赞美。
(2)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捣”“滤”“加热”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姥姥做蝲蛄豆腐的情景,表现了姥姥的勤劳能干。 3.示例:干净利落,姥姥皮肤白净,灰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勤劳能干,姥姥早晨第一个起来,为家人做早餐;聪明机智,姥姥把一条裤管扎紧,吹得鼓胀起来给“我”当游泳圈;疼爱孙儿,姥姥提前焐好被窝,给“我”讲故事。 4.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异: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姥姥的怀念、赞美之情,还表达了迈向“远方”的坚定信念。《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除表达对阿长的思念、感激之情之外,还表达了一种惭愧歉疚之情。
这篇散文《蚂蚁河的童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蚂蚁河畔的童年生活,通过对姥姥家的田园风光、亲情温暖和童年趣事的回忆,展现了那段纯真美好的时光。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姥姥、姥爷的形象刻画,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同时,作者也流露出对故乡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童年记忆的无限留恋。全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情的珍视,读来令人动容。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概括。
根据第①段“深秋的蚂蚁河,稻田如一幅金灿灿的油画,铺展在河岸与山根间。山色绿中见黄,层林即将尽染,枫叶即将火红,天空蔚蓝,白云如絮”可知,本文首先记叙了深秋的蚂蚁河景色如画,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和惬意;
根据第②段“那段烂漫的童年时光,深深地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可知,“我”在姥姥家度过了烂漫的童年时光;
根据第⑥段“每天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水,我和姥爷是在被窝里喝下去的”可知,姥姥每天早晨为“我”和姥爷准备热气腾腾的鸡蛋水;
根据第 段“最享受的是,当夜幕降临,钻进姥姥提前焐好的被窝”可知,“我”最享受的是钻进姥姥提前焐好的被窝,听姥姥讲故事。这些细节都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温馨和幸福。
另外根据第 段“姥姥在河边浣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就在一旁嬉水”可知,本文也记叙了儿时在姥姥家,“我”与小伙伴快乐玩耍的场景。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叙述儿时在蚂蚁河“我”与姥姥之间的温馨生活以及和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的快乐情形,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姥姥的思念之情,因此可以围绕此提炼出“童年”“温暖”“快乐”“回忆”等关键词,然后围绕此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幸福。文中写“我”在姥姥家的生活,有在稻田边被姥姥张望迎接的温暖,有吃姥姥做的鸡蛋水、蝲蛄豆腐等美食的满足,有在菜地、果园里寻觅果蔬的期待,有在河边嬉水、游泳、瓮鱼的欢乐,还有在炕上听姥姥讲故事的温馨等,这些都体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与幸福。
2.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赏析。
(1)根据第⑦段“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年又一年”可知,这些加点词通过重复和递进的手法,强调了姥姥推磨的动作是持续而稳定的,同时也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姥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这种表达方式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姥姥的坚持和勤劳,体现了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根据第 段“姥姥会做蝲蛄豆腐,用石臼把蝲蛄捣成酱,滤出汁,放在锅里加热,做成豆腐脑一样的珍羹”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具体的动作描写,详细地描述了姥姥制作蝲蛄豆腐的过程,从捣酱到滤汁再到加热,每一步都细致入微,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姥姥忙碌的身影和这道美味的制作过程,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此外,将蝲蛄豆腐比喻为“豆腐脑一样的珍羹”,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其外观和口感,还表达了对这道美味的珍视和怀念。整体上,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姥姥手艺的赞美和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怀念。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⑤段“姥姥中等个头,身材消瘦,皮肤白净,灰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第⑦段“姥姥家外屋地有一盘石磨,磨棍铮亮”可知,姥姥不仅收拾好自己,也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她是一个干净且利索的人;
根据第⑥段“早晨公鸡打鸣时,第一个起来的必是姥姥”,第⑦段“每次,都是姥姥拾起磨棍往磨上一套,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一年又一年”,第⑧段“姥姥家前院是一大片菜地,种有各种蔬菜”可知,姥姥每天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推磨时坚持不懈,在菜园和果园里辛勤劳作。她是一个勤劳能干、不辞辛苦的农村妇女;
根据第 段“姥姥会把一条裤管扎紧,吹得鼓胀起来给我当游泳圈。有了它,我就放心大胆地下水游泳”可知,姥姥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让“我”在童年里快乐地玩耍;
根据第③段“姥姥爱女儿,更爱女儿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和女儿分担负累”,第 段“最享受的是,当夜幕降临,钻进姥姥提前焐好的被窝,等着姥姥上炕讲故事”可知,姥姥疼爱子女,为子女无私奉献,是一个慈爱和蔼的人。姥姥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付出,她的形象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深厚感情。在《蚂蚁河的童年》中,根据第②段“那段烂漫的童年时光,深深地刻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和第 段“后来,姥姥的房子换了主人,我连去看的勇气都没有”等句子可知,“我”对姥姥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贯穿了全文;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阿长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文章的核心。
不同点:根据选文第③段“姥姥爱女儿,更爱女儿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和女儿分担负累。天下的孩子,又有几个没住过姥姥家的呢”,第 段“后来,姥姥的房子换了主人,我连去看的勇气都没有”等句子可知,选文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怀念、敬佩和赞美;根据第 段“生活日新月异,我却在旧事中流连”,第 段“我走进金色的稻田,走到清亮的河畔,走上茂密的林间大道,大道通向远方”可知,选文还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而《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除了对阿长的怀念,还有对阿长性格特点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情感层次更加丰富。鲁迅在回忆中不仅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激,也表达了对阿长的愧疚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情感中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5.老哥哥陪伴了“我”家祖孙四辈人的成长;老哥哥报账时遭受祖父的申斥;因烧掉“我”小叔叔的一只鞋子,老哥哥被祖父赶走了;祖父去世后,“我”把老哥哥请到家里,但第二天他便起身告辞。 6.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现出送老哥哥离开时,“我”内心的留恋、不舍、伤心、难过。 7.①从孩子们喜欢老哥哥讲故事,可知他和善(善良、和蔼);②叙述老哥哥年轻时候扛四斗布袋的事情,可见老哥哥勤劳能干;③从他站在那里接受祖父的申斥,神经麻木,可知老哥哥谦卑厚道;④从老哥哥不想打扰“我”,主动告辞,可见老哥哥的淳朴真诚。 8.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的同情和怀念之情;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作者因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造成老哥哥悲苦命运的悲愤之情。
本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哥哥这一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展现了他一生劳苦却命运坎坷的悲剧。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老哥哥与家族几代人的深厚情感,尤其是他与“我”之间的温情互动。文章通过对老哥哥晚年被赶出家门、孤独终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冷漠与剥削。结尾处,作者站在老哥哥坟前的悲愤情感,既是对老哥哥个人的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农民命运的控诉。全文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①段“老哥哥活了七十多岁,在我家劳动了五十多年”“我祖父、父亲都是从他眼底下长起来的,都叫他老哥哥”可知,老哥哥是我们家的长工,他看着我们四辈人的成长。故可概括为:老哥哥陪伴我们祖孙四代人长大。
根据第③段“老哥哥每次赶集回来,我看到他站在地下,向躺在鸦片烟灯旁边的祖父报账的狼狈样子,心中难过,但不敢言。为了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或是为了买的鱼不新鲜,就得受无言的申斥”可知,老哥哥赶集回来报账,因为一个铜板对不好账,被我的祖父呵斥。所以可概括为:老哥哥报账时遭受祖父的申斥;
根据第④段“有一天,老哥哥烧炕不小心,把我小叔叔的一只鞋子烧掉了,祖父大动肝火,把老哥哥赶走了”可知,因烧掉我小叔叔的一只鞋子,老哥哥被祖父赶走了;
根据第⑤段“祖父去世,我回家了,埋葬了祖父之后,我把老哥哥请到家里,和我睡在一个炕头上”“我本想留他多住几天,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起身告辞”可知,祖父去世后“我”把老哥哥请到家里,但第二天他便起身告辞。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根据“牵着”“流着”等词,可知属于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描写“我”对于老哥哥的依恋不舍。根据“想”“他一个日暮残年的孤老去投奔谁呢”可知属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表现“我”对于老哥哥今后生活的担忧,体现“我”对于老哥哥的关心,表明“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从侧面表现老哥哥的孤苦伶仃,无人照顾的可怜。
7.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第①段“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老哥哥对我可真好呀,时常和蔼地带着笑容抚摸我的头,讲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给我听,我觉得天下的老人再没有比老哥哥更善良的了”,从孩子们喜欢老哥哥讲故事,可知他和善;
根据第①段“从我记事开始,老哥哥已经老了,但我听说他壮年的时候是一条铁汉子,干起活来像条牛。秋收季节,四斗布袋在他的肩头打挺”可知老哥哥能干,叙述老哥哥年轻时候扛四斗布袋的事情,可见老哥哥勤劳能干;
根据第④段“为了一个铜板对不起账来,或是为了买的鱼不新鲜,就得受无言的申斥,他已经神经麻木了,站在那里像一块木头”,从他站在那里接受祖父的申斥,神经麻木,可知老哥哥的谦卑、厚道;
根据第⑤段“我本想留他多住几天,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起身告辞,我一再恳切挽留他,他纯朴而又真诚地说:‘夜里咳嗽吐痰,叫你睡不好,我要回家。你待人真好啊,多大了,还和小时候一样’”可知,老哥哥善于体谅人,从老哥哥不想打扰“我”,主动离开,可见老哥哥的淳朴真诚。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链接材料“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从“我”不能知道她的姓名等,可知阿长地位低下,连她的经历名字,“我”都无从知道,可知表达“我”对阿长的同情;根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地的魂灵!”可知,链接材料表达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
相同点。根据⑦段“老哥哥虽然不在人间了,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上”可知,表达“我”对老哥的怀念之情。这一点与链接材料相同。
不同点。根据⑥段“我回忆往事,在坟前徘徊又徘徊,心里充满了悲愤的情感”,可知本文还有作者因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造成老哥哥悲苦命运的愤怒之情。
9.(1)略写 (2)小胜儿提出卖自己为出嫁准备的袄,母亲给小胜儿说自己的打算,小胜儿试图用小金子晚上缺少食物的现实来说服母亲 (3)略写 10.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渲染了战争残酷、紧张的氛围。③为下文写杨主任的牺牲和小金子受伤后被小胜儿一家照料作铺垫。 11.①使文章叙述更客观,更全面。如文中写骑兵团的成立、农民对军队的支持、小金子的个人经历以及小胜儿母女的无私奉献。②能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如文中写小胜儿的母亲卖衣裳后的表现,突出了她的不舍和对小胜儿的疼爱。 12.①勇敢坚韧。面对敌人的拉网清剿和清查户口,小胜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和退缩,而是勇敢地照顾受伤的小金子。②善良无私。为了给小金子补充营养,小胜儿提出卖掉自己的花丝葛袄。③勤劳能干。小胜儿在给自己做鞋的同时,也给小金子、军队做鞋。
孙犁的《小胜儿》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军民生活。文章以小胜儿为核心,展现了她对小金子的无私关怀与牺牲精神,反映了战争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坚韧与温情。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生动刻画了战乱中的艰难与人性光辉。第三人称叙述使故事更具客观性,便于全面展现人物内心与外部环境。整体上,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人性的赞美,展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人间真情。
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题干“母女俩分析家里可以变卖的东西”对应第 段“娘说:‘今年麦季没收,秋田没种,高粱小米都吃不起,这年头摘摘借借也困难’”,第 段“‘要不我们就变卖点东西?人家的病要紧哩!’小胜儿说”,第 段“娘说:‘可是,咱一个穷人家,有什么可变卖的哩,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哩’”的内容,这里花的笔墨只短短的三句话,据此填“略写”;
第二空:结合第 段“小胜儿也仰着脖子想,她说:‘要不,把我那件袄卖了吧’”,第 段“‘哪件袄?你那件花丝葛袄吗?’娘问着”,第 段“小胜儿说:‘整天藏藏躲躲的,反正一时也穿不着,不是埋坏了,就是叫他们抢走了,我看还是拿出去卖了它吧’”,第 “‘依我的心思呀,’娘笑着说,‘这么兵荒马乱,有个对事的人家,我还想早些打发你出去,省得担惊受怕哩!那件衣裳不能卖,那是我心上的一件衣裳’”,第 段“‘可是,晚上,他就没得吃,叫他吃红饼子?’小胜儿说,‘今儿个是集日,快拿出去卖了吧’”可知,小胜儿提议卖掉自己的花丝葛袄,娘不同意说出自己的打算,小胜儿用小金儿晚上没食物可吃的现实说服母亲,据此概括填写;
第三空:题干“小胜儿说服母亲,母亲同意卖袄为小金子买挂面、鸡蛋”对应第 段“到底是女儿说服了娘,小胜儿的娘把那件衣裳卖了。她心痛了一阵,好像卖了女儿身上的肉一样。称了一斤挂面,买了十个鸡蛋,拿回家来,交给小胜儿,就啼哭起来”,作者简略地用两句话讲述结果,据此填“略写”。
10.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结合“在五月麦黄的日子,冀中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打得树木脱枝落叶,道沟里鲜血滴滴”分析,“五月麦黄的日子”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冀中平原上”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具体的时间与地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天昏地暗”“树木脱枝落叶”“鲜血滴滴”等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紧张氛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突出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主题;
结合第⑦段“杨主任在这一仗里牺牲了,炮弹炸翻的泥土,埋葬了他的马匹。小金子受了伤,用手刨着土掩盖了主任的尸体,带着一支打完子弹的短枪,夜晚突围出来,跑了几步就大口吐了血”,第⑨段“敌人在田野拉网清剿,村里成了据点,正在清查户口。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为后文杨主任的牺牲和小金子的受伤提供了背景,为下文小胜儿母女照顾小金子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写法特点。
结合第⑤段“小金子十七岁参加了军队,十九岁给杨主任当了警卫员,骑着一匹从敌寇手里夺来的红洋马”,第⑦段“过了两天,这个队伍就打起仗来,打的是那有名的英勇壮烈的一仗”,第⑧段“小金子受伤回到家里,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主任和那些马匹,马匹的东奔西散,同志们趴在道沟里战斗牺牲……老在他眼前转,使他坐立不安。他的病一天一天重了”,第⑨段“敌人在田野拉网清剿,村里成了据点,正在清查户口。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她们不让小金子出来,每天早晨,小胜儿把饭食送进洞里去,又把便尿端出来”可知,第三人称叙述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展现故事,避免第一人称的主观情感影响。作者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描述了小金子、小胜儿等人的行为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第三人称叙述可以同时展示多个角色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增强故事的丰富性,文章不仅描写了小金子的战斗经历和受伤后的心理状态,还展示了小胜儿母女对小金子的关心和担忧,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
结合第⑦段“过了两天,这个队伍就打起仗来,打的是那有名的英勇壮烈的一仗”,第⑧段“小金子受伤回到家里,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主任和那些马匹,马匹的东奔西散,同志们趴在道沟里战斗牺牲……老在他眼前转,使他坐立不安。他的病一天一天重了”,第⑩段“那天,小胜儿从洞里出来,就和她娘说:‘我们该给小金子买些鸡蛋,称点挂面’”,第 段“娘说:‘今年麦季没收,秋田没种,高粱小米都吃不起,这年头摘摘借借也困难’”可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自由切换场景和人物,不受单一视角的限制。文章从骑兵团的战斗到小金子受伤回家,再到小胜儿母女的对话和行动,叙述流畅自然,展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第三人称叙述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本文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详细描述了冀中平原的战斗场景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历史感;
结合第 段“到底是女儿说服了娘,小胜儿的娘把那件衣裳卖了。她心痛了一阵,好像卖了女儿身上的肉一样。称了一斤挂面,买了十个鸡蛋,拿回家来,交给小胜儿,就啼哭起来”可知,这是写小胜儿的母亲卖衣裳后的心理和表现,突出了她对袄子的不舍和对小胜儿的疼爱;故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能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故事更加丰富、生动和引人入胜。
1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⑨段“敌人在田野拉网清剿,村里成了据点,正在清查户口。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她们不让小金子出来,每天早晨,小胜儿把饭食送进洞里去,又把便尿端出来”可知,敌人拉网清剿,清查户口,但小胜儿却不惧危急险峻的形势,和母亲一起照顾受伤的小金子,每天早晨送饭食进洞,端便尿出来,可见她是一个勇敢坚韧的人;
结合第第 段“小胜儿也仰着脖子想,她说:‘要不,把我那件袄卖了吧’”,第 段“‘可是,晚上,他就没得吃,叫他吃红饼子?’小胜儿说,‘今儿个是集日,快拿出去卖了吧’”可知,小胜儿提议卖袄给小金子买营养品,说服母亲卖掉了自己的花丝葛袄,她为了小金子的健康,愿意卖掉自己珍贵的花丝葛袄,表现出她的善良和无私;
结合第 段“小胜儿没有说话,下炕给小金子做饭”,第 段“小金子躺在炕上。小胜儿用棉被把窗子堵了个严又严,把屋门也上了。她点起一个小油灯,放在墙壁上凿好的一个小洞里,面对着墙做起针线来,不住尖着耳朵听外面的风声”,第 段“‘做我的鞋,’小胜儿低着头说,‘整天东逃西跑,鞋也要多费几双。今年军队上的活,做的倒少了’”,第 段“听着他的声音,小胜儿的鼻子也酸了,她说:‘你受了伤,又有病,这说不上。好好养些日子,等腿上有了力气,能走长路了,就过铁道找队伍去。做上了我的,就该给你铰底子做鞋了’”可知,小胜儿细心照顾小金子,为他做饭、堵窗、做鞋子,并鼓励他养好伤后归队,可见她是一个细心体贴,勤劳能干的人。
13.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饥饿难忍。写这些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状况,为后文表现老班长的无私精神作铺垫。 14.“谁动我就崩了谁”“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鼻子上”,作用是为了表现老班长舍生忘死的无私形象。 15.应该不是真话。老班长肯定知道自己和孩子等不到营救的那一刻,这样说是让大个子走得安心,抓住生的希望。 16.一是因为父亲打了他;二是对父亲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感到不理解、委屈。 17.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出乎意料的情节出现,使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有了感情基础,让人顿感老班长形象的高大。 18.老班长舍弃自己儿子而把炒米和生的希望让给一个大个子战士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忘我的牺牲精神。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环境下的人性光辉与牺牲精神。故事围绕一把炒米展开,展现了三位战士在绝境中的坚韧与无私。老班长的冷静与决断、大个子战士的勇敢、小个子战士的无奈与牺牲,共同构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文章通过两次“抢米”的细节,深刻揭示了在生死考验面前,人性中的自私与无私的较量。最终,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牺牲,不仅是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更是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守护。全文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1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①段“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第②段“已经第七天了”,第③段“这七天,三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第④段“此时,三人都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可知,三个战士在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了七天,饥饿无力,难以忍受;
结合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可知,开头部分三个战士遇到的困难,突显了当时的危急与凶险的情况,更为下文表现老班长的无私精神作铺垫。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⑦段“昨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第⑧段“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可知,第一次,老班长面对两个战士抢那一把炒米时,他愤怒地抓过枪并骂道“谁动我就崩了谁”;
结合第⑩段“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可知,第二次,老班长面对小个子战士抢大个子战士的米袋时,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并喝骂小个子战士;
结合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是父子,但作为父亲的老班长没有却把代表生的希望的那把炒米留给了大个子战士,写老班长面对两个战士两次“抢米”的态度的细节,表现了老班长舍生忘死,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的无私形象。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阅读看法。
结合第⑨段划线句子分析,老班长对大个子战士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 这句话看似是让大个子战士突围并寻求救援,但实际上,老班长可能并非完全出于这个目的。结合全文内容,老班长在第⑥段中已经明确表示“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那一把炒米,结合第⑧段“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妈个蛋,都给我住手!这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可知,他甚至用枪威胁两名战士,不允许他们争夺米袋。这表明老班长对这把炒米的重要性有着极其严格的控制。而在第⑨段中,老班长突然决定将这把炒米给大个子战士,并让他突围,这可能是老班长在极端困境下做出的牺牲决定,目的是为了让大个子战士有机会生存,而自己和另一个战士则可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因此,老班长的话可能并非完全真实,而是为了激励大个子战士突围并生存下去,让他走得安心,而自己和另一个战士则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突围,选择留下来吸引敌人火力,为大个子战士创造突围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在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也得到了印证,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最终牺牲,而大个子战士成功突围并带回了救援队伍。据此发表阅读看法。
16.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第⑩段“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小个子战士忽然冲上去,一把抢过米袋对老战士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老班长和小战士是父子,但在面对大个战士和小个子战士争抢那一把炒米时,作为父亲的老班长竟然打了小个子战士,还喝骂他,这让作为儿子的小个子战士感到委屈,所以小战士流泪了;在面对生死时,作为父亲的老班长拒绝了他想要突围的请求,认为他个子小不适合突围,实则是选择牺牲自己,让战友有机会生存,他对父亲的做法不理解,也感到委屈,导致他流下了眼泪。据此分析作答。
17.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可知,老班长决定将仅剩的一把炒米交给大个子战士,让他突围出去寻找救援,而自己和儿子则留下来吸引敌人的火力。这种舍己为人的行为,展现了他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结合第 段“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战士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可知,在面对生死时,老班长打了小个子战士并拒绝了他想要突围的请求,认为他个子小不适合突围,实则是选择牺牲小个子战士;
结合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揭示了老班长与小个子战士竟然是父子,这一情节令读者出乎意料,也使得读者对上文老班长的种种行为更为理解,觉得老班长这样做并不是胡乱决定,而是选择牺牲自己与儿子,这展现了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凸显了老班长的崇高形象。故全文最震撼人心的段落是最后一段。
1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与主题。
结合第①段“炊事班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了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第⑨段“第八天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上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围。突出去找到部队来救我们’”,第 段“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坡上,发现了老战士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第 段“几十年过后,一个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可知,故事讲述了三个战士在极端环境下被围困,最终老班长选择牺牲自己和儿子,把那把炒米和生的希望给了大个子战士,大个子战士成功突围并带回救援;表现了老班长舍生忘死,无私无畏的精神,突出了战士们的坚韧、牺牲精神和无私的团队合作,以及在战争中的残酷现实和人性光辉。据此概括作答。
19.(1)愧疚 (2)父母不再催着儿孙们回家,在双休日,小曹终于能自己安排时间了 (3)舒心/释怀 (4)孙辈们主动约好要回乡村的爷爷家 20.(1)“凿开”是“用力挖开”的意思,形容力度很大,形象地写出外聘教师来租用客厅当教室这件事给父母落寞幽闭的生活带来了美好、光明与活力。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比作老柳树,写出父母在帮助老师们开设手工课,父亲加入课外教师队伍后,生活有了寄托,精气神十足,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21.(1)两位父亲都老实厚道、勤劳朴实,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
(2)《台阶》中的父亲自尊自强,盖新房是因为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盖好新房后父亲却老了,生活也没有了动力;《爱的角力》中的父亲无私、有传统手艺,盖新房的原因是希望儿孙们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后来自家新房成为公益教室后,父亲也乐在其中 22.①概括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主旨。本文写父母建新房盼儿孙回家,子女挤时间回家,“爱”成为双方的牵挂也成为负担,并产生了“角力”;②以“爱的角力”为题,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人们对经营亲情的反思。
《爱的角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和解。文章以小曹父母的建房为线索,展现了父母对儿孙的深切期待与儿女因生活压力无法频繁回家的矛盾。随着父母将新房用于公益教学,他们的生活变得充实,情感也得到了新的寄托。最终,儿孙们主动回归,体现了爱的双向奔赴。文章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传达了家庭情感的变化与融合,深刻揭示了亲情的力量与包容。
19.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③段“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小曹与哥哥、弟弟都有些愧疚”可知,当小曹父母建了新房,期待儿孙常回家看看时,但这份期待成为了精神负担,让小曹兄弟感到对父母有些愧疚,故(1)空可填写:愧疚。
根据第④、⑤段“小曹鼓足勇气对母亲说……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曹明显看到母亲的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以……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以及“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的内容可知,在这期间小曹与母亲产生矛盾,一个月没回家,父母不再找各种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中还夹杂着空茫,故第(2)空可填“父母不再催着儿孙们回家,在双休日,小曹终于能自己安排时间了”;
根据第⑩段 “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舒展开来” 可以看出,当新房的客厅成了课外讲习所,父母的生活忙碌充实时,小曹的愧疚感消散了,心情变得舒心。故第(3)空可填“舒心/释怀”;
根据第 、 段“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父母赢了”可知,此时孙辈主动提出要回爷爷家,小曹愉快认输。故第(4)空可填 “孙辈们主动约好要回乡村的爷爷家”。
2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凿开”的本义是“用力挖开”的意思,形容力度很大。根据第⑧段“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的内容可知,这里的“这件事”指的是父亲答应将客厅租给村委会作为课外讲习所这件事,文中“凿开”一词使小曹父亲答应将自家房子作为课外讲习所后,原本略显单调和封闭的乡村生活出现显著改变的成果更加具体可感。这一决定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和活动的空间,也仿佛为父母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清风、月光和竹香得以涌入,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2)根据“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结合上文“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变得丰沛饱满起来”可知,句子中的“老柳树”并非现实存在的,而是将父母比作了老柳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一辈的到来给老柳树(实际上是给整个环境和父母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老柳树仿佛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暗示父母的生活因为年轻一辈(村里的孩子们)的到来,从之前的枯索萧瑟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赞赏之情。
21.本题考查比较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相同点:《台阶》中的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新屋,多年来辛勤劳作,“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体现了他的勤劳和坚韧。本文第①段“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并且为了迎接儿孙回家,第③段“翻晒被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同样展现出勤劳的品质。而且在等待儿孙回家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也体现了一种坚韧。
《台阶》中父亲努力建造新屋是为了提高家庭的地位,让家人生活得更好;本文中小曹的父母建新房是“人老了,只盼着儿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也是为了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两个父亲都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2)不同点:《台阶》中的父亲有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一面,新屋建成后,“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在新台阶上表现出不适应,他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自尊自强,比如认为台阶高地位就高。
本文中小曹的父亲则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当村委会有需求时,他“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外教学中,教孩子们各种知识和技能,他能够适应新的生活变化,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2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以“爱的角力”为题有多重好处:
首先,这个标题准确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全文围绕父母与子女之间因爱而产生的期待与压力展开,父母期待子女回家,而子女因生活忙碌不能回应父母的期待而产生压力,这构成了一场“爱的角力”。
其次,标题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角力”这个词语来形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互动,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创意,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促使他们深入了解故事的发展。
再者,这个标题也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场“爱的角力”中,父母和子女都在努力寻找平衡,既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又尊重对方的生活选择。最终,父母通过开放大房子作为课外讲习所,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同时也丰盈了生活,而子女也体会到了父母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和解。
最后,这个标题还具有深层的含义,暗示了亲情关系中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亲情并不总是甜蜜的,有时也会充满挑战和矛盾。但正是这些挑战和矛盾,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也更加努力地理解和包容对方。因此,“爱的角力”这个标题也寄托了作者对亲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期许。据此概括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3. “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匠人为父亲精心编织了一个簸箕 现在虽然很少用簸箕,但父亲依然精心修补擦拭它 24.(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簸箕也像朋友一样帮助父亲完成了很多生活中的劳作。
(2)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父亲苍老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簸箕的珍惜,表达了父亲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25.第⑦段补充交代了父亲一年四季使用簸箕的事例,突出父亲离不开簸箕,对簸箕有很深的情感;也呼应了前文父亲执意买新簸箕的情节。 26.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簸箕的“苍老”,也隐喻父亲的苍老。 27.本文中,簸箕见证了父亲一生辛勤的劳作,是父亲“生命里某段时光的鲜活再现”,是父亲珍藏的精神追求;《台阶》中高高的台阶是父亲一生追求的目标,是他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同的寄托。台阶与簸箕都折射出主人公精神世界里的春天,是他的毕生追求。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根据第⑥段“记得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父亲留卖簸箕的匠人在家免费吃了一顿晌饭。匠人很感动,他让父亲找来沉淀很久的竹篾丝,动手为我家编织起簸箕来”可知,“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匠人为父亲精心编织了一个簸箕。
第②空:根据第⑩段“现在,家乡的人也极少用簸箕筛米掂谷物了……我和弟弟劝过他几次,将破簸箕处理掉算了,父亲都执意不肯”和第 段“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可知,现在虽然很少用簸箕,但父亲依然精心修补擦拭它。
2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根据第⑥段“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可知,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簸箕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与簸箕之间的深厚感情,暗示了簸箕在父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根据第 段“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可知,此处运用了外貌描写,描绘了父亲苍老的形象;同时,通过“轻轻摩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对旧簸箕的珍视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2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第⑦段中,通过“春天里”、“夏季时”、“秋天”、“冬天来了”四季变换的描述,详细列举了父亲如何用簸箕晾晒各种农作物和食物,这既展现了簸箕在父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父亲与簸箕之间深深的感情。这突出了父亲是一位辛勤劳动的农民,离不开簸箕这样的农具,并对簸箕有深厚的情感。结构上,这段内容呼应了前文父亲听到卖簸箕的吆喝声而急切去买新簸箕的情节,说明父亲对簸箕的依赖和珍视,同时也为后文描写父亲对旧簸箕的珍藏和呵护作了铺垫。
26.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画波浪线的句子“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是说簸箕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磨损老化,如同人一样“苍老”。这里的“劳累”一词赋予了簸箕以人的特性,暗示了它在父亲的农事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承载了父亲的辛勤劳动。
深层含义,这句话也暗指父亲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渐渐老去。通过簸箕的“苍老”,隐喻了父亲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逐渐衰老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辛劳一生的敬佩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
27.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本文中,父亲对“簸箕”的珍视,如文中所述:“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这表明簸箕不仅是父亲劳动的工具,还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他对过去劳动岁月的怀念和对辛勤付出的自豪,是父亲精神世界中的“春天”。
《台阶》中父亲反复提及“我们家的台阶低”,并梦想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文中写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这里的“高台阶”象征着父亲内心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和对尊重的追求,是他精神世界的“春天”,驱动着他不辞辛劳地为之奋斗。
两篇文章中的“精神世界的春天”,都表现为父亲执着的追求和坚韧的精神。无论是父亲对旧簸箕的珍视,还是《台阶》中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都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价值的坚守,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