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8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3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恢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证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故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再恢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2.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  )
A.优先发展煤炭工业 B.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C.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国家颁布的法案既有关于煤炭的也有关于国民生活的,A、B、C三项仅反映了其中一个方面,故D项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的说法错误。从表格信息中的“外国法人”持有股票比例越来越大,可知其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金融机关”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影响力的增强,故C项正确;从表格信息中的“个人”持有股票比例的下降,可以看出个人持股比例的逐步降低,故D项正确。
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对“滞胀”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通货膨胀严重,生产停滞不前
B.停滞与通货膨胀交织出现
C.生产徘徊不前,但通货膨胀不明显
D.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时有发生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一方面生产停滞,另一方面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又持续居高不下,这种现象被称为“滞胀”现象。
5.对以下表格反映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GDP年增长率 失业率 物价指数增长率
1968—1972 4.3% 3.2% 4.8%
1973—1975 2.4% 5.3% 9.4%
A.体现滞胀特征 B.国家干预经济
C.经济“大萧条” D.经济增长缓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从图表可以看出增长率下降(经济发展停滞),物价明显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高,这些现象与经济“滞胀”的特征相符,故选A项。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这种经济是(  )
A.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
C.“混合经济” D.“新经济”
答案:C
解析:“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等信息表明这是一种“混合经济”。A、B两项都是单一经济体制;D项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不是体制。
7.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7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
A.“守夜人” B.“大管家”
C.“中间道路” D.“甩手掌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针对“滞胀”现象,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指的是自由放任政策下的政府职能;B项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8.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后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里根总统这一“引人注目的改变”对美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逐渐恢复 B.出现了“混合经济”21世纪教育网
C.“福利国家”的规模逐步缩小 D.重新回到了自由放任时代
答案:D
解析:里根总统这一“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二战结束后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引发一些消极影响的针对性措施,降低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了“混合经济”。减少国家的福利支出,从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逐渐恢复。D项“重新回到了‘自由放任’时代”表述错误。
9.“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这一制度在二战后建立,其开始发展到日渐完备状态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从而稳定价格,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政策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英国率先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政策,防止贫富分化,稳定社会秩序。材料中所谓的“安全网”就是社会保障政策。
11.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充分说明这种政策实际上是(  )
A.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B.保障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人民收入对比从交税前的17倍到交税后的3倍,可以看出税率政策事实上对穷人、富人是不同的,纳税是把富人的钱分配给了穷人,选择D项。
12.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对此,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
A.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稳定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D.福利政策减少了社会消费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对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福利政策使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需要针对福利政策的弊端进行一定的调整。
13.李光耀说:“一旦慈善变成了‘权利’,靠施舍过日子的人没了羞辱感,大家把原本设计的‘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他批评的是(  )
A.社会矛盾 B.计划经济
C.过度的福利政策 D.选举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安全网’变成了舒舒服服的‘靠垫’,鼓励了懒人”说明作者不赞成过度的福利政策,故C项正确。
14.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答案:B
解析:福利国家的做法,容易使人产生懒散的恶习,出现一批社会“寄生虫”,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B项结论错误。A、C、D三项结论符合史实。
16.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④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可知,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国家颁布法令属于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②④是正确的;对开办旅馆者给予补助可促使人们竞相开办旅馆,从而增加就业,①正确;材料未能体现③。
17.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  )
国别 农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联邦德国 3% 48% 49%
美国 2% 36% 62%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联邦德国和美国的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18.下面为美国1970、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1970年 1979年
农业人口 5% 3%
制造业人口 30% 13%
服务信息业人口 15% 72%
A.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 B.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产业
C.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答案:C
解析:“服务信息业”是第三产业,从表中不难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A、B、D三项都正确,“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19. “新经济”的出现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经济形态首先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20.吉福德·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
A.“混合经济” B.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C.罗斯福新政模式 D.美国的“新经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强调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少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更多靠知识创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符合“新经济”特征,故D项正确。
21.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形象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答案:D
解析:从“复苏”到“繁荣”所处的时间段是1990~2000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22.下表为一学术讲座的海报。下列各项中与讲座主题内容不相符的是(  )
海 报
主讲人:×××教授
主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地点: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3年6月21日下午
A.第三产业的兴起 B.“福利国家”的探讨
C.“新经济”的出现 D.自由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自由主义思想已被经济大危机的事实证明,已经过时。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23.阅读下面材料:
图一  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
 图二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
请回答:
(1)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制度的什么性质?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种调整和改革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1938~197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原因: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关,而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1973~1999年略有下降。原因: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的开支也有所削减。
(2)政府补贴。性质: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大的经济波动。
解析:第(1)问从图一中可见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在1973年前、后分别呈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在图二中非常明显。既然是政府补贴占社会保障的绝大部分,由此不难认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性质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第(3)问需要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方式去归纳其特点,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点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20世纪30年代各国为了尽快摆脱危机,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2010年6月,德国柏林和斯图加特多达3万名示威者响应在野党、工会和社会组织的号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撤回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计划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答案:(1)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
(2)背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趋缓;全球化造成资本外流,税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等。
(3)现象: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4)认识: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要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解析:本题组涉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福利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发展模式的调整,结合“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等概括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说明社会福利制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原因应从多角度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说明我国福利制度的特点。第(4)问依据自己的认识谈谈福利制度。
点评: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它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起到了缓解矛盾、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但它加大了政府的开支,增加了国家财政赤字,也不利于刺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大战结束之初,美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它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2/3,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年份项目   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图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与“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材料一所述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推动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
答案:(1)海外市场的拓展;科技革命的推进;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2)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3)大刀阔斧地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通过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第(1)问考查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强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作答。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图表。第(3)问意在考查“新经济”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点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社会保障:建立“福利国家”;(3)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发展;(4)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