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6.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 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
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
答案:D
解析:自来水刚引进出现了“水质有毒,相戒不用”的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故本题应选D项。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 )
A.西餐的烹饪方式与中餐类似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的食品种类与中餐有明显区别
D.西餐未对中国的传统食俗产生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了西餐的特点,反映出与西餐与中餐的区别。故本题应选C项。
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4.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这就是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就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故①②③④的表述均符合史实,本题应选A项。
5.“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故选C项。
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中“留辫子”的现象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故选C项。
7.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服饰发生变化,故B项不正确;A项错在“应有尽有”; 西装和中山装是服饰的新变化,但传统的长袍马褂仍存在,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特征,故D项错误。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9.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
10.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 “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 “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本题应选B项。
11.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B.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优越性
C.自由、平等的精神
D.西方文化尚未动摇中国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礼仪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废止缠足的好处,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虽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时期均有废止缠足的主张,但由政府颁布法令是在民国时期,故C项正确。
13.小说《文明小史》中,描写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时写道:“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材料反映了这位少奶奶的服饰特点是(  )
A.完全西化 B.中西合璧
C.固守传统 D.女扮男装
答案:B
解析:从“外国皮靴”“对襟褂子”可以判断出服饰特点应为中西合璧,故选B项。
14.“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此为改良旗袍,这流行于民国初年,选择B项。
15.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说明传统观念的改变,故选B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叙述太过绝对。
16.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故选D项。
17.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出现于古代社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18.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为“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违背了人们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
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社会生活是时代的缩影,反映时代特征。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抵制和批判,这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体现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饰受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点,故C项最符合题意。
20.“肥料袋做裤,省钱又省布,前面印‘日本’,后面是‘尿素’。”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民谣揭示了当时部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浸透汗水、打着补丁的咔叽布工装,斜纹布军装,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共同引领着七十年代朴素、单调的服装潮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人们的服饰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但更重要的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①②符合题意,③违背了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故答案为C项。
21.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故选D项。
22.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答案:D
解析: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的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从明清商业广告看社会变迁》
材料二 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民国易服,“拿来”洋装》
材料三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了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了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答案:(1)特点:过度消费;追逐时髦;违礼逾制。揭示: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着封建社会传统习俗。
(2)原因:革除封建习俗,推行新式服饰;倡导西学,追求人人平等。因素: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人士、商人的示范;商家和媒体的宣传。
(3)移植性指: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变异性指: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4)认识:习俗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习俗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习俗变迁中应注重传承、借鉴、创新;习俗会因时因势而变。(若言之有理,同样给分)
解析:本题组以社会习俗变迁为主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明代商品经济带来的影响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炼,联系材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剖析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推动因素。第(3)问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注意角度。第(4)问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要充分利用材料三进行规律总结。
点评: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3)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运动。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楞《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根据材料二、三,在头发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或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四,建国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人伦(亲亲、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相同: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本题以发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第(1)问,体现了血缘关系的影响;第(2)问,体现了辫子政治化的特点;第(3)问,综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说明问题。
点评: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5.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答案:(1)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各写出两个关键词即可)
解析:第(1)问根据“规范和管理……”“不遗琐细地区分……”等有关服饰的规定,从等级制度分析。第(2)问的“主张”从上书对服饰的批判入手回答,“理由”应联系中西交往和竞争来回答。第(3)问的“趋势”应从样式、色彩、美观等方面分析,“精神追求”从自由、个性、文明等方面概括。
点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
(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4)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8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