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十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
一、选择
1、张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下列对其事迹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主张发展民办实业
B.他的企业始终处于上升势头
C.热心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也是每况愈下,并不是始终处于上升势头的。故选B。
点评:考查状元实业家张謇
2、分析1912~1919年我国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②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促进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③“实业救国”形成热潮 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A.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C.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虽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较慢,并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点评: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下列事件或现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太平天国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实业救国思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排除②,选B项。
点评: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中曲线描绘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其中b、e两段分别发生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和国民政府的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结合史实不难得出在这两个时期内统治者均大力倡导发展实业,故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故选D项。
点评: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5、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利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A.加紧聚集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
答案:D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题干历史现象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反映国民政府采取的非常时期的战时统制政策正是这一背景的体现,故D项正确;30年代国民政府在“围剿”工农红军,但与题干的主题不符;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但题干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重工业以及重要战略物资的统制政策,B项排除;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上看,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显然与国内背景不符。故选D。
点评:考查国民政府采取的非常时期的战时统制政策
6、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影响其中3(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图中字母a处)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C.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
D.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曲线1、2、3、4分别代表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高峰是在一战期间,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选B项。
点评: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高峰
7、1947年,上海《大公报》连载了漫画《三毛流浪记》,三毛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某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这种外国商品来自(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苏联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从而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选C项。
点评:考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8、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短暂的春天”。该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有( )
A.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的发展超过了轻工业
C.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内地工业发展超过了沿海地区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依然薄弱,并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沿海比内地发展势头好,故选A项。
点评:考查一战期间纺织业、面粉业等行业发展迅速
9、据《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统计,1911年全国30人以上工厂数只有171家,1927年是1374家,1933年达到了2435家。工厂数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 )
A.科技发展的影响 B.国内政局的稳定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时间为“1927、1933年”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此背景下上海工厂数量迅速增加,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0、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一战”的爆发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图表反映了1914-1915年外资工厂呈现减少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一战、国货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打击了在华外资工厂。实业救国兴起于19世纪末,显然不符合一战时期的阶段特征,故选A项。
点评:考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1、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食品工业
数量(家) 72 3 193 100
A.造纸业 B.火柴业
C.榨油业 D.纺织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特别是纺织业、面粉业等发展最快,故空白处是纺织业,选D项。
点评:考查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12、马寅初曾指出:“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上之势力……做生意之时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这些“大官”指的是( )
A.民族资产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大地主 D.大商人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挟政治上之势力……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可以判断应为官僚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垄断经济,故选B项。
点评:考查官僚资产阶级垄断经济
13、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
A.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B.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C.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能力。材料反映的包工制、养成工制、家庭工制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手工业特点,故选C项。
点评: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14、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表明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物价飞涨,从而表明了人民对国民政府的不满,同时也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C项表述错误。
点评:考查民族工业的影响
15、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已经造起数艘,快马如飞……有小火轮出售,由英国来的”。据此可推断发昌号( )
A.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受外国资本控制
C.是洋务派开创的近代民用工业
D.已是近代性质的企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干中没有涉及发昌号建立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外国资本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介绍发昌号由谁出资建立,无法得出是洋务派开创的,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机器车房”“有小火轮出售”等信息可知,发昌号采用机器生产,且产品流向市场,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近代性质的企业的特点
16、1902年荣德生说:“民以食为天。机制面粉质细色白,必定会代替土粉。……外国人以‘洋人食用’为借口……朝廷对面粉是不抽税的,开粉厂有利可图。”他还忘不了在香港码头上看到轮船上装的多是面粉,那面粉是从英国、美国运来的。下列不能反映荣氏兄弟准备投资办厂的原因是( )
A.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时间1902年,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民族工业发展,故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故排除B项;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正确;外商企业获利的刺激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排除D项。故选C
点评: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17、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短暂春天时期,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B.1935~1936年间,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C.抗日战争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发生重大改变
D.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是抗战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战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均符合史实。故选D。
点评: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18、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数据来看,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受挫,原因有①②,④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的原因,③并不是题干两个时期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C项正确。
点评: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9、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答案:A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确定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然后依据材料“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可知C、D两项是清廷的意图;由“欲图商务流通”可知要发展民族经济。由“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可知A项不是清廷意图。故选A。
点评:考查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
20、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1家 484192锭 2016台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表仅反映20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数据比较可了解到此时华商企业的规模比外商企业规模大,因此排除B项;而D项说法是错误的,材料并未反映出,从时间上也可予以否定;A项要注意时间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开始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点评:考查20世纪初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业牧垦企业……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12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1919年已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245万元……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
——《中国通史·近代前编》
材料二 禾丰造纸厂是我国最早的民族造纸企业之一。1937年11月,禾丰造纸厂被日本侵华部队占领,而后又被日本“三岛制纸株式会社”强占。抗战胜利后,禾丰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过来,但一直奄奄一息;1948年,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却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中国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禾丰账面资金一度膨胀到480亿元”的实质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禾丰造纸厂“到了崩溃与破产的边缘”的原因。
(3)从中国农牧垦殖公司和禾丰造纸厂的相似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1)发展状况:1912年至1919年农牧垦殖公司发展迅速。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20世纪20年代后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
(2)实质:恶性通货膨胀。原因: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解析:
分析:第(1)问,注意材料一中民族工业的两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理解“膨胀”的“实质”是通货膨胀,结合“1948年”中国的形势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第(3)问,从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的关系的角度谈“认识”。
点评: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2、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 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
(4)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组以图表、文字材料切入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的时间提示回答民主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第(2)问实际回答1912-1919年民族工迅速发展的影响。第(3)问考查解读信息的能力,关键是找准点,防止漏答。第(4)问要注意多角度拓展分析。
点评: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背景、原因、
2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锭数(枚) 14 653 69 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 047 6 766 330.5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 039 4 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 569 45 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 943 29 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万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万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下表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5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案:(1)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成因: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
(2)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甲午中日战争后: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
解析:
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从材料一中提炼,应从整体、行业与地区分布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应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对比材料二表格中的进出口情况,逐一概括。
点评:考查中国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4、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答案:理由: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解析:
分析:材料一“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据“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据“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点评: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盛宣怀提出自办银行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答案:领域: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
作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解析:
分析:第一小问领域,材料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可知通商银行初期着重投资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第二小问作用,银行资金向工商业和交通业倾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第三小问不足,材料“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说明银行董事成员由官僚、买办商人构成,与近代银行现代化架构相差甚远;“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说明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难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点评: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