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自古至今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帮助学生比较异同,概括其趋势。
【唯物史观】认识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勇担时代重担,呵护文脉相传,培养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关系,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时空坐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首先,在课前要求学生再阅读一下《中外历史发展纲要》的有关知识,为今天的学习你做好准备。
其次,在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有关身知识和认识的基础上,本课主要为梳理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这四种载体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华文化传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遭遇火灾,震惊了全世界。惋惜之余,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再次被热议。
到底什么是文化遗产 人们为什么如此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了解、探究世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
1.含义: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2.类型: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二)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1.必要性: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现状是不断遭到破坏。
(1)人为:战争、恐怖袭击、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工程、环境污染、偷盗或故意破坏等;
(2)自然:年代久远、资源的过度消耗、自然灾害(地震、酸雨、沙尘暴);
(3)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重要性:具有突出价值,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2)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4)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古代:
收藏文物: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历史解释: 金石学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2.近现代:通过立法保护
(1)世界:
(2)中国:
合作探究: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你觉得在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材料一 教材学思之窗:
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材料二 四川安岳县峰门寺的一尊摩崖造像,被以红黄蓝绿颜色重绘的“浓墨重彩”,瞬间让网友们觉得“眼怀慈悲,神态安静的活佛生生被画成了地主家的胖儿子”。此类“破坏性修复”问题令人警醒。
提示:
(1)原因:
①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②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将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传承下去,并提供范例。
(2)原则:
①真实性: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遗产原貌原物。
②完整性:尽可能的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③真实性是更为基础的东西,而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
核心素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从古至今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特点。
提示:
(1)历史悠久;
(2)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3)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4)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四)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材料 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归纳为:
1.文化: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历史: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社会: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继往开来,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4.经济:
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在扩大对外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知识归纳: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1.基本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国际协同:
国际社会共同采取行动,进行集体性援助。
3.落实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4.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5.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
6.全面守护:
文化遗产保护要不断探索,拓展保护的范围,要拓宽时间界限和物质界限。
7.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缩短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一)概念:
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简称。 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签署。旨在为国际社会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建立一个长久性的有效制度。该公约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定义、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国际援助的程序和条件等作了具体规定,并设立了“世界遗产基金”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二)原因:
《世界遗产公约》前言部分
1.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2.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以及应予保护的财产的所在国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3.考虑到某些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
归纳为:
1.遗产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2.国家一级组织未必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3.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内容: 梳理教材,填写下表
(四)中国与世界遗产保护:
1.方针: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措施:
(1)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2)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4)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意义:
(1)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教材“历史纵横”:
1.文物、建筑群、遗址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
教材“思考点”: 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的价值;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立法加以保护。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一)概况:
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总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二)世界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三)中国文化遗产
1.中国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截至2014年共有1372项。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问题思考: 中国有如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1)问题:
①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文艺市场占有率低;
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经费紧张;
③重视不够;
④传承面临困难;
⑤保护意识不够等。
(2)对策: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②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财源;
③建立传承机制;
④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申遗热度?
在“申奥”、“申博”之后,“申遗”成为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新名词。联合国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原本在于告诫遗产的拥有者,让他们知道这些遗产的重要价值,并知道怎样去保护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人类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演变史上的成果(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能在成百上千年的沧桑巨变中存留下来,总是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中医、上海旗袍、北京方言、王麻子剪刀……申遗大军中的新面孔在不断增加,各地申遗热情持续高涨,今天的申遗热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一件幸事的同时,狂热的背后存在着急功近利、开发过度、重申遗轻保护等一些隐忧,值得我们反思。
提示:
(1)申遗热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2)“世界文化遗产”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3)“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其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初试牛刀:
1.(2024·浙江卷6月)近年来,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如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和尼泊尔、缅甸震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与洪都拉斯、肯尼亚联合考古等,我国还持续加大文化遗产多边国际合作的推进力度,其中尤以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最具代表性。这些举措( )
①表明改革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机制成为共识; ②体现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与担当;③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人文内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21世纪之前各国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措施和治理机制,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址财富方面,越来越具有大国的担当和责任,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各国对文化遗址的重视和保护,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③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加强国家间合作,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现,并且这种对文化遗址保护的投入更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④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2.(2023·浙江卷1月)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1·浙江卷6月)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解析】 由材料信息“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可知,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故A错误;兵马俑不能体现实用性,故B错误;“民本”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材料没有民本意识的信息,故C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II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
(二)保护的原因
(三)文物保护与研究
(四)保护的意义
《世界遗产公约》
(一)概念
(二)概况
(三)中国与世界遗产保护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
(一)概况
(二)世界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基本能立足于课标要求,通过史料和历史图片比较直观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设计问题和合作探究使学生参与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但是因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体会、参与教学,因此总体节奏较慢;另外,文遗产保护本身是技术含量非常高且交叉较多学科专业知识的领域,其中涉及的历史学、考古学、政治经济学、建筑学、化学、国际关系学等多方面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过于艰深,有些问题无法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完成。
《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