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5 22: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解读·重难批注
1.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扩张及文化成就,认识阿拉伯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重点
2.了解奥斯曼帝国兴起及扩张的史实,理解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难点
3.了解中古时期印度、日本和朝鲜的发展,认识古代
文明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增强对中华文明圈以及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
数字识记·纲目概览
两大主题:帝国的扩张、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三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
时空定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1阿拉伯帝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人的扩张
 长期分裂、混战的产物
(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    。
(3)阿拉伯人的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    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    、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    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①生产: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    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续表
文化 ①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    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②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    、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2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进程
1.过程
(1)13世纪:信奉    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奥斯曼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    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    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概况
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体制 政治 ①最高统治者    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②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        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①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    ,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知识点3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中古时期的印度孔雀帝国一度统一了南亚大部分地区
(1)笈多帝国
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    。
②概况
政治 帝国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概况: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    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 掀起了“中国化”运动
背景 ①国际: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    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国内: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    ,开始改革
意义 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
(2)幕府统治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背景 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     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    时期
体制 ①天皇与将军: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   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③锁国体制: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    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3.中古时期的朝鲜既有和中国相似的一面,又有自己独立的风格
新罗统一 朝鲜半岛 7世纪末,    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       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王朝 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     ②16世纪末,    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    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概念阐释】 哈里发
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制度是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担任国家政治、军事、司法、宗教首脑的人物称为哈里发,故这样的国家称为哈里发国家。
2.【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教材P23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试答:                                 
                                    
                                    
                                    
                                    
3.【知识拓展】 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1)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
(2)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等特点。
4.【图解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5.【概念阐释】 苏丹体制
苏丹体制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体制,君主苏丹集君权与教权于一身,对于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社会秩序极不安定的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和巩固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
6.【学习情境】 奥斯曼帝国文化政策
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的铁骑在欧亚大陆上大规模扫荡。当时的人们对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思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有何不同?
试答:                                 
                                    
                                    
7.【易错提醒】 印度教和佛教
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于是,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8.【图解历史】 日本中央官制
日本中央官制明显深受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9.【图说历史】 日本的幕府统治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下的政治体制,即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10.【图说历史】 韩国新儒家书院
韩国新儒家书院是古代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内传播发展并与当地文化交融的体现。这正好说明了韩国新儒家书院曾受到中国书院的启发和影响,见证了中国书院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与交流。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文明交汇——亚洲地跨亚非欧大帝国的文明遗产
01史料实证——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史料一 
史料二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
[导读] 史料一中图甲是“‘智慧宫’中的翻译者”,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图乙是阿拉伯数字,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史料二反映了阿拉伯人传播中国四大发明、印度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文化上的贡献。
(2)根据史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02家国情怀——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贡献
(1)特点:包容性、创新性、先进性。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对其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领域在当时领先世界。
(2)贡献
①对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
a.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非欧三大洲,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b.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翻译成拉丁文,重新传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c.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3历史解释——奥斯曼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地区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3)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最终成为有名的“火药桶”。
(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探究主题二 兴衰沉浮——中古时期亚洲不同文明的区域特色与交流互鉴
01史料实证——认识中国对朝鲜和越南的影响
史料一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史料二 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导读] 抓住史料一“田制”“仿唐制”、史料二“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等关键信息。
[探究] 
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朝鲜和越南产生了哪些影响。
02家国情怀——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1)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王国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2)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
(3)朝鲜人民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03探究论证——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史料 
[导读] 唐王朝是一个真正的全面盛世的大一统王朝,其对日本国的影响是深远且全方位的。具体从政治制度、文化社会、城市建设等方面分析。
[探究] 
根据以上史料,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
04唯物史观——大化改新成功的原因与评价
(1)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并加以继承与创新。
③改革派建立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评价
①积极方面: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
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仍然存在隐患。
网络构建·史论要旨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阻碍了东西方的经贸、文化交流,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3.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主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创新,实现了本土化。
4.中古时期的亚洲大陆上文明之光灿烂辉煌,有西亚的阿拉伯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各大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多元的亚洲文明。
多维训练·创新应用
经典示例 触类旁通
[典例] [2023·广东学考真题]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
C.企图征服世界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
[尝试解答]     
[通法悟道]
创新应用 随堂检测
1.[2023·湖北学业水平]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该笔记记述的是(  )
鼎盛时间:8世纪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文化成就:《天方夜谭》 历史地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2.[2023·广东学考真题]灭亡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并控制了连接亚欧商路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3.[2024·广东模拟]阿育王(公元前303—公元前232年)经过连年的征伐,消灭了实力强大的羯陵伽国,征服了除半岛极南端的迈索尔地区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地区。此后,在佛教高僧优波毯多的感召下,阿育王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并向全国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阿育王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封建帝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印度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
C.助推了孔雀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
D.表明帝王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性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作业(四)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材探究 活动点拨
[问题探究]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有道理。
(1)在锁国政策下,幕府时期的日本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繁荣,江户时代延续二百余年。
(2)锁国政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日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采取退缩保守的态度,这使其在面对美国等西方列强时处于完全被动地位,从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
[学习拓展]
结合中国历史,查找资料,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阿拉伯人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阿拉伯医药及西方名医的论述经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贩卖香料的阿拉伯人还将大量药用植物及香料出口到中国。
(2)阿拉伯人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及部分天文仪器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3)阿拉伯的代数、几何等知识传入中国,10个数字的计数法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
2.提示:(1)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地理位置凸显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3)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广泛交流。
6.提示:阿拉伯帝国: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更丰富。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知识点1
1.(1)伊斯兰教 (2)统一 (3)亚非欧
2.政治 财政 商业 海上贸易 巴格达 东西方 造纸术
知识点2
1.(1)伊斯兰教 (2)巴尔干 (3)君士坦丁堡 (4)西亚
2.苏丹 工商业者 伊斯坦布尔 重税
知识点3
1.(1)北印度 恒河中下游 印度教 (2)总督
2.(1)冶铁 改新诏书 中央集权 (2)庄园 武士 幕府政治 将军 家臣 锁国
3.新罗 高丽王朝 科举考试 朝鲜 日本 中朝军民
共研
探究主题一
1.提示:(1)贡献:阿拉伯人通过设立“智慧宫”吸引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保存并传播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如阿拉伯数字);促使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吸收其他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大融合。
(2)贡献: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主题二
1.提示:朝鲜仿效中国唐朝的土地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越南仿效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3.提示:主题: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或者:历史上的中日友好交往等)。阐释:唐朝时期,中华文化繁荣发达,对日本具有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数次派遣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留学生和鉴真等学问僧也热衷于传播唐朝文化。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日本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其都城建筑样式、货币等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精练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D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如故事集《天方夜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因此,该笔记记述的是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故选C项;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4世纪末(395年)拜占庭帝国成立,排除A项;罗马帝国存在于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而奥斯曼帝国建立于13世纪,排除B项;1258年阿拉伯帝国亡于蒙古西征,而1453年拜占庭帝国才灭亡,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阿育王在完成帝国统一之后,以佛教为依托,宣布国家停止战争,以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建设,维护帝国社会秩序的稳定,故C项正确。
答案:C
4.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属于实质性的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