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空定位
线索主旨
巨大灾难:20世纪上半叶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深重灾难,国际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模式: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追求民主:亚非拉地区人民觉醒,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运动高涨,冲击着传统国际秩序。 实力易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使欧美国家实力发生转变,美国崛起,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秩序重构:从一战后的国联到二战后的联合国,是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和演变,也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实质是大国间实力的博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解读·重难批注
1.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列强之间的具体矛盾及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示意图,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增强唯物史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难点
2.结合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地图掌握战争发展的过程,增强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结合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领土变迁示意图,认识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理解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及其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增强历史解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重难点
数字识记·纲目概览
时空定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知识点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瓜分世界的狂潮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1)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____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________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概况: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2.大国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实力与殖民地占有数量不对等
(1)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概况
德国与英国 在欧洲乃至世界的________
德国与法国 领土争端(阿尔萨斯—洛林)、对________殖民地的争夺
德国与俄国 ________
奥匈帝国与俄国 争夺________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敌人的敌人结成战时盟友
(1)原因: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
(2)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同盟国”,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协约国”。
(3)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概况:________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影响:两大集团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知识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________、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3.战线:________________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________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________是决定性战场。
4.概况
德国“速决战”破产,战争转入持久战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________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________”破产
1914年 对德国宣战的________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战争主动权转向协约国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1915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1915年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________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相继发生________战役和________战役
1916年 英德在________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战争由僵持到结束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917年 ________和________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 俄国退出了战争。大战以________的失败而结束
知识点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以及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________与________,与会各国缔结了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____________。
(2)主要内容:
①________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________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________复国,承认____________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________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________,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________” “________”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的建立美国倡导建立,但美国并没有加入
(1)积极影响:国际联盟是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国联是第一个由________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________和实现________。
(2)消极影响:国联形成决议的“________”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________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因此,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______________国家的民族觉醒。
4.________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________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中心依然在欧洲,但优势逐渐丧失
1.【图解历史】 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社会情境】 萨拉热窝事件
结合教材P85图片《普林西普被捕》和下图“奥匈帝国、德国的态度”及所学知识,指出普林西普被捕的原因。这件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是什么?
试答:
3.【图解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
4.【学习情境】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11日,马恩河会战结束,双方损失都很严重,进入阵地战。小毛奇却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思考:分析小毛奇做此判断的依据。
试答:
5.【图解历史】 巴黎和会
6.【知识拓展】 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四国条约》: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该公约终止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
《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美、英、日、法、意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了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列强对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仅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
7.【名师指津】 学思之窗 教材P89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试答:
8.【学术情境】 国际联盟的成立
思考:结合所学解读漫画的主旨。
试答: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大国矛盾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
01史料实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
史料一 下表是选自美国作家亨利·莫利斯的《殖民史》中的殖民地面积表。(单位:万平方千米)
英国 法国 德国
1860年 250 20 —
1880年 770 70 —
1899年 930 370 100
史料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人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899年德国外长皮洛夫的议会演说
[导读] 史料一的数据显示出英法的殖民地相对较多,德国的殖民地相对较少,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史料二关注“分割世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探究]
(1)结合史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2)史料二反映了德国的什么要求?“一个邻国”和“另一个邻国”分别指的是谁?德国为什么会与这两个国家产生矛盾?
02唯物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职能发生了变化。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等分崩离析,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④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②战争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一战引起人们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03历史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②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③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建立,它们的对峙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⑤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发展成世界性大战。
⑥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形成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③现实条件:对于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来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会影响它们的既得利益。
探究主题二 “火山口上的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01史料实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史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史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导读] 史料一指出了战后不稳定的因素是巴黎和会给德国带来了耻辱。
史料二指出了美日矛盾在华盛顿会议后激化,英国也加强了对日本的戒备。
[探究]
(1)“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紧张了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02历史解释——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3)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4)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03探究论证——维护和平的软弱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国际秩序无法完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宗旨和任务。……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导读] 国联是维护战胜国利益的工具,由于“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新秩序”为什么不能维护长久的和平?
04唯物史观——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1)从出发点看: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2)从进步性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3)从局限性看
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
②由于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
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网络构建·史论要旨
[知识体系]
[必备术语]
1.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期间的主要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最终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也隐藏了诸多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4.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多维训练·创新应用
经典示例 触类旁通
[典例] [2023·广西学业水平]1909年6月,德国驻英大使梅特涅认为,尽管德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不受英国欢迎,“但不引起很深的恶感,引起这种恶感的只是德国的海军”。此看法表明( )
A.海军竞赛激化了英德矛盾
B.德国掌握欧洲大陆霸权
C.贸易争夺不影响英德关系
D.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尝试解答] ________
[通法悟道]
创新应用 随堂检测
1.[2023·广东学考真题]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其中同盟国包括( )
A.德国、英国、奥斯曼帝国
B.英国、法国、俄国
C.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D.德国、俄国、法国
2.一战期间,英国对信鸽实行管控与保护并重的政策。从参战到1916年,英国一直暂停赛鸽活动。之后英国恢复了赛鸽训练和一定限制下的比赛,其主要考虑是军中信鸽的来源或许会因赛鸽活动的禁止而受到影响。这反映出英国( )
A.广泛动员参与一战
B.信鸽是军事通信的主要手段
C.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D.技术创新速度因战争而减缓
3.[2023·广西学业水平]1920—1939年,国际联盟共受理66件国际争端,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对20世纪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却束手无策。这表明国际联盟( )
A.加强世界大国合作 B.严重加剧国际争端
C.推动民族解放运动 D.未能阻止世界大战
4.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这一计划( )
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
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C.体现了英美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D.加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温馨提示:请完成课时作业(十四)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材探究 活动点拨
[问题探究]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上述观点很有道理。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强权政治基础上的,存在不容忽视的道义问题和结构问题,无法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
(1)凡尔赛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这必然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遭受宰割而拥有极大经济潜力的德国不会忍受《凡尔赛条约》的压制。
(2)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3)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凡尔赛体系遭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有力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
[学习拓展]
查找资料,了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动机及“十四点原则”的影响。
(1)动机:威尔逊企图通过“十四点原则”构建国际联盟来操纵国际事务,利用经济优势打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传统势力范围和关税壁垒,建立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
(2)影响:①“十四点原则”涉及的战后国际秩序有其历史进步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一战后的世界和平,有利于加强战后世界的合作,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②其涉及的战后国际秩序本质上仍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构建的世界秩序,既不能真正维护和平,也不能真正维护弱小民族的利益。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
2.提示:原因: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提示: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结束西线战事的计划,被迫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失败已经成为必然。
7.提示:史料显示一战后的战胜国将战败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视为“落后的”国家,认为它们还不能获得独立,而应“委任”给英法等“先进国”帮助它们统治。盟约对委任统治的性质作出统一规定,有很大局限性,往往演变成实际上的殖民统治。
8.提示:国际联盟虽然由美国最早提出,但是,最终美国却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知识点1
1.(1)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 帝国主义
2.(2)领导地位 北非 贸易摩擦 巴尔干半岛
3.(2)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英国、法国、俄国
4.(1)1914
知识点2
2.瓜分世界
3.英法军队与德军 奥军 西线
4.马恩河 速决战 日本 东西两线 凡尔登 索姆河 日德兰 美国 中国 同盟国
知识点3
1.(1)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①德国 海外殖民地 ②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③日本 ④山东主权 ⑤门户开放 机会均等
2.(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主权国家 国际合作 世界和平与安全 (2)全体一致 英法
3.殖民地半殖民地
4.美国 欧洲
共研
探究主题一
1.提示:(1)从纵向看,说明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的殖民政策加强,侵占的殖民地增多;从横向看,说明英国占领的殖民地最多,德国占领的殖民地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德国则发展迅速,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会导致战争的爆发。
(2)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邻国:英国和法国。原因: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必然会与老牌殖民霸权国家产生矛盾。
探究主题二
1.提示:(1)会议:巴黎和会。原因:《凡尔赛条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表面上解决了战前各国的矛盾,实质却隐藏了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矛盾不断被激化。
(2)原因: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加强对日本军事戒备;美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利益的争夺。
3.提示:国际联盟盟约遵循“全体一致”的原则,使其在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漏洞;国际联盟权力有限;国际联盟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存在缺陷,客观上助长了侵略。
精练
[经典示例·触类旁通]
典例 答案:A
[创新应用·随堂检测]
1.解析: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答案:C
2.解析:根据材料“其主要考虑是军中信鸽的来源或许会因赛鸽活动的禁止而受到影响”可知,英国在一战时期对信鸽的保护和禁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军中信鸽来源的稳定,反映了英国政府在动员一切力量参与战争,优先保障军事战争的需要,故选A项;一战时期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已经广泛使用,排除B项;对信鸽的管控和禁赛主要服务于军事战争的需要,不属于民主权利的范畴,排除C项;战争的客观需要会加剧军备竞赛,客观上促进技术创新,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国际联盟。从题干可知,国际联盟对20世纪30年代大国的侵略行为束手无策,20世纪30年代是二战爆发的历史时期,国际联盟未能阻止世界大战,故选D项。A、C两项与题干无关,故不选。B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答案:D
4.解析:德国通过道威斯计划从英美获得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但他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这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使德国经济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为德国在政治上重新走入西方大国的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打下了基础,故A项正确;由于遭到宰割,德国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复仇情绪,“平复了”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英美对世界霸权的争 夺,故C项排除;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故D项排除。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