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
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倾销
2、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
C.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当时中国进口外国的棉纱、棉布呈现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西方输华的其他种类商品的情况,无从得知棉纺织品就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显示中国农产品投放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的情况,故C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B 。
点评:考查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不断增加
3、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洋商在上海大量收购蚕丝,江浙一带农民纷纷弃农从事养蚕制丝,“卖丝争赴市”,将蚕丝买到市场上,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但无法得出从此时开始,故A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外商大量收购农产品,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题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4、下表为鸦片战争初期中国的茶、丝出口量,反映了(  )
时间 战前年平均 1845年 1851年 1853年
茶(万磅) 5 000 8 019 9 919 10 122
丝(包) 5 000 13 220 23 040 62 896
A.对外贸易稳居出超地位
B.国内税收政策逐渐宽松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传统手工业制品质量高且成本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表格数据分析来看,鸦片战争后我国丝、茶出口不断增加,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鸦片战争后不断提高,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C项正确;丝、茶出口量的增加并不能代表整体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数据无法反映当时的国内税收政策,故B项错误;丝、茶是农产品,不是传统手工业制品,故D项错误。故选C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5、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分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曲折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故选A 。
点评:考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6、下表是中国19世纪茶叶销售情况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1836~1838年年平均 1894年
内销 165万担 171万担
外销 50万担 215万担
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列强对华倾销加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1894年,中国茶叶外销超过内销,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①正确;西方国家操纵茶市场,使中国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故②错误;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③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列强对华掠夺原料,没有涉及对华倾销商品,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
7、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故选A。
点评: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8、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故选A。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
9、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故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故选A。
点评:考查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10、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立即掀起了向中国输出商品的狂潮。为了开辟市场,英国资产阶级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当时大量质优价廉的洋纱首先涌入中国(  )。
A.东南沿海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中游沿岸 D.西北内陆地区
答案:A
解析:
分析: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洋纱首先进入了这些地区。故选A。
点评:考查《南京条约》
1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是指洋务运动,其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与民主思想层面,A、D两项表述错误。B项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有关,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
1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输华货物总值显著增加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廉价的工业品尤其是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导致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得不购买洋纱、洋布。根据这一认识,本题应选B项。
点评:考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的标志
13、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
A.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把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国内,使中国开始了经济工业化,从而启动了近代化进程。故选C。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启动了近代化进程
14、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太常寺卿陈兰彬1876年奏称:“招商局创办后,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这则材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
A.推动了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D.解决了军用工业运输问题
答案:C
解析:
分析: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了外商垄断的局面,从题干材料中的“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一千三百余万两”等信息可以看出,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故选C。
点评:考查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15、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项目时间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 16.02 8.23(51.94) 7.79(48.06)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选B。
点评: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6、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
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D
解析:
分析:依据题干材料“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以及数据变化,可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17、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
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俄国(苏联)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
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从1929~1931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是贸易顺差,故C项错误;从1909~1911年与1919~192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下降,而1919~1921年与1929~193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上升,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情况
18、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  )。
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准备“寓强于富”,创办民用企业
C.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D.洋务派把建设军事工业放在首位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
分析:“欲自强,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务”蕴含着“寓强于富”的理念,表明洋务派已经认识到了富与强的辩证关系。故选B。
点评:考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
19、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为振兴商务,以官爵顶戴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当时出现了“民之投资于实业者若鹜”的局面。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改变了官吏的任用标准
B.加强了政府对民间工商业的控制
C.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
D.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清政府鼓励私人投资近代工业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保护工商业者的合法权利,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官绅开始投资近代新式企业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点评:考查经济立法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
20、下图四条曲线反映了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力量的发展趋势,其中最能体现时代进步潮流的经济形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中各序号表示的是:①自然经济;②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具革命性质的因素,其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
点评: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
21、政治状况和经济水平对社会转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建立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封建国有经济力量以及相应的政治力量的相对强大是中西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明显差别。
——《关于中西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近代化转型问题》
(1) 据所学知识,材料一所述这种差别对近代中西社会转型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迅速发展,使得欧洲在短短的三个世纪内就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虽然在16世纪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它的发展异常艰难,在经历三个世纪后,中国仍然在封建道路上徘徊。
(2)从经济政策、资本条件、市场环境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导致16世纪中西资本主义发展迥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1)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势力异常强大、顽固,严重阻碍、压抑了近代先进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产生与发展,大大延缓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步伐。西方:封建经济、政治势力相对较弱,客观上减少了近代先进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产生与发展的阻力,使西方率先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经济政策:西方实行海外贸易的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助于资本的积累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本条件:西方通过对内对外掠夺和商业战争进行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早期的资本家往往把赚来的钱用来购买田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市场环境: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通过暴力掠夺和殖民战争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极端贫困,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解析:
分析:第(1)问考虑中西封建社会封建经济与政治力量的差异对封建社会历史结束早晚的不同影响。第(2)问要联系所学历史知识,从题目所限制的三个方面概括。
点评:考查近代先进经济因素的发展
22、材料: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答案: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解析:
分析:第一小问,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这一时代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比较
(指数:1871年~1873年=100)   单位:百万元
年份 出口 指数 进口 指数 出超(+)或入超(-)
1871~1873 110 100 106 100 +4
1881~1883 108 98.2 126 118.9 -18
1891~1893 167 151.8 219 206.9 -52
1901~1903 311 282.7 473 446.2 -162
1909~1911 579 518.2 702 662.3 -132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 单位:%
进口商品
年代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0.1 16.0 17.6 17.0 65.4 82.4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手工制造 机器制造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材料均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变化:贸易额度: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在增长,进口比重越来越大。
行业种类: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进口增长较快;农产品、矿产品和机器制造产品出口增加,手工产品下降。
原因: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中国传统经济进一步瓦解,导致中国进出口不断增长,传统的农产品和原料出口依然增长。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和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导致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等生产资料进出口都有所增长,而传统的手工产品出口有所下降。
解析:
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表格信息来回答,材料一表格注意纵横比较,从贸易总额和进出口对比来回答,材料二表格要从行业种类和出口商品对比来回答;第二小问中原因的分析,首先把握时间提示“甲午战争后”,然后结合书本知识从自然经济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两方面来回答。
点评:考查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843 1 787 1 787 100 — —
1845 13 220 6 787 51.3 6 433 48.7
1846 18 746 3 554 19.0 15 192 81.0
1853 62 896 4 577 7.3 58 319 92.7
1856 79 196 — — 79 196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
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
(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解析:
分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表“总计”的纵向一栏可以总结出生丝出口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从表格的出口地点来总结广州生丝出口数量减少,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增多的特点;第二小问,可从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出发,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加以归纳。第(2)问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的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25、材料:鸦片战争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本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洋纱、洋布的进口(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洋纱 洋布
1867 1450 11671
1877 2841 1959
1887 12590 24457
1892 22059 30554
据材料回答:依据材料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变化:外国输华商品(棉纺织品)数量剧增。
影响:①中国经济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客观上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分析:“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及结合图表,可知进口增长快。第二小问,回答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即可。
点评:考查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1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