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1:0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历史(一)
本试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一系列税赋改革。这些改革体现出( )
时间 改革内容
前594年 “履亩而税”,即以田亩的实有数目为征税标准
前590年 “作丘甲”,以丘为征甲兵的单位,一丘田为16井,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分摊
前483年 “用田赋”,田主以田亩实用数目向国君交纳军赋,田主对土地的买卖不再受国君干涉
A.赋役制度的完善 B.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C.社会转型的趋势D.鲁国军事实力增强
2.下图所示为《后汉书·公孙瓒传》对公孙瓒事迹的记载。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印证东汉时期( )
A.边疆地区得到深度开发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 豪强地主势力受到打击D.国家分裂隐患扩大
3.《唐会要》载,贞观元年始,“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得闻政事,有所开说”。该举措旨在( )
A.防止决策失误 B.完善监察体制 C.控制宰相群体 D.弹劾违纪官员
4.1145年,浙江金华长仙乡民户汪灌等十一户,自动按户集资,以供应役户,后改为置田百亩,收入作为轮充役户的费用。1162年,知州吴芾对此加以肯定,并“劝民义役”。“义役”的出现反映出( )
A.政府人身控制松弛 B.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C.豪强势力左右乡里D.政府改革赋役形式
5.1848年,徐继畲的《瀛寰志略》问世,在书中他很少使用“夷”“胡”“狄”等贬称,更多地使用了“泰西“西洋”“西土”“西国”等中性词汇,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举。十年后,《中英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嗣后各式公文......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民间意向影响政府决策 B.朝野上下逐渐趋于觉醒
C.传统文化偏见基本消失 D.社会观念在冲突中调适
6.1904年,清政府明确规定集股50万-5000万元者,分10个等差,给予奖励,最低授予五品议员七品顶戴。1907年,又规定投入1600万-1700万元以上者,分别授予一、二、三等子爵等。这些规定旨在( )
A.缓和统治危机 B.笼络民族资产阶级
C.扩大统治基础D.缓解废科举的影响
7.1937年6月,在庐山谈判中,蒋介石向周恩来提议,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将来视情况需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对其提议的回复。该回复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赞同党内合作的方式 B.明确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C.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D.要求落实和平建国纲领
8.1954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史学界认为,无论日内瓦会议将产生怎样的结果,新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本身就是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重大胜利”是指这次会议表明( )
A.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彻底破产 B.新中国获得了联合国的承认
C.中国国际发言权无法被剥夺D.中美开启了缓和关系新篇章
9.下表为1992-1995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统计表(单位:万个)。其变化反映出我国( )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国和港澳台 个体私营
1992 225 -7 57 78
1993 31 -228 66 278
1994 294 -108 118 442
1995 47 -138 107 448
A.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增强 B.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私营企业拓宽就业渠道D.市场经济制约集体企业发展
10.《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约写成于公元前2050年前后的埃及,叙说了一位卖粮农夫遭到拦路抢劫的故事,虽抢劫者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农夫凭自己的智慧最终打赢了官司,使抢劫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诸如此类的作品在古埃及还有很多。这类作品表达了( )
A.民众对当权权贵的蔑视B.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C.知识界对劳动者的同情D.农民对公正司法的赞美
11.496年圣诞节,法兰克王国的首领克洛维接受洗礼,正式皈依天主教,克洛维的扩张得到了教会的支持。教会支持克洛维主要是为了( )
A.改善教会的形象 B.强化对王权的控制
C.获得土地和财富D.抵制异教徒 侵蚀
12.16-17世纪,欧洲主权国家间的国际关系体系不断形成,国家关系的调整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新变化。新的调整手段主要表现在( )
A 互派外交使节 B.推崇使用武力 C.重视海外殖民 D.强调贸易互惠
13.下图中是对近代某派思想主张的描述。提出这些主张的是(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重商主义思想家
C.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D.空想社会主义者
14.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财政濒临崩溃,但美国议员极力反对向英国发放贷款。经过艰苦努力,1946年5月和7月,美国参众两院最终分别以微弱多数批准了向英国贷款的议案。美国国会主要考量的是,向英国提供贷款有利于( )
A.维系美英的血缘政治 B.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
C.推进全球战略的实施D.遏止英殖民帝国衰落
15.下图为1999-2013年,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四国参加工会的工人占比变化图。其变化趋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 )
A 社会矛盾缓和 B.国家福利增加 C.外来移民增多 D.产业结构调整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册与鱼鳞图册
材料编订
下表
旧制,定赋役有二册,一曰黄册,以人户为母,以田为子,凡定徭役、征赋税则用之;一曰鱼鳞图册,以田为母,以人户为子,凡分号数、稽四至则用之 -陆世仪《论鱼鳞图册》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日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明史》卷七十七《食货一》
评价
人民之丁产事业,官府必有册;土田之鳞次栉比,乡里必有图。按图以稽荒熟,为某人见业则不可隐;按册以稽某家某户占田若干、坐落某处,则税不可逋。......可见图之与册相须而不可无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二五《江南》一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政府编订黄册和鱼鳞图册的举措。
17.晚清时期多次发生臣下批评帝王行政失误、议论上谕是非的事件,形成一股前所未有的论驳上谕风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晚清时期四次著名的论驳上谕事件
次数 概况
第一次 1843年,道光帝颁谕起用在鸦片战争中误国获罪的琦善等人,御史陈庆镛上疏,请求道光帝“俯采舆情”,皇帝最终再次将琦善等人革职
第二次 1865年,慈禧太后不经军机处,径直由内阁明发上谕,罢去恭亲王奕诉的军机处议政王等职。近支皇族纷纷迅速上书为奕祈辩白,“枢臣比留,亲藩疏请”,几乎众口一词。慈禧最终恢复了奕诉的军机大臣一职,但仍免去其议政王之职,以示裁抑
第三次 1873年,刚刚亲政的同治帝以颐养太后为名颁谕修复圆明园,御史沈淮首先上折缓修并得到群臣响应。在同治帝三道严厉朱谕和“仁为本,孝为先”封建伦理道德的重压下,谏阻风潮一度被压制。但翌年由于官员打着“奉旨采办”旗号诈骗之事暴露,风潮再起。最终以君臣相互妥协,暂停修复圆明园,改修三海而告终
第四次 1907年,御史赵启霖上奏参劾庆亲王奕劻、载振父子。慈禧太后以光绪名义颁谕,斥责赵启霖任意污蔑,败坏“亲贵重臣名节”,将其革职。 御史江春霖首先上疏抗争,要求重查此案。在御史言官的不断抗争下,慈禧太后不得不批准载振要求开去一切差使的奏请
材料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偶然是必然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必然则是通过偶然为自己开辟道路。
-以上材料均据王开玺《晚清变局》
以材料一为例证,论述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汉字简化和整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49年10月 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着手简化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
1950年6月 毛泽东对有些人立即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的主张提出批评,指出“文字改革不要脱离实际”,强调“实现拼音化之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应用”
1952年2月 第一个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下设汉字整理组,负责研究整理简化字母的任务
1954年10月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编拟《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收4120个简化字
1955年1月 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全国征求意见
1955年10月 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了简化草案
1956年1月 《人民日报》发表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方案将617个繁体字简化为515个简化字,还有54个简化偏旁
-据欧阳雪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简化汉字工作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简化汉字工作呈现出新中国党和政府社会改造工作 哪些基本特点。
下图为1785-1875年英国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小麦价格变化趋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英]罗伯特·C.艾伦《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小麦价格变化看英国社会转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评述:明政府编订黄册和鱼鳞图册是加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元朝末年战乱频繁,户籍和土地登记的版籍大多散失,导致田赋征收没有准确依据,为了整顿赋税制度,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控制,明朝政府编订了黄册和鱼鳞图册。黄册以人户为母,以田为子,以户为主,主要用于确定徭役和征收赋税,详细登记了各户的人口、财产等信息,是赋役之法定的依据,相当于一种户籍册。鱼鳞图册以田为母,以人户为子,以土田为主,量度田亩方圆,登记田亩的字号、主名及丈尺,分号数、稽四至,状如鱼鳞,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状况的详细记录,为土田之讼的依据。通过黄册和鱼鳞图册,政府能够准确掌握人口和土地信息,使赋役征收有了可靠依据,防止了隐瞒人口、土地和逃避赋税的情况,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明确了土地所有权和人户的赋役责任,减少了因土地纠纷和赋役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黄册和鱼鳞图册的编订使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更加深入和细致,便于政府进行各种行政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册和鱼鳞图册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
  17.【答案】材料二的观点是历史事件看似由偶然性支配,但偶然性受内部隐蔽规律支配,必然通过偶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表现:第一次论驳上谕,是御史陈庆镛个人上疏反对道光帝起用琦善等人,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个体主动性和随机性。第二次是慈禧太后不经军机处径发上谕,引发近支皇族为奕诉辩白,看似是慈禧个人的决断和皇族的突然反应。第三次同治帝要修复圆明园,因官员诈骗之事暴露导致论驳风潮再起,官员诈骗这一事件有意外性。第四次御史赵启霖参劾亲贵被革职,江春霖上疏抗争,御史的个人参劾和抗争行为有一定的偶然性。
  必然性因素及体现:政治层面,晚清时期皇权虽至高无上,但政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复杂。如第二次事件中,奕诉在军机处有一定势力,皇族为其辩白是维护集团利益,慈禧太后也需权衡各方,这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制衡的必然性。经济层面,第三次修复圆明园,当时国家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大规模修缮费用,修复行为与经济现实的矛盾必然引发臣下反对。制度层面,御史等言官制度使得臣子有一定的进谏渠道,当他们认为皇帝或太后的谕旨有问题时,从制度上可以发声论驳,这是制度赋予的权力,也是论驳上谕事件发生的内在必然因素。社会舆论和道德层面,第一次道光帝起用在鸦片战争中 “误国获罪” 之人,违背了部分官员心中的道德评判,第四次参劾亲贵涉及 “亲贵重臣名节”,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相关,当谕旨与这些观念冲突时,臣下论驳就有了必然性。
  18.(1)【答案】必要性:当时中国文盲率较高,简化汉字能降低学习难度,使民众更易掌握汉字,便于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需要高效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简化汉字有利于提高书写效率,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的要求;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简化汉字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统一和规范汉字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2)【答案】特点:由政府相关机构主导推进;工作具有有序性和渐进性;严谨的科学性和规划性;广泛征求意见,体现民主决策。
  19.【答案】标题:从小麦价格变化看英国社会转型。
  表述:1785--1815 年总体上英国小麦价格呈上涨趋势,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奉行 “重商主义” 经济政策,奖出限入,对本国小麦价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的进一步进行,英国的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加快了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国内市场;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使之成为 “日不落大帝国”,扩大了国外市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1815 年后英国小麦价格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亚非拉许多地区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的殖民掠夺,使海外廉价谷物涌入英国,冲击了英国农产品价格;1776 年亚当 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 “看不见的手” 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这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自由贸易这一政策的影响下,英国农产品价格虽然整体呈下跌趋势,但是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总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对英国的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