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课件19PPT+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课件19PPT+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5-20 15:05:38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四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
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现在我们一起先来回忆一下。仔细回忆: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4次蜕皮完全变态发育卵幼虫成虫蝗虫的生活史蜕皮蜕皮不完全变态发育 昆虫的发育方式有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那么两栖类的动物又是怎么发育的呢?下面我们就以青蛙为例,一起来看看吧。小蝌蚪找妈妈1、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有育雏行为,孩子一般都是在妈妈身边的,为什么小蝌蚪却要自己去找妈妈呢?2、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为什么一开始总是找错呢?青蛙的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为什么小蝌蚪要自己去找妈妈呢?青蛙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的青蛙的生殖方式报对青蛙的这种生殖行为称为: 青蛙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体外受精蛙的发育过程 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为什么一开始总是找错呢?小蝌蚪和青蛙长得一点都不像想一想 青蛙是怎么发育的呢?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蛙的发育过程一共有几个不同的时期呢?比较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不同点。鳃肺(皮肤辅助)有(游动)无水中无有(跳跃)陆地、水中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总结:
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共同特征: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1、下列能够正确表示蛙的发育过程
的是(??? )
A.卵细胞→幼蛙→蝌蚪→成蛙
B.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C.受精卵→幼蛙→蝌蚪→成蛙
D.卵细胞→蝌蚪→幼蛙→成蛙 B2、蝌蚪与青蛙在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上差异很大,这是青蛙的(??? )。
A.遗传现象 B.变异现象
C.变态发育 D.遗传病 C3、成蛙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原因主要是成蛙(? )
A.有鳃,能用鳃呼吸 B.能用皮肤呼吸
C.有肺,能用肺呼吸
D.能同时用鳃和皮肤呼吸C4、蝌蚪是蛙的幼体,选择其各自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代号,填入相应的横线。
A.肺呼吸 B.鳃呼吸 C.水生 D.水生和陆生 E.有尾 F.无尾
(1)属于蝌蚪特征的是_________ (2)属于成蛙特征的是_________B、C、EA、D、F第四节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难点)
②理解变态发育的含义。(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重点介绍以青蛙为代表的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本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进而明确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对于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面对教材,只是泛泛两三页介绍。学生对于两栖类动物的了解,停留在科普童话《小蝌蚪找妈妈》的认知水平,就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构建有效课堂。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测试】复习提问
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回顾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
1.昆虫的受精方式是什么?
2.回顾家蚕与蝗虫发育的特点,
比较二者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认真思考,给出规范的答案。
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强化上节课重点知识的落实,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2【导入】新课教学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首先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两栖动物?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上学期的知识基础回答: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
龟和鳄鱼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都是爬行动 物。
那究竟什么是两栖动物?这与它们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有关。下面以青蛙为例来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板书课题。
活动3【活动】引导探究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
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看过的,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回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探究:
1.小蝌蚪在出生时,它们的妈妈在身边吗?为什么?
2.小蝌蚪最终找到的妈妈与它们像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视频展示回答系列问题。
问题探讨一:蛙的体外受精
1、每到夏季,我们经常在野外听到青蛙的鸣叫声,它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求偶
青蛙雌雄异体,雄蛙的口腔两侧有鸣囊,它们发出悦耳的鸣声吸引雌蛙。蛙鸣是雄蛙的“专利”,是一种与生殖有关的行为。
2.除了鸣叫之外,青蛙在繁殖季节还有那些现象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一只青蛙趴在另一只青蛙身上。
3.雄蛙与雌蛙紧紧地抱在一起称为“抱对”,这对青蛙的生殖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抱对时,雌蛙排出卵细胞,雄蛙排出精子,有利于精卵结合。
4.青蛙的受精过程是在哪完成的?(青蛙的受精离不开水)
(学生活动)水中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回答不全面的教师精讲点拨。这样更能体现学生 的主体地位。
我们来总结一下青蛙生殖的特点。
【总结】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概括“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用总结的方式进一步明确重点。
问题探讨二:蛙的变态发育
提问:大家知道小蝌蚪为什么总也找不到妈妈吗?
那青蛙是怎样发育来的?青蛙与蝌蚪有哪些不同呢?
合作探究观察课本,小组内分析讨论(多媒体展示):
1.青蛙的发育经历哪几个阶段?
2.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3.在外形上,蝌蚪与青蛙有哪些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4. 完成蝌蚪与青蛙的对比。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故事分析蝌蚪找不到妈妈的原因是“蝌蚪总是照着自己的样子找,它们的差别很大。”学生小组 内合作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讨论热烈,效果好)
各小组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汇报,其它小组认真听讲,适时完善补充。
(设计意图)给出学生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内容,组织小组合作自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组织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根据学生汇报内容适时点拨强调:
明确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重点从尾、四肢的有无,蝌蚪的鳃和侧线消失,蛙眼大而突出,口腔宽阔等方面分析从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一步讲解:
(1)蝌蚪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侧 线,用鳃呼吸,靠尾游泳。这些特点和哪类动物相似?说明什么?
点拨:说明两栖动物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进化的一个过渡类群。
(2)青蛙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四肢,后肢发达适于跳跃,指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感官发达,主要用肺呼吸等。
谁摸过青蛙,你感觉蛙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回答很好,这样的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4.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对比。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青蛙发育的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中,其幼体与成体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
青蛙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变态发育”,具有这种发育特点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活动4【讲授】联系现实
青蛙能捕食大量的农业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从这个角度怎样保护呢?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实际分析:不捕杀青蛙;保护蛙卵等。
学生相互补充保护好水体,减少水污染,保护青蛙的生活环境就是保护青蛙。
(设计意图)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让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建立保护环境、保护青蛙的情感。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我们共同总结一下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突出强调: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活动6【练习】达标练习
1.大多数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为()
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受精必须在陆地上进行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陆地上进行
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必须在水中完成
2.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季青蛙高声鸣叫的意义是(  )
A.捕食害虫 B.吸引雌蛙C.休息 D.鸣囔的特点
3下列关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叙述错误的 一项是(  )
A.青蛙高声鸣叫是一种繁殖行为?
B.看见两只青蛙抱对,这是青蛙在争夺食物?
C.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孵化
D.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
4.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是( )
A. 受精卵→蝌蚪→成蛙 B. 受精卵→幼蛙→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5. 蛙的发育称作 ( )
A.完全变态发育 B.变态发育
C.不完全变态发育 D.两栖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