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9 1.1 变量与函数
(第1课时)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学习目标
1.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变量和常量.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9
布置作业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 s km,行驶时间为 t h.
这些量有什么关系呢?
课堂导入
思考1 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为 s km,行驶时间为 t h. 请填写下表,其中路程 s 随行驶时间 t 的变化而变化吗?
t/h 1 2 3 4 5
s/km
60
120
180
240
300
不变的量
变化的量
知识点:常量和变量
新知探究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分别是什么?
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s,则有______.
这个过程反映出路程 s 随时间 t 的变化而变化.
s=60t
思考2 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张,第一场售出150张,第二场售出205张,第三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分别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 x 张票,票房收入为 y 元, y 的值随 x 的变化而变化吗?
解:第一场电影的票房收入为15010=1500(元);
第二场电影的票房收入为20510=2050(元);
第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为31010=3100(元).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
不变的量
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分别是什么?
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则有______.
y=10x
这个过程反映出y的值随x的变化而变化.
思考3 风吹动水面产生的圆形水波(即涟漪)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当圆的半径 r 分别为10cm,20cm,30cm时,圆的面积 S 分别为多少?S 的值随 r 的变化而变化吗?
解:当半径为10 cm时,圆的面积为100;
当半径为20 cm时,圆的面积为400;
当半径为30 cm时,圆的面积为900.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
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分别是什么?
用含有r的式子表示S,则有______.
S=
不变的量是圆周率π.
这个过程反映出S 的值随 r 的变化而变化.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些量的数值是变化的,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
s=60t
y=10x
S=
y=5-x
l=15+0.5x
从以上5个问题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知识点
常量与变量
1
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说明:(1)“常量”是已知数,是指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保持不变的量;但“常量”不等于“常数”,它可以是数值不变的字母. 如在匀速运动中的速度v 就是一个常量.
(2)变量与常量是相对的,前提是“在一个变化过程 中”,一个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是常量,而在另一个变化过程中,它可能是变量. 如在s=vt中,当s一定时,v,t为变量,s为常量;当t一定时,s,v为变量,t为常量.
(3)变量与字母的指数没有关系,如在y=2x2中,x是变量,而不能说x2是变量.
返回
1.[2024承德期末]刘师傅到加油站加油,如图是刘师傅所用加油机上的数据显示牌,其中的常量是( )
A.金额
B.单价
C.数量
D.金额和数量
B
返回
A
返回
C
返回
4.[2024宿州期中]夏天马上到了,进入5月份后,温度(T)随着日期(d)的变化而逐渐升高,在这个过程中,变量是____________.
日期和温度
返回
5.[2024莱州期末]如图,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木条可以自由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下面的量是常量的为( )
A.∠BAC的度数
B.AB的长度
C.BC的长度
D.△ABC的面积
B
返回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正方形面积公式S=a2中有两个变量:S,a
B.圆的面积公式S=πr2中的π是常量
C.在一个关系式中,用字母表示的量可能不是变量
D.如果a=b,那么a,b都是常量
D
7.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1)某地手机通话费为0.3元/min.李明在手机话费卡中存入50元,记此后他的手机通话时间为t min,话费卡中的余额为w元.
返回
(2)铁的密度ρ为7.8 g/cm3,记铁的质量为m(g),体积为V(cm3).
【解】根据物理知识,得铁的质量m=铁的密度ρ×铁的体积V,ρ=7.8 g/cm3,所以m和V是变量,ρ是常量.
8.某工厂有一个容积为280立方米的水池,现用3台抽水机从蓄满水的水池中同时抽水,已知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15立方米.
(1)抽水两小时后,水池中还有________立方米的水.
190
【点拨】由题意得280-3×15×2=190(立方米),即抽水两小时后,水池中还有190立方米的水.
返回
(2)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水池的容积、抽水机的台数、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的体积是常量;抽水时间、水池中水的体积是变量.
变量和常量
定义
判断
方法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1.看是否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
2.看数值是否发生改变.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共23张PPT)
19 1.1 变量与函数
(第2课时)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函数的概念.
2.会根据函数的概念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函数关系.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9
布置作业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知识回顾
2.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的方法:
看这个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值是否发生改变(或者说是否会取不同的数值),若在变化过程中此量的数值不变,则此量是常量,若此量可以取不同的数值,则次量是变量.
思考1 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图上点的横坐标 x 表示时间,纵坐标 y 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 在心电图中,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吗?
课堂导入
思考2 下表是我国人口数统计表,年份与人口可以分别记作两个变量 x 与 y,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年份 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 y 吗?
年份 人口数/亿
1984 10.34
1989 11.06
1994 11.76
1999 12.52
2010 13.71
那么,对于这样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定义呢?x 和 y 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我们发现:在上述两个思考问题的变化过程中,都有两个变量 x 与 y ,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知识点
函数
1
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特别提醒
函数的定义中包括了对应值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两重意思,即对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有且只有一个值与之对应,对自变量x的不同值,y的值可以相同.
2.判断一个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的方法
(1)看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看是否存在两个变量;
(3)看每当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外一个变量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相对应.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返回
1.下列关于变量x,y的关系,其中y不是x的函数的是( )
D
返回
A
返回
B
返回
4. 据史书记载,漏刻(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是古代人民对函数思想的创造性应用.研究发现水位h(cm)与时间t(min)满足h=0.4t+2,当h的
值为8时,时间t的值为( )
A.4.4 B.10
C.15 D.20
C
返回
5. 某水池内有水150 m3,水泵每小时抽水20 m3,设水池内剩余水量为y(m3),抽水时间为t(h),则y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y=150-20t
0≤t≤7.5
6. 对所有实数x,y,若函数y=f(x)满足f(xy)=f(x)·f(y),且f(0)≠0,则f(2 025)=______.
1
【点拨】∵对所有实数x,y,函数y=f(x)满足f(xy)=f(x)·f(y),∴取y=0,有f(0)=f(x)·f(0).
又∵f(0)≠0,∴f(x)=1.
∴当x=2 025时,f(2 025)=1.
返回
7. “十一”期间,小华一家人开车到距家200千米的景点旅游,出发前,汽车油箱内储油45升,当行驶60千米时,发现油箱余油量为39升(假设行驶过程中汽车的耗油量是均匀的).
(1)求该车的平均耗油量.
(2)写出余油量Q(升)与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式.
(3)当油箱中余油量低于3升时,汽车将自动报警,若往返途中不加油,他们能否在汽车报警前回到家?
【解】Q=45-0.1x(0≤x≤450).
200×2=400(千米),
当x=400时,Q=45-0.1×400=5(升).
∵5升>3升,∴他们能在汽车报警前回到家.
返回
返回
D
返回
C
10.[2024德州模拟]下列关于两个变量关系的四种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m -3 -2 -1 1 2 3
n -2 -3 -6 6 3 2
④如图,曲线表示y是x的函数.
①②③
返回
11.如图是一个运算程序示意图,若第一次输入的x为1,则输出的y是________.
11
函数
概念
判断
方法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 y,并且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相对应.
1.看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2.看是否存在两个变量;
3.看每当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外一个变量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相对应.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共16张PPT)
19 1.1 变量与函数
(第3课时)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概念.
2.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函数关系式,正确地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9
布置作业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 y,并且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 是自变量,y 是 x 的函数,也称 y 是因变量.
判断一个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的方法
①看是否在一个变化过程中;
②看是否存在两个变量;
③看每当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外一个变量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相对应.
知识回顾
请用含有自变量的式子表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为 n,内角和度数为 y.
(1)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时间为 t,行驶的路程为 s.
s = 60 t
y =180 (n-2)
思考:(1)中, t 取 -2 时有实际意义吗?
(2)中, n 取 2 时有实际意义吗?
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该怎样规定呢?
课堂导入
知识点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函数值
3
1.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定义: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其一,要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其二,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还应该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不同类型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类型 特征 举例 取值范围
整式型 等式右边是关于自变量的整式 y=2x2+3x-1 全体实数
分式型 等式右边是关于自变量的分式 y= 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1.整式型 等号右边是整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例如:.
2.分式型 等号右边的自变量在分母的位置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例如:.
不同类型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根式型 等号右边是开偶次方的式子,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根号下的式子的值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例如:.
4.零次型 等号右边是自变量的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幂的底数不为0的实数,例如:
.
8. 一辆车的电池有100度电,该车行驶时每小时
耗电20度,则电池的剩余电量(度)与该车行驶时间 (小时)之间的
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9.[2024·济宁邹城市模拟] 在函数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
( )
C
A.且 B.
C. D.且
10.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函数
的值,若输入的 值是8和1时,输出
的值相等,则 等于( )
B
A.5 B. C.7 D.3
11.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当圆柱的高 发生变
化时,圆柱的体积 随之发生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___.
圆柱的高
圆柱的体积
(2)这个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与高 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
(3)当由变化到时, 是怎样变化的?
解:当时, ;
当时, .
当由变化到时,由变化到 .
12.[2024·郑州期末] 近年来,付费自习室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下
表反映了某学员在某付费自习室的卡内余额(元)与自习天数 (天)
之间的关系:
自习天数 天 0 1 2 3 4 …
卡内余额 元 1 000 975 950 925 900 …
(1)在上述关系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自习天数
卡内余额
(2)直接写出该学员在该付费自习室的卡内余额(元)与自习天数
(天)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解: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且 为
整数).
(3)若该学员持此卡在该付费自习室持续自学了30天,且期间没有充
值,则该学员的卡内余额为_____元.
250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概念
不同类型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①整式型(全体实数);
②分式型(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③根式型(使根号下的式子的值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
④零次型(使幂的底数不为0的实数)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共26张PPT)
19 1.1 变量与函数
(第4课时)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人教版(2024)数学八年级下册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学习目标
1.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概念.
2.会根据不同类型的函数关系式,正确地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能准确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会判断一个命题及它的逆命题的真假性,掌握证明命题真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命题、逆命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互逆定理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真假的判断。
能正确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难点
判断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性,理解原命题为真,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简单的命题,如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如果 a=b,那么 a =b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提问:能否交换这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得到新的命题?新命题是否成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二)讲授新课(25 分钟)
互逆命题
给出互逆命题的定义: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题设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又是第二个命题的题设,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举例说明:如原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的逆命题是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互逆命题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写出 3 - 5 个命题,并交换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命题真假的判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需要通过推理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以刚才的命题为例,分析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如 “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是真命题,而它的逆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是假命题,因为两个相等的角不一定是直角,还可能是锐角或钝角等。
让学生自己判断之前小组讨论中写出的命题及其逆命题的真假性,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逆定理
给出互逆定理的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举例说明:如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互逆定理。
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只有当定理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才有逆定理。
(三)例题讲解(15 分钟)
例 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如果 a = 0,那么 ab = 0。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分析:
(1)逆命题为 “如果 ab = 0,那么 a = 0”,这是假命题,因为当 b = 0 时,ab = 0,a 不一定为 0。
(2)逆命题为 “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是假命题,因为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可能是相似三角形。
(3)逆命题为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真命题,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例 2:证明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是真命题。
分析: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然后进行证明。
已知:在△ABC 中,∠B = ∠C。
求证:AB = 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因为 AD 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 和△ACD 中,
∠B = ∠C,
∠BAD = ∠CAD,
AD = AD(公共边),
所以△ABD≌△ACD(AAS)。
所以 AB = AC。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1)如果 x = 2,那么 x = 4。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2)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3)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4)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强调: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也不一定为假。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课本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过程,判断命题真假时要说明理由。
拓展作业:收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至少两个互逆命题,并分析它们的真假性。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在判断命题真假和写逆命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检测
4
新知讲解
6
变式训练
7
中考考法
8
小结梳理
9
布置作业
学习目录
1
复习引入
2
新知讲解
3
典例讲解
1.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的全体叫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整式型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不同类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分式型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3.根式型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根号下的式子的值 大于或等于0的实数.
4.零次型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幂的底数不为0的实数.
知识回顾
写出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y = 5x+1
(2)
(3)
全体实数.
x2.
x.
请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
(1)大货车以 8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时间为 t,行驶的路程为 s.
(2)正方形的边长 x,周长为 y.
解:(1)s = 80t;
根据以上式子你能总结出函数解析式的定义吗?
(2)y = 4x.
课堂导入
1. 定义: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2. 特点:(1)函数解析式是等式.
(2)函数解析式中指明了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通常等式右边的代数式中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式左边的变量表示函数.
知识点
函数解析式
4
找
认真审题,根据题意找出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写出含有两个变量的等式.
写
变
将等式变形为用含自变量的式子表示因变量的形式.
确定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2.函数值 对于自变量 x 在取值范围内的某个确定的值 a,函数 y 所对应的值为 b,即当 x=a 时,y=b,则 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 a 时的函数值.
注意:当自变量的值确定时,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当函数值确定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解方程,对应的自变量的值可以不止一个.
(1)写出表示 y 与 x 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解: (1)行驶路程 x 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 y 是 x 的函数,它们的关系为 y= 50-0.1x.
例 汽车油箱中有汽油 50 L. 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 y (单位:L)随行驶路程 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耗油量为 0.1 L/km.
(2)指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解: (2) 仅从式子 y=50-0.1x 看,x 可以取任意实数. 但考虑到 x 代表的实际意义,因此 x 不能取负数.
行驶中的耗油量为 0.lx,它不能超过油箱中原有汽油量,即 0.l x ≤50,
因此,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0≤ x ≤500.
(3)汽车行驶 200 km 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 (3)汽车行驶 200 km 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 y=50-0.lx 在 x=200 时的函数值.
将 x=200 代入 y=50-0.1x,得 y=50-0.1×200=30.
汽车行驶 200 km 时,油箱中还有 30 L 汽油.
更多同类练习见RJ八下《教材帮》19.1节方法帮
1.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 36 L,如果每小时耗油4 L,那么油箱中剩余油量 y L 与工作时间 x h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当 x=4 时,函数值 y= .
跟踪训练
新知探究
y = 36- 4x
0 ≤ x ≤ 9
20
分析:x h的耗油量为4x,则
剩余油量=总油量-已经消耗的油量,即y = 36- 4x .
由题意知,0≤ 36- 4x ≤36.
当x=4 时, y= 36-4 ×4=20.
知4-练
等腰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10 cm,底边BC 的长为 y cm,腰AB 的长为x cm.
(1)写出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
(2)求x 的取值范围.
例 5
解题秘方:紧扣“函数解析式的特点”,结合几何相关性质求解.
知4-练
解:(1)由题意可得2x+y=10,所以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10-2x.
(2)由题意可得x>0,y>0,即10-2x>0 .
再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2x>y,即2x>10-2x.
所以自变量x应满足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知4-练
5-1. 黄老师某次加油时,加油站的加油表显示屏的部分读数如图所示,则加油金额y(元)与加油量x(0 ≤ x ≤ 60)(L)的关系式为_______.
y=6x
知4-练
5-2.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为10 cm,若设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 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 cm,则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0<x<10
7.[2024·常州] 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则底边长与腰长 的函数解
析式为____________.
8. 一辆车的电池有100度电,该车行驶时每小时
耗电20度,则电池的剩余电量(度)与该车行驶时间 (小时)之间的
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9.[2024·济宁邹城市模拟] 在函数中,自变量 的取值范围是
( )
C
A.且 B.
C. D.且
10.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计算函数
的值,若输入的 值是8和1时,输出
的值相等,则 等于( )
B
A.5 B. C.7 D.3
11.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当圆柱的高 发生变
化时,圆柱的体积 随之发生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
____________.
圆柱的高
圆柱的体积
(2)这个变化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与高 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
(3)当由变化到时, 是怎样变化的?
解:当时, ;
当时, .
当由变化到时,由变化到 .
12.[2024·郑州期末] 近年来,付费自习室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下
表反映了某学员在某付费自习室的卡内余额(元)与自习天数 (天)
之间的关系:
自习天数 天 0 1 2 3 4 …
卡内余额 元 1 000 975 950 925 900 …
(1)在上述关系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
自习天数
卡内余额
(2)直接写出该学员在该付费自习室的卡内余额(元)与自习天数
(天)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解:与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且 为
整数).
(3)若该学员持此卡在该付费自习室持续自学了30天,且期间没有充
值,则该学员的卡内余额为_____元.
250
解析式
函数值
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对于自变量x在取值范围内的某个确定的值a,函数y所对应的值为b,b即为函数值.
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值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