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的性状和遗传(2课件+1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人的性状和遗传(2课件+1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5-20 21:45:32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的性状和遗传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4)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2、能力目标:
(1)通过参与情境活动、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调查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寻人启事”案例,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意愿。并通过分析“转基因鼠”资料,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状况,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同时通过“寻找自己身上常见的遗传性状”活动,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于众不同的,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身的一些性状比较了解和关注,对于自身和父母之间的一些遗传特点充满着好奇,但他们对于深奥的遗传理论却所知甚少,本节的遗传学理论尽管很浅显,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教学目标。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
2、教学难点:
能利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参与情境活动、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调查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寻人启事”案例,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意愿。并通过分析“转基因鼠”资料,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状况,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同时通过“寻找自己身上常见的遗传性状”活动,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于众不同的,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4.1.2学时重点
1、性状、相对性状以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1.3学时难点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寻人启事引导学生用语言去描述一个人的形态特征,引出性状,从而进入课堂。
活动2【讲授】性状
展示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番茄的红果与黄果、兔的白毛与黑毛、鸡的玫瑰冠与单冠等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性状定义的第一个关键词——形态结构;
展示血型、抗病毒植株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性状定义的第二个关键词——生理特征;
展示大象的攻击行为、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引导学生总结出性状定义的第三个关键词——行为方式;
从而得出性状的定义。
活动:让学生列举自己身上的性状分享给大家,以加深对性状的理解。
活动3【讲授】相对性状
对学生所列举的性状按照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行归类,如有无耳垂、能否卷舌等并展示图片,总结出满足相对性状的条件——同种生物、同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并强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课堂练习:展示一些有关相对性状的图片给学生判断,通过这种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对性状,使其能活学活用,并加强巩固。
活动4【讲授】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活动:用多媒体放映几幅亲子间的照片让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相似的特征,以此说明生物的有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提问:你的长相更像爸爸还是更像妈妈?父母究竟把什么传递给了你,才使你像父母呢?以学生自己为例,激发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在学习基因的定义时有提到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叫做基因,学生对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但对此内容并不深刻,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利用遗传图解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我用超级鼠的实验来达到目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长相像父母是因为父母把基因传了下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
提问: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又是如何传递的呢?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习过人类的生殖,回答出通过生殖过程,精子和卵细胞是亲代和子代联系的桥梁的知识很容易。
学生知道精子和卵子是生殖细胞,但是并不清楚精子和卵子是如何形成的,更不清楚父母的基因是如何进入到精子和卵子中,又是如何成为了自己的遗传物质,所以我加入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基因是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为后面学习利用遗传图解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5【讲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要能弄明白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就必须先弄明白减数分裂、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人体有23对染色体,如果直接用人体讲解,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所以我假设某种生物的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这样学生理解就相对比较容易。在讲解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成对的染色体会分开,每个生殖细胞中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因此生殖细胞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数目的一半。在讲解受精过程时,强调通过受精作用,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亲代染色体的数目相同,一半来自于母方,一半来自于父方。
然后利用人类的23对染色体讲解减数分裂以及受精过程,既回到了主题,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分组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自然明白减数分裂、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让学生分组总结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播放学生总结录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学生明白后,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也就非常明白,这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前面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像父母也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表现。
2、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情境活动、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
4.2.2学时重点
性状的遗传。
4.2.3学时难点
性状的遗传。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基因型及表现型
学生知道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而且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得出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结论并不困难。给学生讲解在成对的基因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讲解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的定义并指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可以分别大小写字母来表示,强调当人体中同时存在显隐性基因的时候,显性基因会遮盖隐性基因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显性基因的性状。体内的基因组成是基因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表现型。
以人体的有耳垂基因(A)和无耳垂基因(a)是一对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为例,让学生写出人体可能的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以及分别属于什么性状。
活动2【练习】基因型及表现型
幻灯片展示一些有关基因型与表现型的资料给学生分析,通过这种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使其能活学活用,并加强巩固。
活动3【测试】基因型和表现型
列举学生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及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让学生加深对基因型、表现型的理解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联系。
活动4【讲授】性状的遗传
以母亲有耳垂(Dd)和父亲无耳垂(dd)为例,让学生思考他们后代会是什么性状,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讲解遗传图谱。并说明母亲基因型为DD产生的卵细胞含的基因只能是D,父亲产生的精子只能含d基因,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的基因型只能是Dd,将表现出有耳垂显性性状,概率是100%。
以母亲有耳垂(Dd)和父亲无耳垂(dd)为例、父亲双眼皮Dd和母亲双眼皮Dd为例,讲解遗传图谱,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概率。
活动5【练习】性状的遗传
练习当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DD和DD、DD和Dd时子代表现为隐性性状的概率。
活动6【活动】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以小组形式调查学生自己身上常见的遗传性状,然后汇总。要求学生会判断在调查选项中,哪些属于显性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