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螺旋提升卷9 压强 (含答案) | ![]() | |
格式 | docx | ||
文件大小 | 545.3KB | ||
资源类型 | 试卷 | ||
版本资源 | 通用版 | ||
科目 | 物理 | ||
更新时间 | 2025-03-27 10:09:38 |
D.两个容器对桌面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p甲
A.图甲:对着 B 管吹气,A管内液柱升高,说明空气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大
B.图乙:用吸管吸饮料时需要用力吸,说明人的吸力改变了大气压强
C.图丙:U形“反水弯”中两侧的液面相平,说明两侧液体压强大小相同
D.将图丁的器材从山顶移到山脚,管内液柱逐渐下降,说明外界气压变小
9.(2023 广安)一个未装满饮料的密闭瓶子,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甲所示,饮料对瓶底的压力为F甲,瓶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甲;倒立放在桌面上如图乙所示,饮料对瓶盖的压力为 Fz,瓶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z.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10.(2024重庆)地质队获得了一段地质样品,由底面积分别为300 cm 和240 cm 的圆柱体A、B组成.经测量,A高 10 cm.为分析样品的地质结构,将其置于水平放置的传感器上,沿水平方向切割如图甲所示.传感器所受压强随切去高度h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A 的密度大小为2.5g /cm
B.切割前,A对传感器的压力为 72 N
C.当h=2cm时,圆柱体B剩余部分对A的压强为600 Pa
D.当h=2cm时,剩余样品与切割前的总重之比为13:15
11.(2022宜昌)在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会使测得的大气压数值变小的是( )
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
B.将玻璃管稍微下压
C.用密度更小的液体替代水银
D.玻璃管内混入空气
12.如图所示,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大致如下列图中的(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16题10分,共24分)
13.(2023 营口)如图所示,水能从a、b两个相同的小圆孔中喷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有压强;b孔中的水喷得更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此时,用手封住瓶口(水面高于a孔),能够观察到小孔 (选填“ab”“a”“b”或“都停止”)持续向外出水.
14.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甲、乙、丙所示.
(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由实验乙、丙可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 p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 pī 的大小关系为 p丙 pī(选填“>”“<”或“=”).
1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中.
(1)压强计是通过 U形管的 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2)小华实验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四幅图中烧杯内的液面相平.(不考虑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①比较图甲和图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
②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方向,如图乙、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
③比较图乙和图丁,能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吗 ,理由是
16. 底面积300 cm 、深度20cm 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6 N,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中盛有 6 cm深的水,如图甲;然后将一质量为2.7kg的实心正方体铝块放入水中,如图乙.(ρ铝=2.7×
(1)铝块的体积是多少m
(2)图甲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多少 Pa
(3)放入铝块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Pa
螺旋提升卷9压强
(时间:30分钟 总分: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3 内江)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铁路的钢轨下放着一·根根轨枕,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B.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C.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D.飞机机翼的升力是利用气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的原理
2.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砝码受到的重力与小桌对砝码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小桌受到的重力与海绵对小桌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砝码对小桌压强的大小等于海绵对小桌压强的大小
D.小桌对海绵压强的大小等于海绵对小桌压强的大小
3.如图,水平雪地上,穿着雪橇的芳芳总质量为70kg,没有陷入雪地;而穿着运动鞋的小明总质量为50kg,却深陷雪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芳芳对雪地的压力比小明的小
B.芳芳对雪地单位面积的压力比小明的大
C.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等,无法比较谁对雪地的压强大
D.若两人交换雪橇和运动鞋,也只有一人会陷入雪地
4.下列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C )
5.如图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与容器的接触部分密合,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受力不平衡时会发生形变.此装置( B )
A.左右构成一个连通器
B.可以探究液体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深度、液体密度有关
C.可以验证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D.可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液体的重力和体积有关
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平底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两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乙烧杯水面上漂浮有冰块,两杯水面恰好一样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小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力
B.甲烧杯对桌面的压强小于乙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C.乙烧杯中冰块熔化后,水对烧杯底的压力增大
D.乙烧杯中冰块熔化后,水对烧杯底的压强不变
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薄壁容器,两个容器开口大小相同、底面积相同,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两个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八.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是ρ >ρ^
B.桌面对两个容器支持力的大小关系是
C.两种液体对容器底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p。
A.图甲:对着B管吹气,A管内液柱升高,说明空气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大
B.图乙:用吸管吸饮料时需要用力吸,说明人的吸力改变了大气压强
C.图丙:U形“反水弯”中两侧的液面相平,说明两侧液体压强大小相同
D.将图丁的器材从山顶移到山脚,管内液柱逐渐下降,说明外界气压变小
9.(2023 广安)一个未装满饮料的密闭瓶子,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甲所示,饮料对瓶底的压力为Fφ,瓶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p;倒立放在桌面上如图乙所示,饮料对瓶盖的压力为 Fz,瓶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z.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C )
10.(2024重庆)地质队获得了一段地质样品,由底面积分别为300 cm 和240 cm 的圆柱体A、B组成.经测量,A高 10 cm.为分析样品的地质结构,将其置于水平放置的传感器上,沿水平方向切割如图甲所示.传感器所受压强随切去高度h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圆柱体A 的密度大小为 2.5g /cm
B.切割前,A 对传感器的压力为72 N
C.当h=2cm时,圆柱体 B剩余部分对A 的压强为600 Pa
D.当h=2cm时,剩余样品与切割前的总重之比为13:15
11.(2022 宜昌)在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会使测得的大气压数值变小的是( D )
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
B.将玻璃管稍微下压
C.用密度更小的液体替代水银
D.玻璃管内混入空气
12.如图所示,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 变化的图像大致如下列图中的( D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16题10分,共24分)
13.(2023 营口)如图所示,水能从a、b两个相同的小圆孔中喷出,说明液体对容器的 侧壁 有压强;b孔中的水喷得更远,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此时,用手封住瓶口(水面高于a孔),能够观察到小孔 b (选填“ab”“a”“b”或“都停止”)持续向外出水.
14.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甲、乙、丙所示.
(1)甲、乙、丙实验中,根据 海绵的凹陷程度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甲、乙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3)由实验乙、丙可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 的关系,请举出生活中应用此知识的一个实例: 书包背带做得扇而宽可以减小对肩膀的压强 .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比较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 p丙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 pī 的大小关系为 p内 - pī(选填“>”“<”或“=”).
15.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中.
(1)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的 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2)小华实验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四幅图中烧杯内的液面相平.(不考虑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①比较图甲和图 乙 ,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
②保持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它的方向,如图乙、丙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
③比较图乙和图丁,能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吗 能 ,理由是丁中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比乙浅,但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反而大 .
16.底面积300 cm 、深度20cm 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6 N,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中盛有6 cm深的水,如图甲;然后将一质量为2.7kg的实心正方体铝块放入水中,如图乙.( 10 kg/m )
(1)铝块的体积是多少m
(2)图甲中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多少 Pa
(3)放入铝块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Pa
解:(1)10 m ;
(2)800 Pa:
(3)300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