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5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练习
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精品,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答案:C
解析:分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答案:C
解析:分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
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D
解析:分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性化、思辨性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二·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
答案:C
解析:分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6.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分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分析: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8.“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9.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二程”和朱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
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
D.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程朱理学有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的作用,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民族精神等。
10.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做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二程”思想的掌握。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方能达到圣贤之道。
11.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
了(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培养 ③世人道德沦丧,穷奢极欲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朱熹的题字体现了理学所倡导的遵守伦理道德、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对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2.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
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分析: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实际上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儒学在不同时期的新发展,但其主张又有很多不同。下列说法中属于二者不同点的有( )?
①前者主张理先而物后,后者则认为心即理也
②前者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③前者主张人以天理为行为规范,后者则认为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致良知 ④前者主张心性论,后者认为人性本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采用排除法解答。陆王心学认为人性本善,故④表述错误,应排除。
1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答案:C
解析:分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里的“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5.宋明理学家普遍提倡“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分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
16.有人说把朱熹说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
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
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
D.由于朱熹努力,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分析:把朱熹说成“孔夫子”,主要是指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对儒家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故C项正确。
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B
解析:分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太简”。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1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
19.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三从”是指“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四德”指“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手艺)”。且中国古代对妇女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木头抱着走”之说,这些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妇女一定要德才兼备 B.妇女地位低下
C.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 D.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答案:C
解析:分析: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这些封建思想的“本质”,本题的四个选项都能反映题干的意思,但最能体现题干本质的是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故选C
20.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
精品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
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答案:D
解析:分析:A、B都是陷于生活的窘迫,属于物质上的,可以改变;C是感情纠葛,属于思想情感上的,是自生的,个别的,而不是普遍的。D则是中国人民所共同面对的传统观念,心理上的压抑。所谓的“理学杀人不见血”所致。所以做人才难,故选D。
21.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徙。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心学观点相吻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1小题16分,12小题24分,共40分)
2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程颢      程颐     朱熹
材料二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朱熹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回答: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16分)
答案:程颢、程颐: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提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分析: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内涵,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明确“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及其存在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12分)
(2)今天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2分)
答案:(1)可取的: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因循守旧观念。④重礼轻法观念。
(2)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解析:分析:认真分析每则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一中“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三中“知行合一”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两点论分析。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分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25.简述宋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表现:宋代儒学吸收佛学和道教思想,发展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明朝中叶出现与理学对立的心学,认为心外无理、无物、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5分)
影响: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并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束缚了人们思想。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朝中期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5分)
解析: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盲目发展,故选择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7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