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09:5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二单元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改编题)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  )
A.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B.确立了民主原则
C.彰显了道德的价值 D.树立了人的尊严
答案:D
解析:分析: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作用;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C项是苏格拉底主张的意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人物思想,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他追求真理的热情将希腊哲学导向了一个新方向——对内在道德的强调,可以说,他是第一个将伦理道德作为关注中心的哲学家。该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教材所学内容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故选A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人物思想,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苏格拉底人物思想的认识。
3.“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希腊(  )
A.民主政治发达 B.人文思想盛行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迁移运用能力。从材料就可以看出古希腊的神具有人性化的特征,这体现了人文思想,故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希腊人文思想,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希腊人文思想的理解。
4.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们思想的相同点是(  )
A.重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C.崇尚理性,否定绝对权威 D.具有唯物主义的色彩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提及的哲学家都重视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忽视道德规范并且具有唯心主义色彩,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5.“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要关注人的现世生活
C.强调知行合一
D.强调人类的理性
答案:D
解析:分析:苏格拉底提出“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有思维力就是人类的理性,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6.古代中西方哲人中,有的忽视道德,有的重视道德。其中重视道德教化的哲人是(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苏格拉底 ④普罗泰格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孔子强调德治,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①③正确;韩非强调法治,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忽视道德,追求功利,②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
7.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墨子
C.普罗泰格拉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故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8.普罗泰格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
B.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C.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D.珍视个人自由,强调集体荣誉至上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但忽视了道德规范,故选B项。A、D项分别是文艺复兴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核心。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9.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鼓励人们独立的理性思考
D.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灵魂”、“善”、“智慧”可以推断该思想家是苏格拉底。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10.古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说:“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一理论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D.“人非工具”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能力。维特鲁威的建筑理论体现了以人的感觉作为准绳的思想观念,这与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一致,故选A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罗马思想,考查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11.“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中相似的是 (  )
A.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希腊哲学思想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也是以人为本,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是百家争鸣时期,A项不是共同点;B项是道家思想主张,与古希腊哲学并不相似;古代中国是专制社会,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1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万物取决于人的感觉,这符合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的人物思想,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13.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来源:21cnj*y.co*m】(  )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答案:D
解析:分析: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人们担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的人物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4.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格拉
答案:C
解析:分析:“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主张,其含义与“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相似,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5.“……德行/住在难以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掩护/肉眼凡胎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之相近的是【版权所有:21教育】(  )
A.反对迷信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强调自由 D.知识即美德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德行”“求知”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6.关于柏拉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认为“贤人”应做统治者 ③认为武士们应保家卫国 ④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应负责生产 ⑤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www.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解析:分析: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故①正确;②③④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观点,故也正确;⑤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故排除。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7.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体现了(  )
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两个思想都是人文主义的体现,都强调人的价值,A项“进一步”说法错误;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应仅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准确、全面地说明题干两个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阶段,B项排除;C项“根本变化”说法错误;依据题干解读可知,题干两种思想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两个不同层次,即由感性到理性,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8.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而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不符合孔子,D项不符合苏格拉底,排除此三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等哲学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19.我们之所以把希腊的智者学派等称为近代人文主义的起源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冲击欧洲中世纪封建神权黑暗统治
B.发现了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
C.最早的确立起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D.已逐渐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答案:B
解析:分析:希腊智者学派处于奴隶制阶段,谈不上否定中世纪封建神学,故排除A。智者学派仅是显示出人文主义的光芒,并未建立起其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只是由原来的重视研究自然界转到重视对人的研究上,体现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希腊智者学派人物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20.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格拉
答案:C
解析:分析:苏格拉底强调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人物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关于“人”的认知,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名分)乱理(法度),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三 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主张,并结合当时社会状况指出这些主张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与他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在对“人”认知上有哪些重要主张?比较两者主张的异同点。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答案:(1)主张:“人性恶”;用儒家的礼义之道实施教化。
目的: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侧重点:人的价值、作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重要主张:“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同: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异: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3)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知识。
解析:分析:本题以古代中西思想家对“人”的认识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主张,并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指出目的。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提炼智者学派对人的关注点,结合课本知识回答苏格拉底的主张并比较异同。
第(3)问围绕“人”的认识主题分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希腊智者学派、文艺复兴人物思想,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2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问题:
(1)时代的变革会催生各种思想的产生。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简要说明他们二人思想原则中的“相通的地方”。
(3)从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4)作为东西方两位“灯塔式”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背景,中国:①分封制和井田制瓦解;②诸侯争霸;社会矛盾突出。雅典:③民主政治发展,但世风日下;④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自我价值。
(2)孔子:仁。苏格拉底:理性;知德合一。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3)影响: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道德修养,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对东西方社会的影响。
第(1)问结合到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社会状况概括。
第(2)问根据所学回答并比较分析。
第(3)问根据所学回答,注意提示角度。
第(4)问联系现实分析两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对东西方社会的影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出处:21教育名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朝时期的教育状况。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与材料一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有何区别?
答案:(1)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设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www-2-1-cnjy-com
目的:实现思想统一,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
(2)思想:教育可以让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区别: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材料一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
解析:分析:第(1)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兴太学,置明师”“郡守、县令,民之师帅”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目的回答,注意将答案进行升华。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提炼思想;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强调的个人的作用体现与材料一中体现的是“数考问以尽其材”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对东西方社会的影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24.阅读下列材料
苏格拉底说过: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
(2)指出苏格拉底这一思想出现的原因及其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研究领域及其他的哲学贡献。
答案:(1)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要做正义而美好的事情。知识即美德。
(2)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是忽视道德;公元前5世纪,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本人的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是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退中的城邦制度。
(3)研究社会中的人性(研究人的道德)。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点评: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大家,在继承智者学派基础上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建设,比智者学派更进一步。本题意在考查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发展的贡献。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回答;第(2)问从智者学派和当时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其原因和意图;第(3)问回忆所需知识解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25.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二 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三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6分)
(2)概括指出材料三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2分)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10分)
答案:
(1)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平等。
(2)思想:崇尚知识。
(3)根源: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知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第(1)、(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内容来概括;第(3)问需从当时古希腊的社会背景去分析;第(4)问注重从人文精神的核心、作用等方面去分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人文精神的核心、作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1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