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朝采取焚书坑儒政策的本质目的是( )
A.防止人民的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C、D三项都是为B项服务的。
2.汉武帝“举贤良”用人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解除南北边境的不宁
B.进一步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C.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D.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分析:汉武帝这一政策是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而这一政策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因此选D
3.下列关于汉武帝时“策问”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
A.被策问者都是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
B.被策问的问题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
C.被策问者要即时口头回答策问
D.策问的场所都是在朝廷
答案:C
解析:分析:对“策问” 式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因此C不正确,固选C。
4.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答案:C
解析:分析: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因此C正确,先C
5.汉武帝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学术繁荣
C.提高儒学地位
D.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D
解析:分析:推行儒学教育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因此,加强思想控制是根本目的,推行儒学教育是直接目的。因此选D。
6.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主要来自(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分析:西汉初期的统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为道家思想,因此选C。
7.西汉建立六十多年后,仍然存在的社会危机不包括( )
A.分封的同姓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B.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
C.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统治
D.秦朝的残余势力仍然进行反抗
答案:D
解析:分析:A、B、C三项是西汉时面临的主要问题,D项所体现的问题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就已经不存在了。因此选D。
8.《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汉武帝的个人喜好 B.汉武帝雄才大略
C.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D.汉朝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析:分析:汉初国力薄弱,统治者不得不吸取道家“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有了大一统的经济基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罢百家、尊儒术”。A、B两项都只是次要原因,C项是汉初“无为”的原因。因此选D。
9.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 )
①先秦儒学 ②阴阳家学说 ③道家思想 ④法家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①是新儒学的基础,②③④中的一些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改造,从而形成新儒学。因此选D。
10.“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主张灭绝与孔子思想不同的其他学说,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此选C。
1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分析:③是孔子与董仲舒思想的相似之处,④是孟子的思想。故排除带有③④的选项,答案为A。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分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选D。
13.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颁布推恩令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直接的作用”。颁布推恩令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是直接的关系,其他各项符合题意。因此选C。
14.下图为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①儒家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分析: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非唯一思想。此题容易误选A,因为审题不仔细往往不注意①中的“唯一”两个字,马虎地认为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认为其是正确的。因此选B。
15.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C
解析:分析: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思想,适应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故C项不正确。因此选C。
16. 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
A举贤良对策 B 兴办太学
C 设五经博士 D 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答案:A
解析: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因此选A。
17.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① “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④孝为“天经”“地义”( )21·cn·jy·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因此选A。
18.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 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分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思想上统一达到巩固政治上统一的需要,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 、C也是仅是次要的意义,而这种局面的形成不利于学术活跃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故排除B、C、D。因此选A。
19. 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但西汉以前主要是法家受重视,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法等家的思想 B.适应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提倡实行“仁政”,受到人民的欢迎 D.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思想
答案:B
解析:分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因此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因此选B。
20. 西汉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解释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有利于国家巩固和专制统治,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分析:董仲舒是在继承先秦儒学中“仁政”、“民本”等思想,兼采阴阳五行诸子百家之说,建立起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适应了地主阶级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为后世所效仿。因此选C。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21教育网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1)①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②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的焚书坑儒;③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太一统”。
(3)评价: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且扩大了儒学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解析:分析:(1)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的趋势。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原因可以从国家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等方面分析。
(2)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但要明确哪一方面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作用;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了儒学,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还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积极作用大于消极影响。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答此题。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其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前179-前104年)
(1) 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 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3) 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答案:(1)孔子。核心:“仁”。
(2)董仲舒。主要思想: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发挥了仁政思想。
影响: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儒学思想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服务。
解析:分析:第(1)、(2)问解答都需要依据图像以及标注的生卒年代,可以判断出历史人物是谁,进而回忆各自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指出其对儒家文化发展的影响。第(3)问注意判断好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朝代,指出与秦始皇对儒家态度的不同,理解不同态度下相同的本质。
23.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分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4.(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是儒学大师,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要分析。
第(2)问从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剖析。
25. (原创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
——马国华《孔子与董仲舒伦理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国家有两种实力,一种是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硬实力”,另一种是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为吸引力的“软实力”。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软实力更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提倡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党的领导人宣称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李光耀把儒家思想看做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并积极地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宣扬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摘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的“回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软实力”的认识。
答案:(1)挑战:春秋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汉武帝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回应:孔子提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等;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
(2)原因: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其内容本身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的特殊性(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薄弱);内涵中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容易被认同。
(3)观点:“软实力”是指除经济军事之外、以传统文化为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一力量在当今世界更具有优越性。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是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软实力提升;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用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认识:把儒家思想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儒学在不同时代的演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分别从孔子和董仲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回答。
第(2)问主要从它适应时代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自身因素等三方面分析。
第(3)问谈认识分三步:第一步,从材料三中概括观点,即“软实力就是通过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吸引力,它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第二步,结合所学论证观点;第三步,深化主题,谈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