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26 10: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
1.(2024·甘肃卷)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A. B. C. D.
2.(2024·山东卷)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整个提取过程中可以不使用离心机
B. 研磨液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应充分摇匀再倒入烧杯中
C. 鉴定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不发生改变
D. 仅设置一个对照组不能排除二苯胺加热后可能变蓝的干扰
3.(2024·河北高考)下列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配制PCR反应体系时,加入等量的4种核糖核苷酸溶液作为扩增原料
B. 利用添加核酸染料的凝胶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后,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C. 将配制的酵母培养基煮沸并冷却后,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D. 将接种环烧红,迅速蘸取酵母菌液在培养基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
4.(2024·甘肃卷)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5.(2024·安徽高考)下列关于“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如果将研磨液更换为蒸馏水,DNA提取的效率会降低
B. 利用DNA和蛋白质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差异,可初步分离DNA
C. DNA在不同浓度NaC1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该原理可用于纯化DNA粗提物
D. 将溶解的DNA粗提物与二苯胺试剂反应,可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杂质
6.(2024·6月浙江卷)在酵母菌、植物、昆虫等不同生物类群中,rDNA(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这一事实为“这些不同生物类群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分子水平证据
7.(2024·吉林卷) 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 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8.(2024·广东卷)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9.(2024·甘肃卷)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10.(2024·广东卷)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11.(2024·河北高考)地中海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 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 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 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12.(2022·湖北卷)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52% B.27% C.26% D.2%
13.(2023·北京卷)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  )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
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
C.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
D.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14.(2023·6月浙江卷)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 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 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15.(2023·1月浙江卷)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 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16.(2022·1月浙江卷)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 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 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 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17.(2022·重庆市)人的扣手行为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右型扣手(A)对左型扣手(a)为显性。某地区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3/50
B. 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25/324
C. 该群体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0.16,aa基因型频率为0.64
D. 该群体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4,a基因频率为0.6
18.(2022·江苏卷)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 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 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 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9.(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20.(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 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 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1.(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 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 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22.(2022·6月浙江卷)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23.(2021·1月浙江卷)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 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 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24.(2021·湖南卷)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25.(2021·福建卷)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 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 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 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26.(2021·广东省)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 )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5%、85% B. 25%、75%
C. 35%、65% D. 45%、55%
考点2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24·1月浙江卷)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2.(2024·湖北高考)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 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 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3.(2024·安徽高考)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 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B. 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 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
D. 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4.(2024·湖南卷)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 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 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 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
5. (2023·辽宁卷)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 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 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 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6.(2023·湖南卷)“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7.(2022·湖北卷)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8.(2023·6月浙江卷)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 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 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 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9. (2022·天津卷)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
B. 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
C. 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 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
10.(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 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1.(2022·海南卷)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 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 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 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12.(2021·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基因策略:包括提高杀虫基因的表达量、向棉花中转入多种杀虫基因等。例如,早期种植的抗虫棉只转入了一种Bt毒蛋白基因,抗虫机制比较单一;现在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Bt基同时转入棉花。
②田间策略:主要是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例如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为棉铃虫提供专门的庇护所: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多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的方式,为棉铃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等。
(1)关于上述基因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Bt基因的表达量,可降低抗虫棉种植区的棉铃虫种群密度
B. 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Bt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两种Bt基因插入同一个T-DNA并转入棉花植株,则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转入多种Bt基因能提高抗虫持久性,是因为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2)关于上述田间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可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B. 混作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D.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
13.(2021·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
B. 种群中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共同进化的现象
D. 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14.(2020·1月浙江卷)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15. 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16.(2020·海南卷)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 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 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 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7.(2021·6月浙江卷)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 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 C. 随机交配 D. 大的种群
18.(2021·广东省)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 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 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19.(2021·河北省)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 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20.(2021·湖北卷)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专题十三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及主要内容
1.(2024·甘肃卷)图甲是记录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实验示意图。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适宜电刺激,可通过电极1和2在电位记录仪上记录到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如果在电极1和2之间的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的传导,给予同样的电刺激时记录到的电位变化图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选项解读】A、此图中在电极2处仍有电位变化,而在M点阻断后,电极2不应再有电位变化。A错误
B、该图显示电极1有电位变化而电极2没有,符合在M点阻断神经动作电位传导后,只有靠近刺激点的电极1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而电极2记录不到的情况。B正确
C、此图中电极2有电位变化,不符合阻断传导后的情况。C错误
D、该图中两个电极都没有电位变化,与实际情况不符。D错误
故选B。
2.(2024·山东卷)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整个提取过程中可以不使用离心机
B. 研磨液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应充分摇匀再倒入烧杯中
C. 鉴定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不发生改变
D. 仅设置一个对照组不能排除二苯胺加热后可能变蓝的干扰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①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
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选择适当浓度的盐溶液将DNA溶解或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②DNA不溶于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蛋白质和DNA
进一步分离;③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呈现蓝色。
【选项解读】A、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可将获得的研磨液用纱布过滤后,在4℃的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再取上清液,也可以直接将研磨液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后取上清液。A正确
B、研磨液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DNA在上清液中,应取上清液倒入烧杯中。B错误
C、鉴定过程中用沸水浴加热,DNA双螺旋结构会发生改变。C错误
D、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沸水浴处理的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且要等到冷却后再观察结果,这样才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显色反应,仅设置一个对照组可以排除二苯胺加热后可能变蓝的干扰。D错误
故选A。
3.(2024·河北高考)下列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配制PCR反应体系时,加入等量的4种核糖核苷酸溶液作为扩增原料
B. 利用添加核酸染料的凝胶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后,在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C. 将配制的酵母培养基煮沸并冷却后,在酒精灯火焰旁倒平板
D. 将接种环烧红,迅速蘸取酵母菌液在培养基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实验注意事项:①为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PCR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枪头和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②该实验所需材料,如缓冲液和酶应分装成小份,并在-20°C储存。使用前将所需试剂从冰箱拿出来放在冰块上缓慢融化。③在向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反应组分时,每吸取一种试剂后,一液器上的枪头都必须更换。④在进行操作时,一定要戴好一次性手套。⑤PCR扩增不能随意加大试剂用量。(2)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C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到平板。具体操作:①拔出锥形瓶的棉塞。②将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用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微大于瓶口的缝隙,将培养基(10~20ml)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皿盖。④等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将培养皿倒过来放。
【选项解读】
A、生物学PCR技术是指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故PCR反应体系中应加入4种脱氧核苷酸作为扩增的原料。A错误
B、 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B正确
C、将配制好的酵母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待培养基冷却至50°C左右后,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倒平板。C错误
D、接种时,先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的金属丝烧红,在火焰旁冷却后再蘸取酵母菌液,否则会杀死菌种。D错误
故选B。
4.(2024·甘肃卷)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植物,自变量为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因变量为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
【选项解读】A、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
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说明在被镉
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
更强,若以植物A作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故选B。
5.(2024·安徽高考)下列关于“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如果将研磨液更换为蒸馏水,DNA提取的效率会降低
B. 利用DNA和蛋白质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差异,可初步分离DNA
C. DNA在不同浓度NaC1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该原理可用于纯化DNA粗提物
D. 将溶解的DNA粗提物与二苯胺试剂反应,可检测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杂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选项解读】A、研磨液有利于蛋白质与DNA分离和稳定DNA的状态,因此将研磨液更换为蒸馏水DNA提取的效率会降低。A正确
B、A 不溶于酒精,部分蛋白质溶于酒精,因此可以利用DNA和蛋白质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差异,初步分离DNA。B正确
C、DNA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因此该原理可用于纯化DNA粗提物。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将溶解的DNA粗提物与二苯胺试剂反应,可鉴定溶液中是否含有DNA。D错误
6.(2024·6月浙江卷)在酵母菌、植物、昆虫等不同生物类群中,rDNA(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这一事实为“这些不同生物类群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提供了(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分子水平证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石: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特征。过对大量化石证据的研究发现,生物进化的顺序:有共同的祖先,由简单到复杂,由高等到低等,由水生到陆生等。
◆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如:人与蝙蝠、鲸与猫都具有相似的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说明这些动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胚胎学: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任何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如:人的胚胎在发育早期会出现鳃裂和尾,与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相似。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选项解读】A、化石证据需要提供化石,题目中并未出现化石。A错误
B、比较解剖学需要有对照组,题目中未出现对照组。B错误
C、需要比较不同生物类群的胚胎,找出胚胎发育阶段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推测出不同生物类群有共同的祖先。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的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rDNA(编码核糖体RNA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大部分是相同的,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D正确
故选D。
7.(2024·吉林卷) 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 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 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详解】A、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所以鲟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正确
B、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进而影响生物的进化,故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
C、群落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故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C错误
D、不同生物的DNA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可以揭示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可以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故研究鲟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D正确
故选C。
8.(2024·广东卷)Janzen-Connel假说(詹曾-康奈尔假说)认为,某些植物母株周围会积累对自身有害的病原菌、昆虫等,从而抑制母株附近自身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下列现象中,不能用该假说合理解释的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
B.鸟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旱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和原始合作。
【选项解读】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楠木幼苗距离母株越远,其密度越大,说明幼苗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弱。A符合题意
B、乌巢兰种子远离母株萌发时,缺少土壤共生菌,幼苗死亡,说明距离母株越远,植物母株的抑制作用越强。B不符合题意
C、中药材三七连续原地栽种,会暴发病虫害导致产量降低,说明距离越近,抑制作用越显著。C符合题意
D、我国农业实践中采用的水早轮作,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说明水旱轮作可以抑制病虫害。D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4·甘肃卷)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生态地理隔离促进了物种的形成。该地区某植物不同区域的两个种群,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花期等性状的分化,种群甲花期结束约20天后,种群乙才开始开花,研究发现两者间人工授粉不能形成有活力的种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花期隔离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已出现了物种的分化
B.花期隔离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限制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①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②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③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
④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
【选项解读】A、花期隔离会导致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但不一定导致出现了生殖隔离,故花期隔离不能标志着两个种群间己出现了物种的分化。A错误
B、花期隔离会导致2个种群间个体不能进行交配,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种群甲和乙的基因库差异。B正确
C、地理隔离和花期隔离,都能导致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交配,均限制
了两种群间的基因交流。C正确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即物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种间生殖隔离建立的过程。D正

故选A。
10.(2024·广东卷)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用M、m分别表示突变前后的EDAR基因,研究发现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m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m不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
C.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
D.MM、Mm和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因的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选项解读】A、依题意,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突变导致M突变为m,因此m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依题意,EDAR基因的一个碱基替换与东亚人有更多汗腺等典型体征有关,突变形成的基因m是隐性基因,因此无法判断m是否存在于现代非洲和欧洲人群中。B错误
C、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根据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因此m的频率升高是末次盛冰期后环境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依题意,m的频率从末次盛冰期后开始明显升高,末次盛冰期后气温逐渐升高,M的基因频率降低,因此推测MM、Mm、mm个体的汗腺密度依次上升。D错误
故选C。
11.(2024·河北高考)地中海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 km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B. 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
C. 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
D. 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变异: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会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变异会影响到多个基因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选项解读】A、据图可知,在区域A中,Est基因频率逐渐下降,说明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错误
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Est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与邻近区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的。B正确
C、距海岸线0~60 km区域内,杀虫剂的浓度不同,所以杀虫剂对蚊子的选择作用不同,即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C错误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区域A中的蚊子中Est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快速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12.(2022·湖北卷)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52% B.27% C.26% D.2%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1、A2、A3为复等位基因,每个个体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故电泳结果上,只出现一个条带的个体是相应基因的纯合个体。
【选项解读】
分析电泳图,含A3基因的个体有2个A3A3,15个A1A3,35个A2A3,所以A3的基因频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确。
故选B。
13.(2023·北京卷)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  )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
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
C.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
D.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答案】B
【选项解读】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达尔文认为生物变异在前,选择在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选项解读】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则常规种子长成的普通植株能敏感性(不抗虫)个体提供生存空间,增加与抗虫个体的竞争,避免抗性基因频率升高过快,提高了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A不符合题意
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施用杀虫剂,都会进一步选择并保存抗性强的个体,导致敏感性个体死亡,从而加快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提高,不利于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B符合题意
CD、将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以及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作用机理相似:可以使敏感型个体存活,敏感性个体能与抗性强的棉铃虫进行竞争,不会导致抗性基因频率升高过快,提高了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CD正确
故选B。
14.(2023·6月浙江卷)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 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 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选项解读】
A、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
C、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
D、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
故选D。
15.(2023·1月浙江卷)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 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选项解读】
A、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蜗牛只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其数量不能代表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
B、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该岛上的蜗牛有上百个物种,故其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
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所处的环境相同,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6.(2022·1月浙江卷)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 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
C. 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 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选项解读】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17.(2022·重庆市)人的扣手行为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右型扣手(A)对左型扣手(a)为显性。某地区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3/50
B. 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25/324
C. 该群体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0.16,aa基因型频率为0.64
D. 该群体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4,a基因频率为0.6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分别是4/25、1/5、16/25,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0.16+0.20×1/2=13/50,则a的基因频率=1-13/50=37/50。
【选项解读】
A、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基因型均为aa)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1。A错误
B、根据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分别是4/25、1/5、16/25,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0.16+0.20×1/2=13/50,则a的基因频率=1-13/50=37/50,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人群中右型扣手的杂合子所占概率为1/5÷(4/25+1/5)=5/9 ,二者后代左型扣手(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5/9×5/9×1/4=25/324。B正确
C、由B选项分析可知,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13/50 ,a的基因频率37/50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13/50)2=169/2500=0.0676 ,aa基因型频率为(37/50)2=0.5476。C错误
D、根据遗传平衡定律,每一代的基因频率都不变,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16+0.20×1/2)=0.26 ,a的基因频率为1-0.26=0.74。D错误
故选B。
18.(2022·江苏卷)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 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 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 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从引入时种群基因型频率和稳定时基因频率比较,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最终达到稳定状态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结果。
【选项解读】
A、若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aa会逐渐被淘汰,基因型频率减小,实际上aa基因型频率在增加。A错误
B、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后基因型频率不变,A的基因频率也不改变。B错误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19.(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 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 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丙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选项解读】
A、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
B、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故选D。
20.(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 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 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 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选项解读】
A、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采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1.(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 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 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H、h和D、d基因决定HCN的产生,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能产生HCN,有毒,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
【选项解读】
A、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
B、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
D、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D。
22.(2022·6月浙江卷)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选项解读】
A、基因库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甲、乙两种斗菜属于两个种群。A错误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楼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甲、乙两种楼斗菜都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二者花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甲、乙两种楼斗菜属于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23.(2021·1月浙江卷)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 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 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 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选项解读】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
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
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24.(2021·湖南卷)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选项解读】
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25.(2021·福建卷)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B. 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
C. 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
D. 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选项解读】
A、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结合题意,甲乙杂交产生丙但丙不能产生子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A正确
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比如阳光照射范围的变化。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甲、乙属于不同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D。
26.(2021·广东省)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 )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15%、85% B. 25%、75%
C. 35%、65% D. 45%、55%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选项解读】
由题意可知,该兔种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FF)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ff )组成,故F的基因频率=F/(F+f)=(500×2)/(2000×2)=25%,f 的基因频率=1-25%=75%,B正确。
故选B。
考点2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24·1月浙江卷)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生物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选项解读】A、痕迹器官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其可能起源于陆地动物。A正确
B、由题干信息“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推测,人类的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B正确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的祖先可能具有这些器官,也就是说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此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可能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蚯蚓后肢的痕迹器官在进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其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误
2.(2024·湖北高考)研究发现,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不同芦鹀种群的两个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相较于其他鸣唱特征有明显分歧。因此推测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在芦鹀的早期物种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
B. 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D. 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选项解读】A、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芦鹀的鸣唱声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某种芦鹀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三个种群,因栖息地环境的差异导致声音信号发生分歧,由此可知,求偶的鸣唱特征是芦鹀与栖息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完整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了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芦鹀之间通过鸣唱形成信息流,芦鹀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C正确
D、判断两个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主要依据是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即二者的杂交子代是否可育,由和求偶有关的鸣唱特征的差异,无法表明这三个芦鹀种群是否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D。
3.(2024·安徽高考)下图是甲与其他四种生物β-珠蛋白前 40个氨基酸的序列比对结果,字母代表氨基酸,“.”表示该位点上的氨基酸与甲的相同,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β-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
B. 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
C. 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
D. 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除了免疫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外,还有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普遍性、特殊性、连续性和通用性。)
【选项解读】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推测不同物种的生物β-珠蛋白的基因序列差异可能比氨基酸序列差异更大。A正确
B、不同生物的β-珠蛋白某些位点上的氨基酸相同,可推测这些位点上未发生改变的氨基酸对维持β-珠蛋白功能稳定可能更重要。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通过比对氨基酸序列等分子生物学证据与化石等证据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物种间进化关系。C正确
D、相同位点氨基酸的差异数可反映生物的亲缘关系,五种生物相互比较,甲与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1个,而乙和丙的氨基酸序列差异数为13个,明显乙丙的亲缘关系要比甲乙的亲缘关系要远,故甲乙的亲缘关系并非最远。D错误
故选D。
4.(2024·湖南卷)我国科学家成功用噬菌体治疗方法治愈了耐药性细菌引起的顽固性尿路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
B. 宿主菌经噬菌体侵染后,基因定向突变的几率变大
C. 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
D. 噬菌体繁殖消耗宿主菌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会利用宿主细胞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选项解读】A、噬菌体是一种特异性侵染细菌的病毒,运用噬菌体治疗时,噬菌体特异性侵染病原菌。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它表现在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B错误
C、噬菌体和细菌在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协同进化。C正确
D、噬菌体作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因此它需要侵染细菌后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氨基酸和能量等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5. (2023·辽宁卷)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B. 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
C. 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
D. 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
【选项解读】
A、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A正确
B、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
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与之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C正确
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在长期选择中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6.(2023·湖南卷)“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
【选项解读】
A、油菜花可以通过花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A正确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蜜蜂、蝴蝶和油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C错误
D、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7.(2022·湖北卷)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可知吸引蛾类或蜂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是花冠颜色。
【选项解读】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导致两物种之间不会交叉传粉,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甲主要靠蛾类传粉,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但并不会导致A基因突变加快。B错误
C、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
D、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释放的挥发物质没有改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推测花冠颜色为白色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释放的挥发物。D错误
故选A。
8.(2023·6月浙江卷)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 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 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 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选项解读】
A、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基因的总和,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则可推测现代稻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C错误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9. (2022·天津卷) 蝙蝠是现存携带病毒较多的夜行性哺乳动物,这与其高体温(40℃)和强大的基因修复功能有关。关于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利于提高病毒对蝙蝠的致病性
B. 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
C. 病毒与蝙蝠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D. 病毒与蝙蝠协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小问详解】
A、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高温下蛋白质变性,故高温下病毒可能被杀死,不能对蝙蝠造成致病性。A错误
B、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染色体的基因上,故病毒有潜在破坏蝙蝠基因的能力。B正确
C、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内的,不能单独生存,蝙蝠体内的病毒寄生在蝙蝠的活细胞内。C正确
D、病毒寄生在蝙蝠体内,若蝙蝠体内发生变化,病毒要想在其体内生存,就得适应蝙蝠的变化,同样蝙蝠要想存活下来,也会随着病毒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病毒与蝙蝠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A。
10.(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 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 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是可遗传变异。检测遗传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最可靠的方法是测定不同亚种、不同种群的基因组全序列。
3、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选项解读】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基因型,即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
B、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改变,黑猩猩不能进化成人类。B错误
C、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1.(2022·海南卷)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 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C. 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D. 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选项解读】
A、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珊瑚虫和体内虫黄藻互惠互利,属于共生关系。A正确
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
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属于人类过度使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C正确
D、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因此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2.(2021·天津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基因策略:包括提高杀虫基因的表达量、向棉花中转入多种杀虫基因等。例如,早期种植的抗虫棉只转入了一种Bt毒蛋白基因,抗虫机制比较单一;现在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Bt基同时转入棉花。
②田间策略:主要是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例如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为棉铃虫提供专门的庇护所: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多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的方式,为棉铃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等。
(1)关于上述基因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提高Bt基因的表达量,可降低抗虫棉种植区的棉铃虫种群密度
B. 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Bt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若两种Bt基因插入同一个T-DNA并转入棉花植株,则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转入多种Bt基因能提高抗虫持久性,是因为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2)关于上述田间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可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B. 混作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D. 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
【答案】11. C 12. A
【解析】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根据题意:混作可以使对毒蛋白敏感的个体存活,由于敏感型个体和抗性个体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等因素,因此可以降低抗性个体的数量,从而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
【小问详解】
(1)A、提高Bt基因表达量,使抗虫蛋白含量增加,可以使更多的棉铃虫被淘汰,所以可以降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
B、如果两种Bt基因都转入一条染色体上,则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如果两种Bt基因插入同一个T-DNA并转入棉花植株,两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由于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转入多种Bt基因可以降低棉铃虫抗Bt毒蛋白的能力,从而提高抗虫持久性。D正确
故选C。
(2)A、基因突变可以自发发生,且具有不定向性,突变频率与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不能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A错误
B、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可以使敏感型个体存活,同时具有抗毒蛋白的棉铃虫生存空间变小,提高了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保护了环境,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所以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B正确
C、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使敏感型的个体可以生存,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C正确
D、混作使具有抗毒蛋白和敏感型个体都得以生存,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因此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D正确
故选A。
13.(2021·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种群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
B. 种群中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是一种共同进化的现象
D. 水葫芦大量生长提高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选项解读】
A、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均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种群中个体的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害虫抗药性在喷洒农药之前已经存在,喷洒农药只起选择作用。C错误
D、水葫芦大量生长降低了所在水体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D错误
故选B。
14.(2020·1月浙江卷)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选项解读】
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
【选项解读】
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正确
故选D。
16.(2020·海南卷)金鲳鱼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鱼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更快的金鲳鱼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 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 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
D. 如果人工种群个体持续大量地逃逸到野外,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
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选项解读】
A、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
B、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近亲繁殖能够使纯合基因型的频率迅速增加。C正确
D、遗传多样性的本质是遗传变异,人工种群大量逃逸到野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遗传变异,故其遗传多样性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D。
17.(2021·6月浙江卷)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 自然选择 B. 基因重组 C. 随机交配 D. 大的种群
【答案】A
【解析】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哈代和温伯格发现这样的规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选项解读】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因素能够打破遗传平衡,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如突变、基因迁移、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自然选择,分析题意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2021·广东省)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 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 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 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选项解读】
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