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分主题复习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分主题复习课件(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7: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分主题复习
山水类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可以考什么?
①情感主旨
②人物形象
③艺术手法
篇名 主旨(背诵主旨句)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小石潭记》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沉醉山水和比肩古今山水知音的得意。
爱慕自然,蔑视功名利禄,避世退隐的志趣。
通过描绘雪景,表达不随俗流,孤高自赏的闲情雅致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解的达观。
借描绘洞庭湖风光,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寄情山水是为排解贬谪的忧伤悲凉。但 “乐”是暂时的,凄苦忧伤才是感情主调。
山水游记类小结1
从主旨来看:山水游记大致分三类。
1.主要写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并由此生发出其他情感。
2.被贬谪后看得开的,就是乐观豁达、心胸开阔。
3.被贬谪后看不开的,就是愤懑不平、忧郁悲伤。
山水游记类小结2
从写景技巧来看:
1.抓住景物特征(颜色、形状、状态等)
2.视角变化(仰视、俯视、平视等)
3.调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等)
4.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5.运用修辞、手法(白描)
6.观察角度(定点观景、移步换景)
7.正、侧面描写
你能分别举例吗?
例:①颜色:素湍绿潭
②形状:重峦叠嶂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例: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例: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比喻、对偶)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例:①《记承天寺夜游》②《小石潭记》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山水诗歌的阅读
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游无所依。
山水游记类阅读技巧
1.理清思路,明确写景顺序。
比如《三峡》先写山,再写水。写水从夏水开始,再到春冬,最后是秋水。
2.鉴赏景物,体会景物特点。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如积水般空灵澄澈的月光。
又如《小石潭记》中“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突出潭水清澈。
3.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明确主旨。
没有纯粹写景的山水游记。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因此,写景、抒情和议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例如《岳阳楼记》)。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往往也是主旨句。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①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②,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③古根上,茗饮④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⑤,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⑥,喧嚣怒诟⑦,山情水意,了不相属⑧,于乐何有也。
(节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①王生章甫、僧寂子:王生指王参(zhěn),袁氏兄弟的诗友。寂子,和尚名,其人不详。
②微岚:山中薄薄的雾气。 ③跌(fū)坐:双脚交叠而坐。 ④茗(níng)饮:饮茶。
⑥侑(yòu):用奏乐或献玉帛劝人饮食。 ⑥筵(yán)中人:设席饮酒的人。
⑦诟(gòu):骂。 ⑧了不相属(zhǔ):全不相关。
甲乙两段选文中主人公的“痴行”有多重内涵。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①痴迷山水,表达对山水美景的喜爱;②表达超脱世俗的高雅情怀。
译文: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冥蒙,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①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云深,兽迹不交。隍②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③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④。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⑤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⑥,更为胜地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⑦,谓之清水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九》)
【注释】①乘:凌越。②隍: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③结:聚集。禅栖:修禅隐居。④刹灵之图:有旛柱的佛塔。图:即浮图,指佛塔。⑤神心:神灵之心。妙远:高远。⑥效深:同深,等深。⑦清泠:清凉。洞观:清晰明澈。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②对隐居生活的欣赏。
译文:黑山在河南修武县的北方,白鹿山的东面,是清水的源头。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积蓄的多了便成为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弯曲纡回。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水声像雷声一样,震动整个山谷。清水两侧的石壁很高深入云层,连野兽都不能来到这里,沟壕中水气和云雾混合在一起,看不到底。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机是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有碧竹松柏的胸怀,可以和神心一样深奥悠远;有仁爱智慧的本性,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一样深,这更加是最好的地方了。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
(1)感官角度。甲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视觉角度。运用比喻,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乙文“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是视觉,突出月色的清澈;“皆寂不闻人声”“流水激激悲鸣”有听觉,用流水的声音侧面烘托了夜晚环境的幽静。
(2)观察角度。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描绘的只有庭院中的月夜景色,属于定点观察。乙文中庐舍、灯火、草木、流水、佛寺十五座等,属于移步换景,展现了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译文:元丰二年,在中秋节的第二日,我从吴兴来到杭州,又朝东边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名辨才大师,(他)用写书信的方式邀请我进入山中。待到出城,太阳已经落下了,(我)在湖中航行到普宁,遇见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有没有可以供遣使的竹制轿子,参寥就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
  (我)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专题二:劝谏类
1.《孙权劝学》
2.《送东阳马生序》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出师表》
5.《曹刿论战》
6.《诫子书》
《资治通鉴》(编年体);司马光(北宋)
宋濂(元末明初);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战国策》(国别体);刘向(西汉)整理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左传》(编年体);左丘明(春秋)
文常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序:书序和赠序。
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恭敬、恳切。
专题二:劝谏类
1.《孙权劝学》
2.《送东阳马生序》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出师表》
5.《曹刿论战》
6.《诫子书》


技巧或方法
规劝或进谏
劝谏类文章的基本模式:
思考:劝谏类可从哪些角度出题?
1.劝说技巧
2.人物形象(一般是甲)
劝说情境 劝说对象 劝说目的 劝说方法 探究结果
《孙权劝学》 吕蒙当涂掌事,但学识浅薄。 君对臣 孙权劝吕蒙 希望吕蒙广泛阅读,增长才干。
《送东阳马生序》 同乡后辈马生拜访宋濂。 长辈对晚辈 宋濂劝马生 劝说马生学习要专注勤奋。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 公将战。 臣对君 曹刿劝鲁庄公 劝谏鲁庄公关注民生,作为作战条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王受蒙蔽 太深。 臣对君 邹忌劝齐威王 劝谏君王广开言路。 《出师表》 诸葛亮即将出师北伐,对后主刘禅不放心。 臣对君 诸葛亮劝刘禅 希望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诫子书》 诸葛亮临终给儿子写的家书。 父对子 诸葛亮劝诸葛瞻 希望儿子知道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现身说法
以身作则
谆谆教诲
现身说法
以身作则
谆谆教诲
直接劝说
直陈道理
家事设喻
类比国事
委婉进谏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劝谏类梳理表
1.根据劝说情境,注意劝说对象身份,进行劝说。
2.紧扣劝说的目的,进行劝说。
3.选择合理的劝说方法。
如何有效劝说?
人物形象?
直接劝说
直陈道理
劝谏类阅读技巧
1.明确劝说方式
劝说方式大致分为直言劝谏和委婉劝谏。
①正面劝说,直陈道理。
正面进行劝说,直接了当地劝对方应该怎样做或不要怎样做,当然,还要做到有理有节,层层深入。
②直话曲说,委婉相劝。
即采取一些委婉的方法,如讲故事、以身作则、比喻说理等,间接进行劝说,达到预期的效果。
2.了解劝说目的及结果
劝说目的及结果多出现在文末,重点关注劝说者的最后一句话和被劝说对象在文末的话语,有利于明确劝说目的和结果,借由劝说目的和结果,也能进一步总结出人物形象(如《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1.文章主旨:
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2.人物形象:(用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
孙权:对部下严格要求, 又能循循善诱,并能以身作则。
吕蒙:虚心好学,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3.文章启示:
①劝说时讲究方式方法,尊重对方;②要善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建议,并敢于付出行动;③要多读书 ,开卷有益;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补充
《曹刿论战》
1.人物形象:
曹刿:深谋远虑、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冷静沉着、谨慎细致。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见识短浅(粗鄙),但是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2.手法:
①对比衬托(曹刿和乡人、曹刿和庄公) ②详略得当 ③对话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人物形象
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深谙进谏的艺术,有自知之明
齐王:从善如流,改革创新
《出师表》
1.主旨情感:
2.诸葛亮回忆与刘备的三件事:
3.诸葛亮形象:
①“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②“报先帝,忠陛下”感情(感激+效忠)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
①知恩图报,忠心耿耿 ②足智多谋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
1.主旨情感:
2.关键词:
①告诫儿子用宁静专一来修身养性,用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②告诫儿子立志、勤学、惜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①培养品德=静+俭 ②成才=立志+勤学+惜时
太宗有一骏马 ,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昔:从前,以前。②数:计算;列举。 ③轻:轻视;看不起。 ④释:取消; 解除。⑤邪:语气词,相当于“吗”。
皇后的劝谏方式和邹忌的劝谏方式相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皇后的劝谏方式和邹忌的劝谏方式相同,都采用设喻的方法,借用一个故事达到劝喻的目的。
译文: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指出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①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引入,生动形象,使惠王易于接受。也消除了因君臣之间地位悬殊,言语不和所带来的弊端。
②站在燕赵双方的立场考虑,陈述利害,入情入理。因此惠王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专题三:人物类
1.《咏雪》
2.《卖油翁》
3.《周亚夫军细柳》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陈涉世家》
6.《唐雎不辱使命》
7.《曹刿论战》
人物类考点:
①人物形象②塑造人物的方法
《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
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史记》(纪传体);司马迁(西汉)
《庄子》;庄子(战国道家)
《史记》(纪传体);司马迁(西汉)
《战国策》(国别体);刘向(西汉)整理
《左传》(编年体);左丘明(春秋)
文常
探究:常用的人物塑造方法有哪些?
篇名 人物 人物形象 塑造方法 探究结论
《咏雪》 谢道韫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卖油翁》 卖油翁 陈康肃 《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 汉文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惠子 《陈涉世家》 陈涉 吴广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 秦王 《曹刿论战》 曹刿 鲁庄公 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
2.侧面描写(他人的表现或评价)
3.对比衬托
庄子:浪漫感性
惠子:严谨理性
才思敏捷、富有才华
卖油翁:不卑不亢、自信从容
陈康肃:傲慢无礼、知错能改
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守职责
汉文帝:头脑清醒、开明大度
陈涉:心思缜密、果敢智慧
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
吴广:宽厚勇敢、果断机敏
秦王:残暴无礼、色厉内荏
曹刿:爱国、细心谨慎、深谋
远虑、有军事才能
庄公:无知无能,善于纳谏
语言、对比衬托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比
对比衬托、语言、动作、侧面描写
语言描写对比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衬托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散文小说阅读
补充
《咏雪》
1.“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妙在哪里?
把雪比作柳絮,生动形象地表现雪轻盈的美,形似神似,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和积极向上的希望。
2.读出什么样的家庭氛围?
和谐融洽、其乐融融。
《卖油翁》
①熟能生巧。②即使有一些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主旨(道理)
《陈涉世家》
陈胜和吴广发动起义的策略有什么高明之处?
①冷静分析当时形势,利用人心所向②利用鬼神之说进行舆论造势③精心策划起义环节:先是吴广苦肉计激起众怒,杀两尉。接着群龙无首之际,陈胜揭露秦的暴政,指出起义是唯一出路。之后“为坛而盟”,组建起义队伍。
人物类就是以写人为中心的文章。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①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②人物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从这些事和话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确定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
   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答题要点
常用的形容人物形象的词汇:
君王:知人善用、头脑清醒、色厉内荏、傲慢无礼、昏庸无能
名士:淡泊名利、正直刚毅、忧国忧民、乐观旷达
师长: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父母:教导有方
将领:有勇有谋、治军严明、细心谨慎、关心下属
第一类士即文士,善于著书立说。如孔子、孟子、墨子等。
第二类士即勇士,这些人大多拥有某种特定的才能,深受官府和当政者的重视。如侯赢、聂政、荆轲、田光等。
第三类士即谋士,这些人在当时也被称为“智士”、“辩士”。苏秦、张仪、晏子、蔺相如、烛之武等。
何为士人?
士人:有胆识,有谋略的人。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用毛扫帚扫他的眼睛,眼珠不转动;他的胳膊让壮汉子当杠子攀,身体悬空吊着往下坠,胳膊一动不动。《庄子》上说:“技艺熟练能使技艺超群的人们佩服,能工巧匠也不敢在技艺熟练的人门前经过。”)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都运用对比,都有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
作用:甲文两人神态、对话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主旨突出。如康肃公的“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取”“置”“覆”“酌”“沥”,连贯熟练的动作写出了他娴熟的技能。
乙文“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与老翁深厚的功夫互相对比,本领的高低优劣显而易见。罕见的猛虎与一位年迈的老翁互相映衬,突出对唐打猎的绝技的赞叹。
(甲)《周亚夫军细柳》全文
(乙)上①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还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甲乙两文塑造的人物你更欣赏谁?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更欣赏周亚夫。他治军严明,麾下士兵谨守军规不放文帝入营,军容整肃。他刚直不阿,面见皇帝“请以军礼见”。连文帝都不禁赞叹他是真将军。
示例二:我更欣赏文帝。他是一个明君,善识人才, 知错善改。从他入细柳营多次被拒未发怒,反而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可知。
示例三:我更欣赏戴胄。他为人耿直,在太宗因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想要杀他时,戴胄敢于跟皇帝据理力争,犯颜执法,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示例四:我更欣赏唐太宗。作为君王,在愤怒之时依旧能听进臣子的劝谏,面对耿直的大臣,能克己,不动怒,是个明君。
【甲】初 ,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蒙荐甘宁升城督。宁手持练,身缘城,为士卒先。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甲: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①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才; ②“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面衬托出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③孙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侧面表现出吕蒙的才略过人。
专题四:学习读书类
1.《孙权劝学》
2.《虽有嘉肴》
3.《送东阳马生序》
4.《论语》
学习读书类考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学习启示④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编年体);司马光(北宋)
《礼记》(五经之一);儒家经典
宋濂(元末明初);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儒家经典,四书之一,语录体。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文常
篇名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启示 手法
《孙权劝学》 无 无
《虽有佳肴》 无 无
《送东阳马生序》
《论语》 无
广泛阅读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教学相长
勤奋专注
(盖余之勤且坚若此)
多读书
从名师
学习成功关键是勤奋专注 ,不是学习条件好坏。
① 开卷有益
②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①多复习
②学习和思考并举
③广泛学习
④向所有人学习
⑤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
语言描写侧面突出
类比开头
对比
读书学习类阅读技巧
1.文中的人物有哪些?(谁)
2.做了什么事?(干什么)
3.事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怎么样)
评价人物常用词:
勤奋刻苦、不耻下问、严谨治学、专心致志、笃志好学、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勤学苦练……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引人深思,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一谈你受到的启发。
方仲永因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不让他学习,而沦落成普通人,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说明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启发:注重后天教育,发奋学习就能学有所成。或许我并不是聪明,但如果我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能取得好成绩。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两篇文章都强调哪方面的重要性?请结合原文内容回答。
两篇文章都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多学习多读书,能够增长才干。
专题五:修养志趣类
1.《论语》
2.《诫子书》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富贵不能淫》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鱼我所欲也》
8.《陈太丘与友期》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儒家,四书之一,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刘禹锡(唐)
周敦颐(北宋)
①《孟子》
②孟子(战国),儒家,“亚圣”,“孔孟”
《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
文常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跟现代杂文相似。
篇名 修养 志趣 手法
《论语》 无 无
《诫子书》 无 无
《陋室铭》 无
《爱莲说》 无
《富贵不能淫》 无 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无
《鱼我所欲也》 无
《陈太丘与友期》 无
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志趣。
托物言志;衬托
语言、动作;反衬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和对追逐名利的厌恶。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
类比开头;托物言志
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
人才和强国都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举例论证
舍生取义
类比开头(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守信知礼
1.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静、躁)论证。
2.志当存高远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志、静、学。
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联系实际(启发):
(1)志: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
(2)静:我们要宁静专一,屏除感染和杂念,专心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3)学:我们要珍惜时光,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
《诫子书》 《诸葛亮集》 三国蜀汉诸葛亮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胸襟、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志趣、不与世俗妥协的品格。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
(1)陋室之景幽雅 (2)陋室之人高雅 (3)陋室之事闲雅
3.《陋室铭》中作者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陋室铭》 《刘禹锡集》 唐 刘禹锡
1.主旨:
托物言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
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和他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象征手法:
A“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B“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独立,不攀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3.“衬托”: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这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
可以区分为正衬、反衬。《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反衬)和“菊之爱“(正衬)衬托“莲之爱”。
《爱莲说》 《周敦颐集》 北宋周敦颐
《富贵不能淫》 《孟子》 , 孟子,儒家,战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要挺身而出,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什么是“妾妇之道”?写“妾妇之道”的目的是什么?
“妾妇之道” 的本质是顺从;
用“妾妇之道”作比喻,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女子出嫁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是非曲直的标准。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②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③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孟子,儒家,战国
1.开篇列举的6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道理:
①逆境造就人才。
②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2.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鱼我所欲也》 《孟子》;孟子,儒家,战国
1.开篇比喻、类比引出观点: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正反)(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举例论证(正反)(勿失其本心)
2.“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3.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
③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
4.如今是否需要坚持“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补充论据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 南朝宋 刘义庆 志人小说
1.陈元方的“方正”:
①他懂得“信”的重要;
②他懂得“礼”的重要;
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2.人物形象:
①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
②机智敏捷(辩驳、落落大方) ③正直率真(入门不顾)
3.主要思想(联系实际):
为人处事一定要有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4.手法:
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②反衬手法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君子?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富贵不能淫》孟子(战国)
《论语》(春秋)
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正直独立,不攀附权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品德远播(香远益清)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居……,立……,行……。)
②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原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待人)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⑤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志向)
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专题六:治国理政类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大道之行》
3.《桃花源记》
4.《出师表》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礼记》(五经之一);儒家经典
陶渊明,东晋诗人。
①《孟子》
②孟子(战国),儒家,“亚圣”,“孔孟”
文常
篇名 治国之道 其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无
《大道之行》 无
《桃花源记》
《出师表》
施行“仁政”(即“得道)”,才能做到“人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总纲领):
1.人人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诸葛亮给刘禅的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
2.赏罚分明
3.亲贤远佞
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耿耿、深谋远虑、淡泊名利。
批判黑暗的现实社会,向往桃花源这样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记叙、描写
同样是描绘理想社会,《大道之行》和《桃花源记》有何不同?
《大道之行》写社会秩序,是大笔勾勒;
《桃花源记》写生活情态,是细致描绘。
专题七:寓言、小说类
1.《北冥有鱼》
2.《穿井得一人》
3.《杞人忧天》
4.《愚公移山》
5.《狼》
《庄子》;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吕氏春秋》;吕不韦组织编写;杂家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清)
《列子》;列御寇,战国,道家
《列子》;列御寇,战国,道家
文常
篇名 体裁 寓意或启示 人物形象或手法
《北冥有鱼》
《穿井得一人》 无
《杞人忧天》 无
《愚公移山》
《狼》
对于传闻要仔细分析和辨
别,不信谣,不传谣。
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奋斗。
2.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面对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鹏鸟: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夸张想象。
语言、动作、侧面、对比衬托。
愚公:敢于与困难作斗争、坚持不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
动作、对比衬托。屠户:机智勇敢、坚决果断。狼:贪婪凶狠、狡猾奸诈。
寓言
寓言
寓言
寓言
小说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也都是有所凭借的。
专题八:其他类
1.《核舟记》
选自清代涨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朝魏学洢。
2.王叔远技艺的“奇巧”主要体现在哪里?
①用料小,内容多
②刻画细腻逼真,人物情态毕备。
摹状貌、列数字、打比方
3.《核舟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文常
4.《核舟记》的主旨是什么?
高度赞叹雕刻家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2.《活板》
一、文学常识
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二、文章主旨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清楚明白地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操作程序、优点,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绩和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三、课文理解
1、根据课文第二段,说说用活板印刷的工序是怎样的。
制字——设版——排字——炀板——平字——印刷
2、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活学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1)字模是活的:每字为一印。
(2)排版是活的: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3)印刷是活的: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5)做法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6)版是活的: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马说》
韩愈,自号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有何写作意图?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有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托物寓意的手法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同时,我也要努力完善自己,提升充实自己,做得更好。
如果还是不能成功,也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议论文体,相当于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