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09: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春秋健笔隐光华,微言大义有乾坤
——《烛之武退秦师》
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春秋笔法”,它行文简洁,意义丰富;有一种人,叫“不扛枪的战士”,他气场全开,“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一种辞令,叫外交辞令,它绵里藏针,刚柔并济。
作家作品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春秋时期地图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烛之武剧照
解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烛之武退秦师”中透露了哪些信息?有何作用?
①“烛之武”与“秦师”,“一个人”与“一支军队”,充满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②交代了主要事件,“退”,使……撤退;
③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④《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其次是兵戎相见;攻城拔池是最下之策。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从标题来看,本文情节简单,即“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却刀光剑影;从全文来看,语言简练,共294字,却意蕴丰富。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指用简练的文字来投射出作者的褒贬价值,通过详略得当且有序的叙事和人物对话,探究作者对此事的臧否,具有含蓄性、凝炼性、寓意性等特点。
简笔叙史实
《左传》叙述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具有起伏曲折、张弛有度的叙事特点。结合注释齐读课文,请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并用曲线标示出来。
1.起因:秦晋围郑
2.发展:临危受命
3.高潮:劝退秦师
4.结局:迫晋退离
1段(起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周代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因为

状后
数→动,怀有二心,从属二主
名→动,驻军
公--周天子身边重臣
侯--本义是箭靶,引申为军事首领,类似后世的“大元帅”
伯--老大的意思。不分伯仲=不相上下
子--对非华夏的诸侯
男--低等爵位,从事某项专项工作
秦国、晋国围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何特意交代秦晋两军驻扎的地点?
郑国围郑之因:“以其无礼于郑”、“郑贰于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秦国围郑的原因:秦晋的友好关系(秦晋之好),扩张争霸的野心。与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
两军驻扎地点不同,为成功劝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在一起则不能秘密去见秦伯。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的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伯没有厚待重耳。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围郑”的真正原因是?
从古到今,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地理位置很重要。
看地图,郑国的地理位置:
1.周天子的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围郑”的真正原因: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秦晋围郑,郑国的处境如何?
从国家形势上看:危在旦夕,计无所出。
从地理位置上看:腹背受敌,进退不易。
从军事力量上看:大敌当前,兵临城下。
2段(发展):佚之狐言于郑伯……公从之……许之。
于郑伯言(状后)
“佚”是姓,“狐”是名,“之”是放在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这种有趣的取名方式,在古代并不少见。如:
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②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石之纷如死于阶下。(左传·庄公八年》)
代词,他,指佚之狐
代词,他,指郑伯
3段(高潮):夜缒而出,见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夜:名→状,在夜里
缒:用绳子栓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通“悦”,高兴
结盟
守卫
于是
4段(结局):子犯请击之。……亦去之。
狐偃的字
指秦军
去:离开。之:指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中记载史实简洁却含蓄深远,一字一词都可以在历史的锻造下,绽放隐隐光华。
“晋侯、秦伯围郑”的“围”字写出了多少微妙的关系和策略;
“贰于楚也”的“贰”字暗含了多少尔虞我诈的故事;
“夜缒而出”的“夜”字隐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桥段;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的“戍“字透露出多少深沉的野心和心机……
片语现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中提及了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请从他们的言行,特别是对话中,谈谈你的看法。
佚之狐、烛之武、郑伯、秦伯、子犯、晋侯
佚之狐说的的话:
2段: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假如;使:派
拜见
秦国的军队
从话语中,你觉得佚之狐是个怎样的人?
慧眼识才——伯乐;自信
佚之狐作为郑国大夫,他对整个形势和烛之武其人都非常了解,他清楚解决危机的突破点在秦君,如此有能力之人,为什么他自己不去?为什么要把这个功劳举荐他人?为什么不早举荐,非得让烛之武抱怨说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举荐和亲历亲为是有区别的。亲历亲为有风险。客观上,必须举荐一个人去解救郑国,不然有灭顶之灾;主观上,举荐比亲自去保险。因此,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有举才的公心,但其中也有不少私心,还有可能私心大于公心,要不然怎么早不举荐呢?佚之狐,“一只狐”也,狐性有之。
2段: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说的话:
推辞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尚且
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通“矣”。
3段: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已经
使……灭亡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跨过
相当于“而”
把……当作边邑
形→名,远方的国家
这件事
哪里,怎么
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
通“倍”,增加
形→动,变强
形→动,变弱
以之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出使的人,使者;之:取独
通“供”
形→名,缺少的东西
尝:曾经;为:给予
赐:恩惠
答应
名→状,在早上,在晚上
渡河
筑墙
取独
知道的事
表判断
有何厌,宾前;“之”,宾语前置标志;“厌”,满足
名→状,向东
疆界,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在哪里
阙:使减少;利:使获利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考虑
从这两处的话语来看,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虽怀才不遇却深明大义——“志士”
明知有危险却迎难而上——“勇士”
虽年老久未用却机智善辩——“辩士”
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①以弱示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以理晓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以利诱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以史间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郑伯说的话:
2段: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代词,这
过错
表判断
然而
当烛之武抱怨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时,郑伯说出了上述话语,从这里来看,你觉得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诚心认错、用人心切、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综观整个事件的起因,郑伯曾经“无礼于晋”,又“贰于楚”,遇到危机时才想到起用烛之武,可以看出郑伯还是一个政治眼光不足,不会用人的君主。
当听完烛之武的抱怨后,郑伯只听懂了抱怨,却没有听出烛之武的“初心不改”,所以才有最后一句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着有可能改写国家命运的人,君主撂下这句话,就显得有点威胁的意思了,不仅有点威胁之意,多少还带点小人嘴脸。毕竟,烛之武需要的是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他追求的是郑国百姓的平安,此时的郑伯需要做的是认真道歉,诚心请烛之武出山,而不是威胁。
秦伯的行为:
先是与晋侯联合围郑,在听完烛之武的一番言论后,决定撤兵,撤兵时还让几个秦国大夫驻守郑国。
你觉得秦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利为重,背信弃义,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政治手腕了得:很明显,秦穆公并非是无条件退兵,秦国得到了两个非常关键的利益, 一个是与郑结盟,一个是驻兵于郑。
与郑结盟,一方面将烛之武所谓的“舍郑以为东道主”更进一步落 到实处。另外秦郑形成联盟,就直接对晋国形成了东西两面夹击的态势,这就可以制约晋国。
驻兵于郑,名为帮助郑国防晋,实为更好地控制郑国,这就为将来的局势发展留下更主动的空间。
晋侯说的话:
子犯的想法:
请击之。
当得知秦军撤兵之后,子犯请求攻打秦国,从这里可以看出子犯是一个怎样的人?
冲动、忠君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如果没有
那人,指秦伯
达到
依靠
损害
代词,自己的
结交、亲附
通“智”
交换
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表祈使,还是
头脑清醒、理智判断、有格局、有礼
从他的话语中,你觉得晋侯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到“有礼”,我们知道《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教材P12“学习提示”)
郑伯没有礼待晋文公(晋侯,晋国第22任君主),又贰于楚,只考虑了自己的“利”,没有做到“礼”。
晋文公遵从“礼义”,拒绝攻打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秦国,可是晋惠公(晋国第20任君主)也曾经做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的丧失“礼义”的行为。
秦伯为了自身的“利”,选择了背“礼”弃义,完全不顾与晋国的结盟之约。
再来看一下烛之武的“礼”:在国家危急时刻,他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这是爱国之“礼”;烛之武在说服秦伯的言辞中,“君”、“敢”、“烦”等字充分体现了他的谦卑之“礼”以及对秦伯的尊重之“礼”;烛之武的所有言辞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保全自己的国家,这关乎国家存亡大义,符合“礼”的行为,所以烛之武的劝说成功是必然的。
“礼”与“利”
一场本是剑拔弩张的关乎有“礼”与无“礼”的大战,却因烛之武的一番游说而消弭于无形。烛之武的游说紧紧围绕国家利益,这是他的“礼”,让这场包围中的三个国君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得不格外慎重。
所谓的春秋无义战,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郑文公派烛之武到秦营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来,秦穆公也是因为从郑国身上得到了实际利益而去,晋文公最后还是因当时对晋国有诸多不利而撤兵。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 其实背后只有“利”字这一条纽带。可以说,在春秋战国那个纷乱的时代, 各诸侯国之间都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
微言有大义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指用简练的文字来投射出作者的褒贬价值。
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全文,思考《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如何通过“微言”传达出作者的褒贬大义的?
第一段:晋国只因在其流亡途中,郑国没有好好招待便大兵压境,又因郑国没有站队,自己便出兵,像极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引用的一句话“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言外之意是“必须积极参加国际事物,要么自己变强大,要么学会站队”。
作者的褒贬态度:晋国看似重礼,实则霸道,不过是为了霸权的扩张。
第二段:从佚之狐和郑伯,以及郑伯和烛之武的对话中,我们禁不住会提出几个疑问:既然佚之狐觉得烛之武如此优秀,为何不早推荐?国君郑伯之前为何一直不重用烛之武?烛之武为何开始拒绝,后来又答应?
作者的褒贬态度:
佚之狐是基于身为人臣之间的嫉妒、较量与排挤,深谙为官之道。
郑伯不能选贤任能,不能或不愿亲贤臣远小人。
烛之武先拒绝,是以退为进,让郑伯信任、依仗自己。
第三段:在这场兵临城下的包围中,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博弈里,烛之武从心理(示弱抬高)、地理(亡郑危秦、舍郑益秦)、历史(言而无信)、现实(贪得无厌)各个方面劝说秦伯。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秦国为何会退兵?
作者的褒贬态度:秦国退兵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大国都想称霸的利益冲突,秦国与郑国并无仇怨。
第四段:当秦军退兵后,等于单方面毁了秦晋盟约,晋文公为何不进攻秦军?
作者的褒贬态度:虽然晋文公说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但是其实是因为从当前形势上看,进攻秦军是不利的。
小结: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1段:晋国霸道(晋文公)
2段:郑伯昏庸
佚之狐奸猾
3段:秦国重利(秦伯)
4段:晋国重利(晋文公)
而烛之武虽然一直不被重用,但仍对国际大事了如指掌,说明他时刻准备厚积薄发,他一刻不停第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虽然一直未能被重用,但仍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挺身而出。
作者对众人的褒贬态度归纳:
贬责郑伯、佚之狐失察;
批评晋文公、秦伯重利;
褒扬烛之武真英雄。
无论是在《左传》文章里,还是在外交官的发言中,我们总能看到或听到某些字词句代表着某种鲜明的态度。
你也许听过我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经常有“强烈抗议”“严重关注”“取得了积极进展”等外交辞令,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这些词不痛不痒,但是在外交领域,每一个字眼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你知道下面的常见外交用语蕴含着怎样的“大义”和褒贬态度吗?
1.亲切友好地交谈。
2.建设性交谈。
3.坦率交谈。
4.充分交换了意见。
5.会谈是有益的。
6.不要无事生非。
7.不要搞错了对象。
8.对此不做评论。
9.我们持保留态度。
10.勿谓言之不预也。
朋友般客气了一下
新增加了一点有用的话题
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好
别再啰嗦了,我懒得理你
敢动我国,你试试?
这是你们的事,别把我扯上
我们拒绝同意
话一旦说出来,事情就不一般
小练习:请你说说耿爽的这句“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那战场的局势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有何深意?
“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那战场的局势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耿爽一句话内涵了所有人——
对俄罗斯:你太菜了,打个乌克兰打了三年都攻不下来。
对乌克兰:你也太菜了。有美国支援,也打不赢俄罗斯。
对美国:中国有多强,你不知道吗?
对英法:我上了,你们那些就是废铁。
对伊朗朝鲜:你们那些上了也没用。
不是针对你,而是针对在座的各位!
深意:我没干,你们希望我干吗?我要是提供了军事补给,俄乌战争根本就不会拖拖拉拉打了三年还没个头。
课堂总结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伯,主要原因是晓以利害,处处为秦国着想。文中说辞虽仅有125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晋有利,对秦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句句打动秦伯,终于达到了瓦解秦晋联盟,并使秦退军的效果,不愧是一段绝佳的外交辞令。
《论语》也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的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他们像璀璨的星辰,共同绘制出中国外交星空的宏伟画卷。
课后作业
学以致用:仿写《俄之武退乌师》或《乌之武退俄师》
时下,俄乌战火难熄,外交风云四起。假如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各有一名优秀的外交家(俄之武和乌之武),普京/泽连斯基礼邀他前去游说泽连斯基/普京。我们乐观地设想劝说之后俄罗斯或乌克兰会退出战争。请仿照《烛之武退秦师》,试写一篇小古文。
写作背景资料:
1.北约(一个由美国和西欧、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的“军事小团体”。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目的就是为了大家能一起防卫,共同对抗可能的威胁。)东扩至乌克兰,泽连斯基欲成此事,以谋求北约的保护。
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遗余力鼓动乌克兰入北约,其意在利用乌克兰压制俄罗斯,以成就其霸权欲望。
3.俄罗斯多次警告:莫碰底线---北约接纳乌克兰为成员,在乌克兰建立军事基地,严重威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两国曾是苏联的一部分。
4.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之后,北约与欧盟成员国极力制裁俄罗斯,从经济到军事,从富翁到总统,并为乌克兰提高军事援助。俄罗斯亦予以反制。
5.俄罗斯军事行动凶悍,给乌克兰军事设施、设备和人员沉重打击,并提出“非军事化”“中立”等和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