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雷雨》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09: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扯下遮羞布,话尽人间悲
——曹禺 《雷雨》
“悲剧只有两种终结方式,一种是莎翁式的,悲剧结束时,尽管天空上也许盘旋着某种正义,舞台上却已经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而另一种是契诃夫式的悲剧,结尾时每一个人都感到幻灭、苦涩、心碎、失望、精疲力竭,但是都还活着。”——阿摩司·奥兹(以色列)
中国有一部话剧却集二者于一身,当“体面”的遮羞布被扯下的时候,人间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它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是编剧、导演、演员以及音乐、美工的集体创作。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如京剧、越剧、豫剧等),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特点:
舞台性 直观性
综合性 对话性
戏剧种类、要素、语言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等待戈多》)、多幕剧( 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 ( 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 如《白毛女》)。
戏剧三要素:戏剧冲突、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其中人物语言具有以下特点:①个性化地体现人物性格、形象。②富有动作性,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③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戏剧创作原则
三一律原则(由西方戏剧家提出)
1.全部情节在24小时之内
2.一个地点
3.一个故事线索
《雷雨》遵循“三一律”,又突破“三一律”。
1.时间集中:一天
2.地点集中:周家
3.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鲁家的矛盾冲突。
二、作品介绍




《雷雨》剧情
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贵一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才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四风也触电身亡。作为罢工代表的大海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请根据《雷雨》的剧情介绍梳理本剧的人物关系并画出关系图。
繁漪 周朴园 梅侍萍 鲁贵
周冲 周 萍 鲁大海 四凤
一、扯下遮羞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26页的注释1,里面提到一个词语“体面的家庭”,请结合文本及注释思考:周朴园认为周公馆的“体面”表现在哪些方面?
周公馆是一个拥有矿厂资本,遵循封建礼教的显赫家庭。
周朴园以“体面”为名,逼她喝药,甚至将她囚禁在房间,说是“维护家族规矩”。
周朴园保留着侍萍的房间,按时祭奠她,将自己塑造成“痴情丈夫”的形象。
周朴园削减工资、延长工时,却声称“矿厂是体面的事业”。
《雷雨》剧中关于“体面”的部分台词佐证:
1.场景:周朴园发现繁漪与继子周萍有私情后,试图用“体面”规训她。
台词:周朴园(严厉地):“你知道我这人最恨人摆出一种体面的样子……你现在是周家的媳妇,你应当守规矩!”(第二幕)
2.场景:繁漪被周朴园禁止与周萍接触后爆发怒火。
台词:繁漪(冷笑):“好一个体面!你让我像狗一样活着,还说是体面?”(第二幕)
3.场景:周萍意识到与四凤的私情无法维系,试图用“体面”说服她放弃。
台词:周萍(痛苦):“我们这样偷偷摸摸的……终究不是体面的事。你走吧,离开我!”(第三幕)
……
周朴园是如何理解家庭的
周朴园: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是最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
1.在这个“体面”的周公馆里,文中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
周鲁两家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旧情人关系
父子关系
情感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冲突。
父子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戏剧冲突(情节)
2.选8人表演文中内容,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
周朴园(1男)
鲁侍萍(1女)
鲁大海(1男)
周萍(1男)
周冲(1男)
仆人(1男)
仆人们兼舞台说明(2男)
要求:熟悉台词和矛盾冲突,注意细节和心理描写,尽可能在表演中呈现出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
1.请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找出情节依据,分析周朴园、鲁侍萍和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情节 形象特征
周朴园
他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和老太太一起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及她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冷酷无情
他一直使用当年的旧家具,摆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伪善
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却不想见她;当他得知眼前的人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虚伪、自私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一方面采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阴险、狡诈
在与鲁大海的冲突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不轻易发怒,说话简洁。
老谋深算
他从前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冷酷无情、唯利是图
(二)人物形象
鲁侍萍
情节 形象特征
三十年前,在周家当女佣,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后被周家赶出家门。嫁过两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等。
温柔善良、多情天真、勤劳能干
三十年后,与周朴园见面,她不再相信周的谎言,控诉罪行,憎恨罪恶,并拒绝了周的资助,撕毁了五千元的支票。
坚强、有骨气、自尊、清醒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认为“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唯一的要求是想见见她的大儿子萍儿。
纯洁、崇高的母爱
鲁大海
情节 形象特征
他勇闯周公馆,痛快淋漓地对周朴园进行怒骂和针锋相对的指斥,不失时机地揭露周朴园的罪行和发家史。
勇敢斗争、不畏强权
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他坚定地站在资本家的对立面。
立场坚定、爱憎分明
他进城找董事长周朴园谈判时,却遭遇工友联合背叛,工友背着他在协议上签了字。
斗争经验不足、鲁莽、幼稚
2.除情节外,请从选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别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方法 文中依据 作用
环境描写
开头部分的舞台说明(午饭后……使人异常烦躁)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②烘托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③暗示一场家庭与社会变革的到来,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压抑感④感染读者和观众,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意识到将会有大事发生,铺垫了情节。作用:①烘托气氛②表现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主题
神态描写
沉思、沉吟、苦痛、汗涔涔地、惊愕、悲愤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
奇怪—疑虑—慌张—惊惧
侍萍的照片、旧雨衣、旧家具、旧衬衣
①揭示人物内心世界②推进戏剧冲突③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①表现人物内心世界②刻画人物性格
①揭示人物的心理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3.选8人(4男4女)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是否有真情”作为辩题,开展一场辩论赛。(第二天进行)
正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有真情。
反方: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没有真情。
人物形象小结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曹禺
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鲁侍萍
周朴园
鲁大海
一位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
一个虚伪、自私、老谋深算、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一个英勇、顽强,有着较高觉悟但斗争经验不足的工人阶级代表。
1.除了通过戏剧冲突,环境、细节及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形象特征外,戏剧中的潜台词也能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试着找出文中的潜台词并品味其深意。
潜台词: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因。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
(三)潜台词
潜台词1:品味周朴园的潜台词
原台词 潜台词
(忽然厉声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该不会是来敲诈我的吧!
你来一定有幕后的主使!
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你不要多嘴,不要让鲁贵知道;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潜台词2:品味侍萍的潜台词
原台词 潜台词
哦。——老爷没有事了?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没认出我是谁吗?
你是我的儿子,你打的人是你的弟弟!
“闲事”不闲,你负责得起吗?现在我和你已经没有关系了,你真虚伪。
《雷雨》中还有很多潜台词,建议大家花时间把全剧读完,揣摩它的言外之意。
二、话尽人间悲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期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课文节选部分呈现了哪些人间悲剧?
周朴园和侍萍: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周朴园和鲁大海:明明是父子却相斗
侍萍和周萍:明明是母子却不能相认
周萍和鲁大海:明明是兄弟却大打出手
从《雷雨》全剧来看,还有哪些人间悲剧?
周朴园和繁漪:明明是夫妻却不相爱
繁漪和周萍:明明是母子关系却乱伦
周朴园和周冲:明明是父子观念却相反,一个专制,一个自由
周萍和四凤:明明是恋人却原是兄妹
《雷雨》最后的结局:四凤触电身亡了,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尽,繁漪疯了,侍萍呆了,周朴园孤苦伶仃了。
周朴园、繁漪、侍萍:晚年丧子之悲。
周冲、四凤:年轻生命陨落之悲。
周萍:与继母、同母异父妹妹乱伦之悲。
走近曹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他自幼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中国的莎士比亚”。
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
1925年(15岁)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曹禺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他善于通过浓重的戏剧氛围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传达出人物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存悲剧。那么,曹禺有着怎样的经历?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背景下创作出的《雷雨》?
写 作 背 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围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用了五年时间,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三、曹禺《雷雨》中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
曹禺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们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而这锥心蚀骨的残忍,也说透了人一生的三大悲剧。
家庭悲剧:在控制中不断内耗
(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就像一个吸食能量的巨大黑洞,他会让家庭成员们时刻精神紧绷,深陷内耗漩涡,失去爱与活力。)
爱情悲剧:在欲望中逐渐凋零
(欲望太强,错爱成殇。当简单的爱情掺杂了太多的欲念,便会拉着不坚定的人们,坠入痛苦的深渊。真正的爱是纯粹的,是没有算计的双向奔赴,是彼此交付的一片赤诚。付出真心,收获真爱,别让欲望轻贱了爱情,别为逐欲迷失了自己。)
人生悲剧:在错付中贻误一生
(很多时候,面对所爱非人,纠缠不休是本能。但爱错一个人,就搭上后半生,实在是不值当的选择。走错了路,停下来就是进步;爱错了人,放弃就是最好的救赎。无论爱上谁、和谁共度,最后都是和自己相处。错付就回头,再出发亦可重遇好风景;爱值得的人,莫辜负这一世的绚丽。
四、探究:“雷雨”标题的意蕴和作用
意蕴:①表层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②深层义: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破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作用:①营造氛围:雷雨的设定为整个剧作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增强了戏剧的效果。②推动情节发展:雷雨之夜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此时达到顶点,推动故事走向高潮。③深化主题:通过雷雨这一自然现象,剧作深化了对封建家庭罪恶、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变革不可避免性的探讨。
课堂总结
扯下遮羞布,话尽人间悲。《雷雨》通过其悲剧结局,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不可以”,它是有力量的。悲剧的力量不在于其痛苦而惨烈的情节,而是让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摈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悲剧不是让我们陷入不相信一切的虚妄深渊,而是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保持对社会的观察与批判,带着良知与悲悯,去成为一束光,看向更远的远方!
课后作业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周冲、鲁大海、四凤、鲁贵)都有他的价值,请你以“我读《雷雨》之**”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