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7 10: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扬州慢
教学目标



1.准确背诵词作,通过揣摩语言理解词人的悲情。
2.学习本文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情境:诗词“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桥二十四,明月照笙歌。
活动情境:诗词“扬州”
扬州自古就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
今天,我们将穿越历史的云烟,跟随姜夔走进扬州,去看看南宋时期的扬州是怎样的

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漂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谄媚逢迎侯门。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夔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商贾往来,文人荟萃。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屡屡南侵,而扬州因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而屡遭战乱。故有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之说。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军突袭扬州,迫使宋高宗狼狈难逃,后由“绍兴和议”,双方停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撕毁和议,率军大举南侵,扬州再遭焚掠,元气大伤。1163,南宋遭符离之败。1176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姜夔经过扬州,眼见这座过去繁华无比的都市如今破败不堪,感慨万千,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探究文本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解读小序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城,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节选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毛亨《诗序》
何为“黍离之悲”
2700年前,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来周王室一个大夫路过曾经的都城镐京。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已夷为平地,遗址上已经长满了附近农民栽种的庄稼,他不禁伤心落泪,吟唱出了一首著名的诗歌一《黍离》。由此衍生出一种情感,叫“黍离之悲”。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
何为“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阅读小序并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地 点:予过维扬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作者心情:余怀怆然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
他人评价: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家国残破之悲思、昔盛今衰之感伤)
感情基调:低沉、悲凉。
词人是如何表现“黍离之悲”,完成表格。
“黍离之悲”
姜夔眼中的扬州 意象 意境特点
姜夔心中的扬州(杜牧笔下的扬州) 意象 意境特点
姜夔眼中的扬州
姜夔眼中的扬州 意象 意境特点
尽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破败凄凉
萧条凄清
荒无人烟
悲凄惨淡
姜夔心中的扬州
姜夔心中的扬州(杜牧笔下的扬州) 意象 意境特点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
繁华热闹
风景宜人
姜夔眼中的扬州和心中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扬州城的昔盛今衰令人触目惊心。
细品词意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无比。
“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文“解鞍少驻初程”的原因。
细品词意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与开头两句呼应。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
“荠麦青青”野生的麦子疯长,与小序中的荠麦弥望呼应。暗示今日的萧条冷落。此处是实写。
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突出了今日扬州荒凉不堪的景象。
细品词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指代金兵南侵至长江。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南侵,扬州两次遭到焚掠。
“犹厌言兵”拟人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描绘了战乱的凄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细品词意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沉痛悲凉之感。
《扬州慢》上阙小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尽荠麦青青
都在空城
字字锥心,句句泣血。此景清冷凄凉,此情沉痛哀恸。
细品词意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当年,快意游赏扬州。但如今再来,定会震惊。
从虚处落笔,以虚衬实,以杜牧之惊,衬白石之悲。
细品词意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运用历史典故,即使杜牧再生,也难以用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扬州的悲痛
这反映了词人对扬州变化深感痛心的情感。
细品词意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动静结合:动态的桥与静态的月形成对比,冷月无声,更加突出扬州的寂静与冷清。
通感: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
细品词意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以景结情,桥边的红药年年盛开,但无人欣赏,象征着扬州人民的孤独和城市的荒凉。
《扬州慢》上阙小结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名都”到“空城”,尽现“黍离之悲”。
总结本词的“黍离之悲”
①对战争的厌恶、痛恨
②对国势衰微的痛惜、不满、愤恨
③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④对昔日繁华的追怀
⑤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1、《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3、姜夔在《扬州慢》中运用视听结合,渲染遭受战争后的扬州城凄凉气氛的诗句是: , 。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渐黄昏,清角吹寒。
感谢观看
i .
行业PPT模板http:///hang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