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望海潮
柳永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盛景,四股令人魂牵梦绕。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的景致。美的画面没得比跳美的神韵,美的音律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勇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
2.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教学目标
词
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2、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也叫“歌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3、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 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 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词 的 分 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
三叠、四叠
按风格
豪放派、婉约派
★词 的 风 格
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姜夔、李煜等。
★词 的 风 格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 放 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岳飞。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
作
者
柳永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 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风
格
夸
思考本文主要围绕文中的那个字进行描述的?
赏析诗歌
请结合全词思考:
1.词人“夸”了什么?
2.如何“夸”?
3.为什么“夸”?
活动一:词人“夸”了什么?
地理位置重要
社会条件优越
长期繁盛历史
思考:本词从哪些方面夸赞杭州繁华?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都市繁盛)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景色壮观)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生活富足)
(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山水秀美)
(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生活愉悦)
(6)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官员情趣高雅)
思考:作者如何夸赞杭州之美的?你认为整首词中哪句话写得最好,为什么?(可从典型意象/炼字/手法等角度赏析)
活动二:如何“夸”?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选取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四个景象,由景而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城内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人口数量众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拟人:波涛如怒
比喻:“霜雪”比喻浪花洁白如雪。
夸张:“天堑无涯”极言无边无际
对偶、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炼字:“绕”环绕,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卷”卷起,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江岸优美,江潮澎湃,江面宽阔,化静为动,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炼字题答题思路:释字义+绘景象+点手法+析情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列珠玑:用市场上的珍宝,写商品丰富,商业的繁荣;
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细节描写,“列、盈、竞”三个动词极力渲染了经济繁荣、生活富庶。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夸张、时空并举
时间:“三秋桂子”照应“叠巘”
空间:“十里荷花”照应“重湖”
桂花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词人打破了时间界限,将其集中在一个画面里,写出了西湖四时风光无限美好,令人向往。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对仗、互文
“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歌唱。
“嬉嬉”表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的神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夸张、借代
“拥”是簇拥,点明人物身份,表现人物威势;“高牙”牙旗,将军之旗,借代,指孙何。
“乘醉听萧鼓”写游乐时洒脱,宴酣之乐、音乐之乐;
“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表现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山水的美丽。
思考:“好景”具体指什么?为什么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自然风光
都市繁荣
实指:孙何政绩卓著
人民安定、富足
活动三:为什么“夸”?
好景
思考:结合背景分析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是什么?
1、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2、拜谒孙何,赞颂他政绩卓著,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3、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并委婉表达希望孙何举荐提拔自己的愿望。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染
点
染
点
思考:下列诗词何处使用了点染手法?
思考:本词中,何处使用了点染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点:地理位置优越,社会条件优越,有长期繁盛历史。
染
重湖叠巘清嘉
点:总括西湖山水特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
染
活动四: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望海潮》全无婉约之风,给人以壮美之感,为什么?
1.选景之壮伟、场面之宏阔。“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数词的使用开阔了意象。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千骑拥高牙”等在数词运用,均带有夸饰语气,可以说具有豪放词的气概。
3.多用比喻、夸张手法。
总 结
本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用铺叙和点染手法表现了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同时,这是一首干谒词,词人借此委婉表达出希望孙何举荐提拔自己的愿望。
1、《望海潮》中“ , ”尽显雅致之气,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2、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在《望海潮》中
“ , ”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3、《望海潮》中“ , ”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情景默写
4、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以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5、《望海潮》中“ , ”两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